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1、MAC简介
基本信息
Mac系统是苹果机专用系统,是基于Unix 内核的图形化操作系统;一般情况下在普通 pc上无法安装的操作系统。由 苹果公司自行开发。 苹果机现在的操作系统已经到了OS 10,代号为MAC OSX(X为10的罗马数字写法),这是MAC电脑诞生15年来最大的变化。新系统非常可靠;它的许多特点和服务都体现了苹果公司的理念。 另外,现在疯狂肆虐的 电脑病毒几乎都是针对Windows的,由于MAC的架构与 Windows不同,所以很少受到 病毒的袭击。MAC OSX操作系统界面非常独特,突出了形象的图标和人机对话。苹果公司不仅自己开发系统,也涉及到硬件的开发。操作系统(全家福)
Mac OS Mac OS X Mac OS X v10.0 “Cheetah” Mac OS X v10.1 "Puma" Mac OS X v10.2 "Jaguar" Mac OS X v10.3 "Panther" Mac OS X v10.4 "Tiger" Mac OS X v10.5 "Leopard" Mac OS X v10.6 "Snow Leopard" (这个版本的mac系统将只提供对 intel处理器的支持) Mac OS X v10.7 "Lion" 主设计人:比尔·阿特金森、杰夫·拉斯金和安迪·赫茨 菲尔德 出现年月:1984年。 特点: 多平台兼容模式,为安全和服务做准备,占用更少的内存,多种开发工具。Mac OS X v10.7 Lion Mac App Store 找到和下载 Mac 应用程序的最佳途径 如同在 iPad 上选购 App Store 中的应用程序一样,Mac App Store 为浏览和购买应用程序提供无限可能。新购买的应用程序可一步完成安装,并立刻呈现在全新 Launchpad 上。Mac App Store 现可在任意一台运行 Mac OS X Snow Leopard的 Mac 上使用,并将作为 Mac OS X Lion 的一部分提供。Launchpad
Launchpad 可让你以 iPad方式迅速访问应用程序,只须点击 Dock 内的 Launchpad 图标,你打开的窗口即逐渐淡出,Mac 上的所有应用程序将以美观的全屏模式呈现在屏幕上。只须用手指轻扫一下,即可查看多个应用程序页面,你还可随意安排应用程序,将它们的图标拖动至新位置,或者分组至文件夹。当你从Mac App Store 下载应用程序时,新应用程序将自动出现在 Launchpad上,随时待用。全屏应用程序 以全屏模式显示应用程序
在 iPad 上,每个应用程序都能全屏显示,有效排除视觉干扰,你还可轻松返回其他应用程序。Mac OS X Lion 将同一功能带到台式电脑。你只须点击一下,即可全屏显示某个应用程序,或轻扫一下 触控板,便可切换至另一个全屏应用程序,再次轻扫则返回桌面,以访问其他的应用程序,实现这一切都无须退出全屏模式。整个系统支持第三方开发人员在他们开发的应用程序中充分利用这一全屏技术,让他们开发的应用程序看上去更生动。 因此,你可专注于工作细节,或享受更宽阔的视界。Mission Control Mac 指挥中心
Mission Control 是一项强大易用的新功能,让你完整地查看 Mac 上正执行的内容。你可将一切尽收眼下,包括 Dashboard 和所有全屏应用程序,它们都将在同一地方显示。只须轻扫一下,你的桌面即可切换到 Mission Control。在那里,你将看到按应用程序分组的打开窗口、全屏应用程序缩略图以及 Dashboard,一切都呈现在同一个视窗里。同时,你只须轻点一下,便可访问 Mission Control 里的任何选项,让你轻松掌控全局。手势和动态效果 更多与 Mac 互动的便捷方式 Multi-Touch 手势让你在 iPad 上的每项操作都简单、直观。现在,Mac 有了更丰富的 Multi-Touch操控体验。你可享受更流畅、逼真的手势响应效果,包括橡皮圈滚动、页面和图像缩放和全屏轻扫。在 Mac OS X Lion 中,所有轻扫、两指开合和滚动手势的观感和触感体验都更加生动、灵敏。自动保存 完美经过
