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时间2019年3月12日晚上8点10分,伦敦书展国际图书行业卓越奖颁奖典礼上,“2019年全球年度最佳书店”(The Bookstore of The Year Award)即将揭晓。根据伦敦书展官网公布的信息,此次入围提名的书店有中国方所书店、越南BOA书店和新西兰惠灵顿联合书店。
这不是方所书店头一回入围国际性奖项。但当主持人念出“Fang Suo”时,方所图书营采总监廖婉蓉还是忍不住尖叫了。
方所这一次被认可,终于不再是因为颜值,而是它的内核。
这不仅是一个世界级的荣誉,也一个对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书店”的一次探索和肯定。它的评选对于书店的专业度,活动组织策划力、书籍的陈列、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空间氛围营造及品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考量。
伦敦书展大捷归来,廖婉蓉又回到了紧张的日常工作中。
再过一阵子,她进入图书采购行业就满20年了。而那个老问题依然在她每天深夜入睡前如约而至——
“我选采的这些书,到底对不对?”
做图书采购这一行,一礼拜读两本书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年52周,一礼拜读两本不过分。”
也就是年阅读量100本,这是廖婉蓉对自己和部门员工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你知道他们甄选2018年“年度选书”的阅读量——两周20本、共9000多页,平均每人每日读403页——就会知道一周读两本确实不过分。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她这个小团队搭出差,上了飞机,这伙人坐下来就开始看书,没人玩手机或睡觉——只是每个人看的都不一样,英文好的直接拿出一本原版社会学。
“像我们这种‘庸俗’的人,拿的了不起就是《消费社会》而已,还是中文版。”廖婉蓉一边自黑,一边很为自己的团队感到自豪。
“只有你喜欢书,才会一个礼拜读两本,不然的话真的没办法完成任务。”对书有热情、愿意分享跟沟通、有持续阅读的习惯,廖婉蓉认为这是一个图书采购员应具备的三点重要特质。
目前,廖婉蓉负责的图书营采团队分成三个部分,图书采购7人、行政和财务3人、童书部5人;年龄段从70后跨至90后。招聘部门成员时,她会先请对方开个私人书单,看看他/她的阅读偏好、深度和广度。
廖婉蓉承认,她内心确实存在一条阅读鄙视链。入行到现在20年来,她发现这条鄙视链好像越来越长了。她也时常反思:“我们如何定义知识、我们如何定义知识跟资讯之间的差异,以及我们怎么能够辨识好的知识?”
在甄选书品时,廖婉蓉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内容质量,还包括了一本书的原创性、价值观、正确性、译者专业度及装帧品质。
通过了阅读水平测评这一关,一位准图书采购员上岗之前,廖婉蓉会安排他/她到门店实习至少一个月,了解店里的运作流程以及与客户接触交流。
从1999年就在诚品书店当门市店员的廖婉蓉非常清楚,书店本质上还是零售业——进、销、存、退、陈列,想要第一时间掌握顾客的需求,最好的方法是随时跟前场的同事保持沟通。
KPI考核也是必须的。商品动销率是廖婉蓉最看重的点,这个数据直接反映了采购员对顾客的了解与掌握其需求的程度。
然而她作为部门老大,却因为一组“失败”选品检讨了一个季度。那是一系列关于安宁照护、养老、高龄化的台版书,“很难卖”!
但廖婉蓉还是坚持不下架。她意识到,全亚洲都有高龄化的现象,每个人都会有走到那一天的时候,安宁照护在国内仍然是很多人不愿意去面对的议题,可是你必须要思考所谓死亡的权利、思考对期照护者的关怀。
作为一家以人文、文学、艺术为核心的书店,不能假装看不到这些问题。“有一些事情你要发声,不然我们不要开书店了。”廖婉蓉一边说,一边又默默看了下那一排“滞销书”。
“方所年度选书”诞生记
廖婉蓉多次形容“每一个图书采购员都是戏精”。而她和她部门的书虫戏精们要专攻上演的年度大戏,是方所书店“年度选书”的甄选工作。
首先还是数量。以2018年为例,廖婉蓉收到了由国内外出版机构发送的约15000种新书信息,“全部看完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你至少要过一遍”。
然后,在这15000种书目里,廖婉蓉和她的团队成员就开始了一个“15000进60、60进20、20进10”的投票制“图书淘汰赛”。
从60种书目开始,他们每个人都要为每一本书写简介和推荐理由,然后再互相辩论,为自己心爱的书拉票;battle完第一轮,他们将再花两周时间重读一遍选出的20本书,进行第二轮拉票与投票。
在廖婉蓉看来,这些淘汰过程其实很痛苦。因为除了考虑原创性、价值观、正确性等那些选书因素,他们还要考虑最后一件事情:“这本书在五年以后还能不能看?如果五年以后就没人再读了,我们为什么要选它?”
