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人性之恶

杭州曾有一个馒头店主,看到很多环卫工人和流浪汉吃不上热乎饭,就发起免费送爱心馒头的活动,于是就有这样的人。

“我不领馒头了,你把钱退给我吧。”

店主说:“对不起,我们这里只能送馒头”

“你这人怎么这么死心眼儿呢?我不要馒头还省你的力气,天天给我们这些狗都不吃的东西,你也太缺德了!”

然后,就有人质疑她的动机了。

“人都是无利不起早,这店主肯定有问题!”

更过分的在于,停止免费送馒头后,很多原来的底层劳苦大众大闹馒头店,污蔑栽赃有之,破口大骂有之。

我们说好的,人之初性本善,劳苦大众更是善良淳朴、知恩图报的呀。怎么没了呢?

今天我们需要从荀子的性恶论来说起。

荀子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集大成者。郭沫若曾评价荀子:“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集了百家的大成。”

话说这么一位大师,为什么就说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就是说:你就是恶的,做的善事也是虚伪的表演。  想起前几天还跟别人炫耀刚捐了贫困家庭呢,怎样感觉哪儿地方不对劲呀?

我查了资料发现,荀子还不是最早的发现性恶论的人。我发现最早的有记录的是舜,对了,就是那个把皇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大禹的舜。《大禹谟》记载,舜禅让给禹的时候提醒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四句在道教修炼的典籍里也很受重视,但是这句话的原意并不是如何让你修炼的。我们就从历史心理上来看,后三句话要求禹把握道心,要专注,要守中。道心明显跟人心不同。道心代表君主,人心代表百姓大众。人心惟危一语道破古人对人性的洞察,人性大有问题。

与伊尹并列的商朝开国元勋仲虺(hui,平声)在《仲虺之诰》中告诫商汤“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就是说,百姓有欲望而没有君主统治管理,就会胡作非为。仲虺(读hui,平声)也是提醒大王要注意人性之恶呀,不能由着他们性子来啊。

《诗经》:“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天生众民,其本性不是可信的吗?没有起初不好的,但很少有走到终点还很好的。

苍天啊!!大地啊!!我怎么觉得好有道理呢。

什么《芈月传》之类的,电视剧里的编剧和导演好像就很有学问啊,刻画人心惟妙惟肖。人心险恶,不知道啥时候就背后给你一脚,“走你!”

“人心惟危”啊。  同时人心又很放纵的,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那都是后天的努力才能做到的,没有文化的浸淫,没有教育的传承,没有制度的约束,人心百分之一千会膨胀,会“有欲无主乃乱”。这明显就是我们的最早的有记录的人心险恶的史料。

(二)

我老家的一个好兄弟,曾经初中时候名列前茅,初三年纪时候突然觉得上学没意思,坚决退学不念了。开始做鞋类生意。在我们当地服装城搞了一个门头做自己的小老板。隔壁的门头店主是一个女人,每天一早要铺货,女人体力总是差点,我这同学就一片好心,每天除了给自己铺好货,还义务帮隔壁邻居铺货,一铺就是几年啊。

突然有一天,自己有事,没顾上给她铺货。这个女人那是冷嘲热讽,摔盆子尥板凳。我那同学瞬间石化,不知道从那里说了,居然脸红脖子粗的,无言以对... ...

这其实涉及到心理学了。但是我觉得心理学不能足以解释我们的人性。清末民国时期,不惧艰险,白手创办六百余所女子学校的王凤仪先生曾经对于人性之恶,也有过深刻的阐释,他认为荀子说的人之初,性本恶,说的角度是从人的秉性、习性,从人的宿命上说的。孟子的本善论是从人的天性上说的,因此都是对的。他认为,秉性、习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是趋恶的,用一堆名词来解释吧,就是:追求舒服、争名逐利、占有占有再占有、自私自利、虚伪浮夸等等。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秉性,再加上后天养成的习性,比如抽烟、喝酒、小偷小摸、背后议论等等,这些就是构成了人的阴暗面。 那么,我们怎么针对这个阴暗面加以改正呢?

《周易》在第四卦蒙卦中给出了解决办法。周易讲到,“蒙以养正,圣功也!”啥意思来?就是把蒙昧的、没有是非观的、没有自制力的都给他引导到轨道上来,那就是圣人之功业啊。并给出了办法。“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又是啥意思呢?是说:想把这些人引导到正轨上,需要制度、法律甚至刑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来摆脱“秉性”的桎梏。象说:用法律来规范人们,是为了端正法纪,走上正轨。

初生的孩童,需要规矩来引导,甚至惩罚,否则会走向邪路;刚刚进政府队伍的公务员,要党纪国法严以管教,以防走上腐败;刚刚进入公司的员工要各种管理规章来约束,否则一盘散沙,容易跑偏。这都是教育我们如何管理我们的人性之恶,怎么的防微杜渐。

你如果突然发现了邪恶的自己,恭喜你!你很善良,因为恶人是发现不了自己的恶的,爱标榜自己是大善人的人,一般自己都会对这个标榜也深信不疑。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论人性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