现在就告别手动保存吧;有了 Mac OS X Lion的自动保存功能,任务在你工作过程中即可自动保存,为你省去这项操作。Lion 不会创建额外的副本,而是将更改保存在工作文件中,从而使磁盘空间得到最有效利用。锁定功能可防止意外更改被保存,并会在两周后自动锁定文档。恢复功能可为你显示最近一次打开时的文档状态,因此你总有机会重新开始。版本 看清走过的每一步
版本功能可以记录文档或项目从创建开始的整个演进过程。每次你打开文档,以及在工作中每隔一小时,Mac OS X Lion 就会自动为文档创建一个版本。如果你须要恢复到较早的版本,或复原部分文档,版本功能会在当前文档旁显示一连串先前的版本,这与 Time Machine 的界面相似,因此你可看到作品在任意特定时间的状态。点击一下即可进行恢复,也可将较早版本中的内容拷贝并粘贴到当前版本中。重返
重新启动 Mac 时,你知道应该做些什么;首先,你须要保存任务关闭所有应用程序,然后花费宝贵的时间对一切进行重新设置。有了重返功能,你再也不须要把时间花费在这些复杂的操作上了。它可让你随时重新启动 Mac (比如,发现软件更新之后),然后返回到你正在处理的任务,所有应用程序都可回到你离开时的状态。事实上,无论何时你须要关闭并重新打开应用程序,重返功能都可以返回到你离开时的状态。这样你再也不用重头开始了。升级
想将 Mac 升级到 OS X Lion,你无须前往零售店购买盒装软件,并安装一大堆光盘。你只需点击 Mac App Store 图标,支付 US$29.99 购买 Lion,你的 Mac 会完成余下的工作。只要确保你已具备将 Lion 下载到 Mac 的必备条件即可。精益求精
Mac OS X 以简单易用和稳定可靠著称;因此在开发 Snow Leopard 的过程中,Apple 工程师们只有 一个目标:精益求精。他们不断寻找可供完善、优化和提速的地方 - 从简单的 卸载外部驱动到安装操作系统。超凡品质如今更上层楼。现在就来看看你的 Mac 体验如何更臻完美。新外观和新功能
Exposé 如今更趋完善,使用更方便。和 Dock 完全整合,只需轻点 Dock 中的 应用程序图标不放,该程序的所有窗口便会重新排列,切换程序变得十分方便。Exposé 的外观也焕然一新。窗口被排列在整齐的格栅中,更易于查找。还有 Dock 中的 Stacks, 能够帮你快速访问文件或文件夹,如今也新添滚动浏览功能。并能快速扫描 Stack 中的文件夹以查看其中的所有文件。更快
随 Mac OS X Leopard 发布的 Time Machine 功能,首度推出革命性的 硬盘备份解决方案。 Time Capsule 则利用其无线硬盘 和 Time Machine 完美协作,进一步增强了备份功能。Snow Leopard 则将 Time Machine 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Time Capsule 的初始备份时间减少达 50%。 装备 Snow Leopard 的 Mac 在屏幕锁定时,可以更快从睡眠状态启动,速度较以前提高两倍。关机比以前快 75%。在你赶着回家或去机场时节约宝贵时间。加入 无线网络也比以前快达 55%。中文输入法
在 Snow Leopard 之前,你只能通过拼音等键盘输入方式输入中文。Snow Leopard 则提供了创新的输入方式:在触控板上手写输入。手写时屏幕上会打开新的输入窗口,显示笔划近似的所有备选单字,并根据所选单字建议接下来可能用到的单字。主板