这是他们在辩论时遇到的最尖锐的问题。
一轮一轮的“相爱相杀”下来,这些图书采购员的戏精基因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场图书淘汰赛也越来越惊心动魄。参与选书的同事透露:“千万不要相信前一天跟你承诺会跟你投同一本书的人,也不要对自己感觉绝对入选的书过高期待,所谓‘一开始甜蜜的未必能走到最后’。”
例如,2017年的“年度选书”中推荐了鲍勃·迪伦。当时廖婉蓉当时是投反对票的,她的理由是:“凭什么是鲍勃·迪伦?在我心里,科恩才是神。”结果这句话在公布“方所年度选书”时被放出来:“在我心里,科恩才是神。”——虽然赢的还是鲍勃·迪伦。
入选2019年“年度书选”的卜寿姗(Susan Bush)的《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廖婉蓉大家被拉票成功,是因为其中一位读艺术史专业、本身也画画的采购同事说的一句话:“这是一本对中国艺术史来说,有正本清源作用的作品。”
你的客人叫做“人类”, 不是“用户”
作为一个采购部主管,廖婉蓉每天最开心的就是每天早上打开电脑看报表,尽管她说自己的数学很差劲。
为什么喜欢看报表?因为她觉得,报表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她在想什么?他/她为什么要来书店?
“你的客人不是‘用户’,你的客人叫做‘人类’。人类会有悲伤、会有欢心、会有焦躁,你怎么能用数据来决定他要看什么书?”对于现在一些书店用大数据、算法来决策图书品类的做法,廖婉蓉并不认同。
方所的四家门店——广州、重庆、成都、青岛,在廖婉蓉的数据报表里,就体现出非常迥异的城市个性。
例如广东人爱喝汤,煲汤食谱在方所广州店卖得好,同时对港台版和外文版书有着非常高的接受度,廖婉蓉对此并不意外。但对于广州一家店就能“干”掉全方所书店50%的商业书,她还是略微感到吃惊。
廖婉蓉目前担任四川区运营总监,亲眼见证了诗歌和小说作为成都人生活习惯一部分的场景。成都店的人文文学类的营业额是广州店的1.7倍也印证了这一点。根出同源的重庆又是不一样的光景——这家店的顾客需求点在更务实的、更偏向社科方面的书目。
而在以旅游休闲为主的青岛店,大众文学和生活类的表现就很不错。出乎廖婉蓉意料的是,一些小众的、小趣味的艺术书,在青岛店的营业额表现非常好。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一体适用的,你不要想的着中央集权可以解决所有的事情,不然就不会那么多连锁店失败了。”
廖婉蓉很欣赏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水石书店(Waterstones)总经理詹姆斯•旦特(James Daunt)的“放权”式管理模式。
詹姆斯•旦特主张在庞大的连锁体系中激励各店员工发挥创造性,每家分店均可有自己的特点。从小而美的Daunt书店到拥有300家连锁店的水石书店,詹姆斯•旦特依靠这个管理理念实现了传统书店扭亏为盈的生存之道。
这也是方所书店目前所倾向的管理模式。方所四家店不仅因城市性格体现出不同的特色,每家店的一线店员也拥有最大的图书“再编辑”权利。
例如几年前广州店做了一个女性主题展,探讨“婚姻”话题。广州店的图书专员就在展台上摆放了一本《安娜·卡列尼娜》,旁边则配了一本社会学著作《半幸福婚姻》。这就是这位店员对当代人婚姻的理解、演绎与对照。
对于这些自发性的小创意和小趣味,廖婉蓉喜欢得不得了。因为她知道,数据很重要,可以是一个参考指标,可以用来做各种分析,但不是全部。
“这个世界如果什么事情都要效率去衡量,那很多事情我们都不会做了。”她说。
· 文章很长,谢谢你读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