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近在眼前的未来,我们准备好了吗?

最近听了一场讲座,主讲人是清华经管学院的教授,主题是关于数字经济与产业转型,因为是讲数字经济,就会涉及新科技和新科技引发的社会变化,其中有几个点我觉得很有意思,引发了对未来生存方式的更多思考,在此与大家分享。

网络真的提高了个体的话语权吗?

传统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呈树状分布的,信息和反馈是依照一层层的节点逐级流动的,处于中下层的节点基本上没有话语权,因为他和更多节点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相互有交流的人是很有限的。

而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将是网状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源头,信息节点已经没有上层下层的区别了。社会的组织方式突破了实体的界限,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人们以更多的维度组织了起来。像百度贴吧,有成千上万个主题吧,一个吧里的成员可能在其他方面没有交集,但因为对这个主题的兴趣聚在了一起,甚至形成了比较紧密的组织。其他像豆瓣小组也是类似情况。

讲座是从营销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变化的,意思是这种虚拟社群的出现使得客户数量增加了,我倒是对信息流发生的变化更感兴趣。在树状形态的社会里,信息传播主要靠公共媒体,个体传播信息的效率是极低的。而在网状形态的社会里,借助网络,每个人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几率增加了,个人传播信息的效率也提高了,所以有了“自媒体”的概念,一个普通人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就成了信息发布源,像我这个公众号,关注的人不多,每天也有一百多的阅读量,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每天把自己的观点讲给一百多位陌生人听,是不可能的事。

于是有人说,网络提高了个体的话语权,让我们进入了信息民主的时代。我对此表示怀疑。个体的话语权确实提高了,发文章发微博,这都是我的自由,但接下来信息如何传播?现在看来并不是原来想象的那样,按网状顺畅的传播下去。

伴随网络而兴起的,还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两者的结合,能左右网络信息传播的方式。比如被视为信息民主化标志的Facebook,在2016年美国大选之后,被指责利用技术影响选民,扎克伯格当时回应称这种指责很荒唐。但前不久,小扎承认简单的回应“荒唐”是轻率的,对于社交媒体不正当影响舆论的问题确实应当重视。

Facebook之所以能影响选民,是因为它有利用大数据分析的导流技术,简单说就是分析用户的阅读偏好,给用户推送类似的内容。有人会利用这种功能,发布大量关于候选人的谣言,在大选关键时候不断向用户推送。联邦调查局就认为俄罗斯黑客用这种方式在Facebook上攻击了希拉里。有迹象表明,2017年在欧洲的几场选举中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这种技术我们应该不陌生,用过今日头条的朋友都有体会,你浏览过十来个信息后,就会发现之后推送来的信息主题都和之前的类似。微博、微信新上线的“看一看”都用了这种推送技术,只是没有今日头条那么夸张。

如果这样的技术叫“智能”,那么这种“智能”实际上是反智的。它迎合读者的偏好,似乎在向读者谄媚——忠心耿耿的为你服务。但另一方面,它把所有不悦耳的声音给屏蔽了,一切信息都是迎合你,最终结果是读者的思维固话,“智能”最终影响你、控制你。

这是一个悖论,民主的真谛是容纳不同意见,以民主为旗帜的信息革命却最终导向偏见。

我在去年意识到这个问题后,逐渐的不太看过去常用的网络信息平台了,转而重新拾起了杂志。传统纸媒的特点,一期杂志可能有些文章观点和你一致,有些与你相左,但你没得选择,都得看,这个过程就是让你思考并修正自己观点的过程。这个特点也可以称之为“信息传导不精准”,是被新媒体所鄙视的,但在我看来,反而成了纠正网络时代反智倾向的优点了。

区块链在把我们变透明

区块链是近两年的热门话题,我对技术懂得很浅,讲点自己的理解。区块链的精神就是去中心、去权威。比如区块链的典型应用——比特币,传统货币都是中央银行发行的,但比特币运用数学算法,让每个人、每台计算机都可以成为货币发行的参与者。

教授举的另一个例子更好理解,做慈善有个难点,就是被救助者的信息不好求证是否真实。有个清华校友做的慈善APP,就用了区块链的思维,发布求助信息的人要实名并说明院系、入学年份等信息,别人可能不认识本人,但认识这个院系、这个年级的人,有两三个验证信息公布后,这条求助信息就被认证了。从实践看,一条求助信息的验证往往只要几个小时,效率很高。区块链就是强调全员的参与。

但下一个应用例子让我觉得有点别扭,他说准备推出“区块链毕业证”。今后的大学生,从入学开始,所有的学习、生活都要数字化,最后的毕业证不再是一个纸质证书,而是一个链接,用人单位点开这个链接,就能完整的看到毕业生四年的大学生活,这样就可以杜绝简历造假的问题。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不把自己的大学生活数字化,但那样你就脱离了主流的信用体系,你的简历在市场上一点用都没有。

虽然听起来让人不那么舒服,但教授这个思路很可能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比如劈过几次腿,离过几次婚,如果也能利用区块链技术公开,婚恋市场岂不是就更加规范了?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电影“楚门的世界”,主人公Truman实际上是从小被安置在一个真人秀节目里,这个真人秀非常庞大,为Truman搭建了一个小城市,观众每天在电视前看着Truman的生活,而他却毫不知情……今后每个人都是Truman了,也挺公平的哈。

第二个想到的是小说《三体》,其实不光三体,好多科幻小说设置的外星文明,都是说话直来直去,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不像地球人有弯弯绕,会说谎。我一直琢磨为什么这么设计。现在知道了,是区块链把人类说谎的功能给怼没了,如果人生完全数字化了,那么你就没有任何说谎的余地,除非你做一个不与任何人交往的隐士,否则在区块链技术下,你没有任何隐私,也就没有说谎的余地。久而久之,连说点不关痛痒的话,比如“今天天气……”也没有必要了,人变得完全透明,就像三体人一样。

我怎么有点怀念这个可以说谎的年代呢?