苹果电脑采用的主板分为低端和高端两种,它们都带有三条64位33MHz PCI插槽,两个外部 IEEE 1394 400Mbps FireWire端口,内建10/100 Base-T网卡,56K Modem,4个DIMM内存插槽。但低端只支持最大1GB的内存容量而且理论带宽也只有400Mbps,而高端则通过更高效率的内存控制器把这两个数字分别提高到2GB和800Mbps,并有一条133MHz AGP2×插槽和内建的一个IEEE 1391 400Mbps FireWire端口,将来可升级使用高速的FireWire硬盘。在系统总线方面,低端苹果机工作在100MHz的外频上,而高端的Power MAC G4采用了133MHz的MPX总线架构。MPX总线架构的核心是PowerPC G4处理器和两块相关的集成控制芯片(Uni-N内存总线控制芯片和KeyLargo 输入输出设备控制芯片),这两块芯片在整个Power Mac G4电脑中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我们熟知的PC电脑主板的 北桥芯片和 南桥芯片。在133MHz的MPX总线架构中,Uni-N芯片主管内存、10/100/1000Mbps网络通讯、 FireWire接口传输功能和显卡的工作;而KeyLargo芯片则是负责存储功能、无线网路通讯功能、USB传输功能、调制解调通讯功能、音效输出功能以及 电源管理功能的正常工作。其他部件
Mac上的 内存、硬盘和PC机的差不多,内存是PC133的SDRAM,硬盘是IBM ATA66以及ATA100。既然技术相同,那是不是PC的硬件也可以用在Mac上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在Mac上安装PC的兼容硬件,会引起故障。显卡
显卡方面, ATI和NVIDIA这两位竞争者,把战火从台式机蔓延到笔记本电脑,又从笔记本电脑蔓延到Mac,ATI在笔记本和Mac占有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被NVIDIA动摇了。Mac用的显卡有ATI,也有GeForce2 MX的。在三款最新的Power Mac G4电脑中,苹果电脑采用了NVIDIA专门为苹果机定做的GeForce2 MX显卡,不过低端466MHz Power Mac G4、iMac和笔记本电脑现在还都在用ATI RAGE 128作为图形子系统的标准配置。Mac版本的GeForce2 MX和PC版本的GeForce2 MX相比,在技术参数上没有任何区别。但由于苹果电脑和PC采用了不同的操作平台,所以NVIDIA特别针对Mac OS的视频特点设计了专门的驱动程序。MAC版本的GeForce2 MX和PC版本的最大差别是在显示信号输出端口上,Mac版本的GeForce2 MX配备了两个显示信号输出端(MAC标准的 VGA15针端口和ADC显示信号输出端口)。对于只接驳 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接口的数字平板显示器,Power Mac G4还提供了DVI/ ADC转换线,可以让用户毫无困难地使用上DVI数字平板显示器。那么为什么要专门制定一个ADC显示信号输入标准呢?这是因为苹果电脑为了保持Power Mac G4电脑用户 桌面的整洁,允许用户通过单条ADC信号线在显示器和主机之间传输显示信号并为显示器供电,这样就无须为显示器单独提供电源线和信号线了,真可谓独具匠心。显示器
显示器方面,苹果机也用 CRT和 LCD。用CRT的是Mac中的iMac系列(iMac G3以后的iMac产品全部使用LCD),其显像管主要是 三菱的钻石珑;用LCD的则主要是苹果公司的Power Mac G4、G5系列。另外,苹果公司还推出了LCD的自有品牌:Apple Studio Display,其 液晶显示器有15英寸、17英寸、21英寸三款大小。最新的Apple Cinema Display有20、23、30英寸三款。音响
音响方面,Mac内置了由苹果与Harman Kardon公司共同设计的高性能 Odyssey 音响系统。在 Odyssey 音响系统的内部,有一组非常独特的导音器。这组导音器会像 高音喇叭一样传导高频率的声音,塑造出诱人的音场深度效果。虽然这组Odyssey导音器的直径只有 34mm,但是它却同时能够发出通常只在高级音响(或是价值不菲的隔音名车)上才听得到的低音效果。光驱
