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与散氏盘 | 《中国书法简明史》书摘03

现在所知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是西周武王时期(前1134-前1116)的利簋。簋是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圆形器皿。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现藏临潼博物馆。

利簋的器腹铭文三十一字,大意为:“周武王适宜在甲子日的凌晨征伐商朝战胜商朝后的第八天辛未日,周武王将铜赏给陕西临潼的长官‘利’,‘利’这位官员就用周武王所赏的这件铜来铸造宝器。”

利簋第一行的首为“武”字,本意为一个人扛着斧钺,举步出发,前去征伐。

利簋的文字,最明显的特征是文字还保持图样化,例如利簋第一行的首为“武”字,本意为一个人扛着斧钺,举步出发,前去征伐。在字形上,在“武”字的左上方也显示出一柄斧钺的图样。第二行的首字为“鼎”字,文字造型上也显示鼎这器形的足部、腹部、耳部。

现今传世著名的青铜器中,周厉王时期(前878-前827)的散氏盘在乾隆年间(1736-1795)出土于陕西省凤翔县,嘉庆(1796-1820)初年,担任浙江巡抚的阮元将其定名为“散氏盘”,后为湖南巡抚阿林保所购,献贡作为嘉庆皇帝五十岁生日的寿礼,因此成为内府的收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在乾隆年间(1736-1795)出土于陕西省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的铭文共357字,内容为“散”“矢”两小国间因为土地问题而起纷争,后来议和。和议之时,周天子派人监交,两国协议订约,划定土地,立下契约,是西周时期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最大的特色是文字图样化渐失,更多的是以线条来组成字形。

和利簋比较起来,散氏盘最大的特色是文字图样化渐失,更多的是以线条来组成字形。字形主要向左右取势,因此较具横方的造型。字形的大小依据自身笔画的多寡来错落地呈现,书写者对于每个字有固定框界的概念,因此笔画少的字所留的空间多,相对地,笔画多的字所留的空间少,自然而然,字与字之间产生了疏密不同的空间感。


刚好说说:以上摘自《中国书法简明史》。利簋和散氏盘本身既是国宝,又是研究高古书法的珍贵载体。西周是金文最发达的时代。金文是先秦时期铸刻于铜器上的文字,因为古代称铜为金,于是青铜器铭文就称作“金文”。散氏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之一,其余三件为西周青铜器文物珍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均以长篇铭文和精美书法轰动一时。散氏盘书法线条圆润凝练,字形扁平,重心偏低,故而显得朴厚,既有金文的凝重,也有草书的流场,可谓开“草篆”之端。

你可能感兴趣的:(利簋与散氏盘 | 《中国书法简明史》书摘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