人工智能要把我们带向哪里?

不管是前面说的信息流,还是后面的区块链,代表的都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已经到来的未来,但我们显然还没有准备好如何迎接它。

有两种对人工智能的设想。一种的代表是《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这是悲观论,认为人工智能将把至少80%的人类变成无用阶层,甚至最终取代人类,变成地球的新主人。其实持这种悲观论的学者不少,只是赫拉利这几年比较火而已。

还有一种观点是乐观的,他们承认人工智能将取代目前人类大部分工作岗位,同时认为会创造出我们目前想象不到的更多工作岗位。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是技术专家,比如李开复老师。他最近刚刚批评了赫拉利,建议赫拉利专心研究历史,不要在技术领域指手画脚。

但总的看,乐观派不如悲观派影响大,因为人工智能创造新岗位的趋势却还没看出来。技术专家们的信念来源于,之前的工业革命、信息革命都在取代旧岗位的同时创造了新岗位,这次也不会例外。但谁能保证历史总是会重复自己呢?

但人工智能取代传统工作的趋势却是真实而迅猛的,它不同于前几次革命,这次的取代是上中下游,前中后台,全方位立体化的取代。过去说机器人取代流水线的工人,这个大家都好理解(这一点造成的失业大军也是最为庞大的)。现在一些高端行业也将被人工智能接管,这就开始让人跌眼镜了。比如下面这两张有名的图片:

上图是瑞银集团鼎盛时的交易大厅,仅仅8年后就变成了下面的样子。全球各大投行都在裁员,金融这个头顶光环的金领职业成为人工智能首先接管的对象。其他像律师、会计师、医生,这些传统高端职业都已成为人工智能的目标。这一轮科技革命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在于,越是高端行业越容易被取代。我认为今后坐办公室的工作岗位几乎都会被消灭(因为带有管理职能,管理是人工智能最喜欢也最胜任的),写字楼今后绝不会是一个好生意。

人工智能会留给我们什么呢?真是不好说。去年我关注过一个《得到》上的技术类节目,叫“前哨”,是介绍最新科技的。主讲人有一次谈到人工智能,列举了大量即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岗位,之后说:还好机器人在精细平衡上还不行,所以至少端盘子这个活我们人类还可以干。结果仅仅过了两周,他宣布一项精细平衡技术刚刚被发布,端盘子领域也即将被机器人占领。

机器人端盘子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了,这是个标志性的技术进步,这个技术当然不是为了制造机器人来饭馆端盘子,它的目标是在更多人类垄断的领域取代现有工作岗位。

我们怎么办?

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之后,人类怎么办?悲观论者设想的前景是很悲惨的,80%的人类变成无用阶层了嘛。虚拟现实或许是一个出路?有一部小说,叫《玩家一号》(Ready Player One,一部美国科幻小说),值得一看,网上可以搜到。它是说未来能源危机导致世界衰落,人们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无所事事的人们带上VR设备,就进入了虚拟世界,在这里可以满足你对世俗世界所有的向往。

说真的,如果今后VR技术高度发达了,人们在虚拟世界里能够感受到与真实世界一摸一样的体验,你可以一天三顿饭在米其林三星餐馆里吃,色香味俱全,还有吞咽感,你可以和电影明星一样的俊男靓女交往,住在迪拜8星级酒店的套房里,和真实的感受一摸一样……那干嘛还要在真实世界里活着呢?所以有科学家预言未来人类的四肢会逐渐退化,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每天躺在床上玩VR嘛,要四肢干嘛。

所以想到未来,真是深深的恐慌,不是为自己,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享受”这样的生活啦。但下一代真的是很有可能。

我倒有一个积极的角度,“无用阶层”是悲观的用语,反过来想,这80%的人类不是被解放的阶层吗?共产主义的理想不就是解除剥削的束缚吗?岗位都没了,岂不是彻底的消灭了剥削?

关键是脱离了束缚之后怎么办,就是鲁迅的问题:娜拉走后怎样?易卜生笔下,娜拉毅然走出了《玩偶之家》,但她真的能走出社会的桎梏吗?

如果离开工作,走进虚拟世界,那就真的成了无用阶层。但我觉得人类拥有高贵的精神,不会自暴自弃。人工智能接管了生产力,人类在漫长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形成的社会关系将要被重组,职业和身份的差别消失了,网络成为最重要的纽带,世界将前所未有的扁平化,这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这些价值最好的平台。

在这样的社会,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呢?是让自己和别人快乐的能力,是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奉献和服务他人的能力……劳动和创造成为第一需要,我天,这不是共产主义嘛!

所以我觉得现在要特别重视对孩子们情商的培养,情商不要狭隘理解,它不单纯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情商高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只是它的一个结果。最根本是快乐生活的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并且能够快乐的生活,这里自然就包含了欣赏美的能力,服务他人的能力。

是否具备这样的品质,或许是未来“无用阶层”与“被解放阶层”的分水岭。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近在眼前的未来,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