光驱方面,Mac用的光驱是DVD,普通的 CD-ROM已经基本被MAC淘汰了。目前,G3和G4都是CD-RW或DVD;在高端上,苹果公司把Super Drive驱动器纳入733MHz的G4机种一起销售。Super Driver通过苹果公司提供的iDVD刻录软件,可以备份最大4.7GB的个人数据,或者通过400Mbps传输速度的FireWire接口接驳数码摄像机,下载纯净的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制作具有互动功能的 DVD 影音 光盘。鼠标
鼠标方面,Mac的Apple Pro Mouse光电鼠标是玻璃外壳,晶莹剔透,十分漂亮。但它的鼠标是没有按键的,事实上整个Apple Pro Mouse就是一个按键,不需要用手指点击,轻轻按动整个鼠标就行了,而且也不分左、右键。这样,在使用的时候手指不会疲劳。鼠标是正椭圆形的,适合不同习惯的用户使用,左、右手都可以使用。苹果机的单键鼠标于1984年问世,是苹果机“易用”理念的核心部分。但由于缺少其他操作系统具有的“右键”功能,操作时往往要在屏幕和菜单栏之间往返奔波,因而操作起来不那么方便。 但是,苹果在2005年推出了带有滚珠的 多键鼠标mighty mouse。网络通讯功能
Mac 集成了三种网络通讯功能: 以太网络通讯、 调制解调器通讯和无线网络通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AirPort无线网络通讯功能了。AirPort 基地台内部具备一个使用 RJ-11接头的56-Kbps V.90数据机,另外也有一个 RJ-45接头用以连接 10BASE-T Ethernet有了AirPort高速无线网络技术,你的PowerBook G4便可以在家中或办公室的任何角落上网遨游了。另外,这种传输方式有一个明显的优点:无线电波不像红外线那样,传输的两点之间必须为没有阻隔的直线;因为无线电波可以穿透固体,传送到最远达 150 米之外的地方。编辑本段2、操作系统
苹果公司不但生产Mac的大部分硬件,连Mac所用的 操作系统都是它自行开发的。 苹果机现在的操作系统已经到了OS 10,代号为Mac OS X(X为10的罗马数字写法),这是Mac电脑诞生15年来最大的变化。新系统非常可靠,它的许多特点和服务都体现了苹果公司的理念。 另外,现在疯狂肆虐的电脑病毒几乎都是针对PC的,由于Mac的架构与PC不同,而且用户比较少,所以很少受到病毒的袭击。Mac OS X操作系统界面非常独特。苹果公司能够根据自己的技术标准生产电脑、自主开发相对应的操作系统,可见它的技术和实力非同一般。打个比方,苹果公司就像是Intel和微软的联合体,在软硬件方面“才貌双全”。 Mac OS可以被分成操作系统的两个系列: * 一个是老旧且已不被支持的“Classic”Mac OS(系统搭载在1984年销售的首部Mac与其后代上,终极版本是Mac OS 9)。采用 Mach 作为内核,在OS 8以前用“System x.xx”来称呼。 * 新的Mac OS X结合BSD Unix、OpenStep和Mac OS 9的元素。它的最底层建基于Unix基础,其代码被称为Darwin,实行的是部分开放源代码。Classic Mac OS
“classic”Mac OS的特点是完全没有命令行模式,它是一个100%的图形操作系统。预示它容易使用,它也被指责为几乎没有 内存管理、协同式多任务 (cooperative multitasking)和对扩展冲突敏感。“功能扩展”(Extensions)是扩充操作系统的程序模块,譬如:附加功能性(例如:网络)或为特殊设备提供支持。某些功能扩展倾向于不能在一起工作,或只能按某个特定次序载入。解决Mac OS的功能扩展冲突可能是一个耗时的过程。 Mac OS也引入了一种新形的文件系统,一个文件包括了两个不同的“分支”(forks)。它分别把 参数存在“资源分支”(resource fork),而把原始数据存在“数据分支”(data fork)里,这在当时是非常创新的。但是,因为不能识别此系统,这让它与其它操作系统的沟通成为挑战。 Mac OS 9 使用 B+ 树结构的文件系统进行文件管理. ……Mac OS X
