穷否,知否,

睡了一个小时醒了,我质疑了自己,想起我以前说过的一段话

“大家都以为自己在陈述事实,其实想表达的是自己的观点,我们都在强调,说的是事实啊,实事求是而已,其实都是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将近20年,我把《自私的基因》里的模因论作为我解释人性不可逆转性的主要依据,从而产生了以人性底层心理为导向的策划思路,可能也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提出客户思维的策划人。

而今天晚上有学生想要正式拜师,我虽然拒绝了,但是我假想了一下,如果我真的教他一年,会发生什么?虽然我感觉他脑子不是很聪明,惯性的通过模因理论认为他无法颠覆,就像让一个没有逻辑思维的人变得逻辑很清晰,

最通俗的观点就是笨蛋用笨蛋思维去和聪明人打交道,结果会翻车。

对?不对?

以前我课上讲过,“因为你没有用,所以你没用”就是我已经教你了方法,你还是没用上,所以你真的挺没用!

那我们说说穷人混得不好是不是因为笨!

我认为从来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无知。

这是两码事。

什么是“笨”?

——“听不懂”就是笨。

那什么叫“无知”?

——“不知道”就是无知。但这些其实和“笨不笨”关系不大,模因的传递一定会满足人基本生存的需求,所以更多只是因为“不知道”。而不是因为智商不高。体验过,知道了,就好了。

但偏偏就是这个“体验”“知道”,难倒了90%的人。


普通人想从笨变到聪明其实并不难。

——思考,学习,持久的练习,这些事情哪怕是在没有老师没有资源的情况下,只要没有智力硬伤,单凭个人的努力也能做到。

此时讲的是“笨”到“聪明”

但是想在没有老师、没有资源的情况下,通过个人的努力做到“有知”,非常难,接近没戏。

记住这个关键:因为老师很重要!

老师的眼界很重要,老师知道些什么很重要。

这就是“无知之过”——不是笨,而是不知道。知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知道为什么穷人穷了吧。穷人不一定是笨人,但一定是一个无知的人。

解决问题的关键:无知→老师→有知。

这个时代背景下“知道”需要传承。

有人带你很重要。

知道和不知道之间,隔着的是一道厚厚的单面玻璃,从前者看后者一清二楚,从后者看前者就像一堵黑暗的厚墙。除非有人带着你穿过去,绕过去,到另一面看一看,否则你甚至永远都不会知道,这里居然是一面玻璃。这和聪明与否无关,和知道与否有关。


如果没有人带你,穷人,普通人,几乎没有“知道”的机会,就会一直穷下去。

此时,又回到了模因理论,遗传的DNA里缺少“寻找知道”的信息记忆。

贫穷确实就这样“遗传”下去了。

记住,这不是基因里生存能力(智商)的遗传,而是“无寻找知道的习惯”的遗传。

一代代错误习惯的传承,一代代被困在玻璃墙内。


能不能解决??

可以,中国老话,需“遇贵人”推动你寻找“知道”

这个贵人就是“老师”把你从“不知道”变成“知道”


通过大量书本的学习,把一点又一点的无知变成有知;

通过不停尝试不同的事,及早试错,用代价换取经验;

通过克服恐惧、自卑,主动接触不同的人,虚心求教,

留心观察学习,模仿别人的做法,给这面墙砸开一道缝;

通过日复一日的反思,复盘,琢磨,逐渐有知道的意识。

你从无知变成有知,从贫穷变成富有。

并将探索知道的意识记忆在“模因”中传承给你的下一代。

【模因策划·王建】

2021.11.16 凌晨2:18 于杭州惊梦记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穷否,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