为了挽救这种情况,Mac OS X使用基于BSD Unix的内核,并带来Unix风格的内存管理和先占式多工(pre-emptive multitasking)。大大改进内存管理,允许同时运行更多 软件,而且实质上消除了一个程序崩溃导致其它程序崩溃的可能性。这也是首个包括“命令行”模式的Mac OS,除非执行单独的“终端”(terminal)程序,否则你可能永远也见不到。但是,这些新特征需要更多的 系统资源,按官方的说法Mac OS X只能支持G3以上的新处理器(它在早期的G3处理器上执行起来比较慢)。Mac OS X有一个兼容层负责执行老旧的Mac应用程序,名为Classic环境(也就是程序员所熟知的“蓝盒子”[the blue box])。它把老的Mac OS 9.x系统的完整拷贝作为Mac OS X里一个程序执行,但执行应用程序的 兼容性只能保证程序在写得很好的情况里在当前的硬件下不会产生意外。编辑本段3、发展历史
纵观电脑之历史,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息息相关。 操作系统之本意原为提供简单的工作排序能力,后为辅助更新更复杂的硬件设施而渐渐演化。 从最早的 批处理模式开始,分时机制也随之出现,在多 处理器时代来临时,操作系统也随之添加多处理器协调功能,甚至是 分布式系统的协调功能。其他方面的演变也类似于此。 另一方面,在个人电脑上,个人电脑之操作系统因袭大型电脑的成长之路,在硬件越来越复杂、强大时,也逐步实践以往只有大型电脑才有的功能。 总而言之,操作系统的历史就是一部解决 电脑系统需求与问题的历史。1980年代前
第一部个人电脑并没有操作系统。这是由于早期个人电脑的建立方式(如同建造机械算盘)与效能不足以执行如此程序。 但在1947年发明了晶体管,以及 莫里斯·威尔克斯(Maurice Vincent Wilkes)发明的 微程序方法,使得电脑不再是机械设备,而是 电子产品。系统 管理工具以及简化硬件操作流程的程序很快就出现了,且成为操作系统的基础。 到了1960年代早期,商用电脑制造商制造了批次处理系统,此系统可将工作的建置、调度以及执行序列化。此时,厂商为每一台不同型号的电脑创造不同的操作系统,因此为某电脑而写的程序无法移植到其他电脑上执行,即使是同型号的电脑也不行。 到了1964年, IBM 推出了一系列用途与价位都不同的大型电脑IBM System/360,大型主机的经典之作。而它们都共享代号为OS/360的操作系统(而非每种产品都用量身订做的操作系统)。让单一操作系统适用于整个系列的产品是System/360成功的关键,且实际上IBM目前的大型系统便是此系统的后裔;为System/360所写的应用程序依然可以在现代的IBM机器上执行! OS/360也包含另一个优点:永久贮存设备—硬盘 驱动器的面世(IBM称为DASD(Direct access storage device))。另一个关键是分时概念的建立:将大型电脑珍贵的时间资源适当分配到所有使用者身上。分时也让使用者有独占整部机器的感觉;而 Multics的 分时系统是此时众多新操作系统中实践此观念最成功的。 1963年,奇异公司与 贝尔实验室合作以 PL/I语言建立的Multics,是激发1970年代众多操作系统建立的灵感来源,尤其是由AT&T贝尔实验室的丹尼斯·里奇与肯·汤普逊所建立的 Unix系统,为了实践 平台移植能力,此操作系统在1969年由C语言重写;另一个广为市场采用的小型电脑操作系统是 VMS。20世纪80年代
第一代微型计算机并不像大型电脑或小型电脑,没有装设操作系统的需求或能力;它们只需要最基本的操作系统,通常这种操作系统都是从ROM读取的,此种程序被称为监视程序(Monitor)。 1980年代, 家用电脑开始普及。通常此时的电脑拥有8-bit处理器加上64KB内存、屏幕、 键盘以及低音质喇叭。而80年代早期最著名的套装电脑为使用 微处理器6510(6502 芯片特别版)的Commodore C64。此电脑没有操作系统,而是以一8KB只读内存BIOS初始化彩色屏幕、键盘以及软驱和打印机。它可用8KB只读内存 BASIC语言来直接操作BIOS,并依此撰写程序,大部分是游戏。此BASIC语言的解释器勉强可算是此电脑的操作系统,当然就没有内核或软硬件保护机制了。此电脑上的游戏大多跳过BIOS层次,直接控制硬件。 早期最著名的磁盘启动型操作系统是 CP/M,它支持许多早期的微电脑,且被 MS-DOS大量抄袭其功能。 最早期的IBM PC其架构类似C64。当然它们也使用了BIOS以初始化与抽象化硬件的操作,甚至也附了一个BASIC解释器!但是它的BASIC优于其他公司产品的原因在于他有可携性,并且兼容于任何符合IBM PC架构的机器上。这样的PC可利用Intel-8088处理器(16-bit寄存器)寻址,并最多可有1MB的内存,然而最初只有640KB。软式磁盘机取代了过去的磁带机,成为新一代的储存设备,并可在他512KB的空间上读写。为了支持更进一步的文件读写概念, 磁盘操作系统(Disk Operating System, DOS)因而诞生。此操作系统可以合并任意数量的磁区,因此可以在一张磁盘片上放置任意数量与大小的文件。文件之间以档名区别。IBM并没有很在意其上的DOS,因此以向外部公司购买的方式取得操作系统。 1980年 微软公司利用骗术取得了与IBM的合约,并且收购了一家公司出产的操作系统,在将之修改后以MS-DOS的名义出品,此操作系统可以直接让程序操作BIOS与文件系统。到了Intel-80286处理器的时代,才开始实作基本的储存设备保护措施。MS-DOS的架构并不足以满足所有需求,因为它同时只能执行最多一个程序(如果想要同时执行程式,只能使用TSR的方式来跳过OS而由程序自行处理多任务的部份),且没有任何内存保护措施。对驱动程序的支持也不够完整,因此导致诸如音效设备必须由程序自行设置的状况,造成不兼容的情况所在多有。某些操作的效能也是可怕地糟糕。许多应用程序因此跳过MS-DOS的服务程序,而直接存取硬件设备以取得较好的效能。虽然如此,但MS-DOS还是变成了IBM PC上面最常用的操作系统(IBM自己也有推出DOS,称为IBM-DOS或 PC-DOS)。MS-DOS的成功使得微软成为地球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而1980年代另一个崛起的操作系统异数是Mac OS,此操作系统紧紧与 麦金塔电脑捆绑在一起。此时一位全录伯拉图实验室的员工Dominik Hagen访问了 苹果电脑的 史蒂夫·乔布斯,并且向他展示了此时全录发展的图形化使用者界面。 苹果电脑惊为天人,并打算向全录购买此技术,但因伯拉图实验室并非商业单位而是研究单位,因此全录回绝了这项买卖。在此之后苹果一致认为个人电脑的未来必定属于图形使用者界面,因此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图形化操作系统。现今许多我们认为是基本要件的图形化接口技术与规则,都是由苹果电脑打下的基础(例如下拉式菜单、桌面 图标、拖曳式操作与双点击等)。但正确来说,图形化使用者界面的确是全录创始的。20世纪90年代
Apple I电脑,苹果电脑的第一代产品。延续80年代的竞争,1990年代出现了许多影响未来个人电脑市场深厚的操作系统。由于图形化使用者界面日趋繁复,操作系统的能力也越来越复杂与巨大,因此强韧且具有弹性的操作系统就成了迫切的需求。此年代是许多套装类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互相竞争的时代。 上一年代于市场崛起的苹果电脑,由于旧系统的设计不良,使得其后继发展不力,苹果电脑决定重新设计操作系统。经过许多失败的项目后,苹果于1997年释出新操作系统——MacOS的 测试版,而后推出的正式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原先失意离开苹果的Steve Jobs风光再现。 除了商业主流的操作系统外,从1980年代起在开放原码的世界中, BSD系统也发展了非常久的一段时间,但在1990年代由于与AT&T的法律争端,使得远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另一股 开源操作系统—— Linux兴起。Linux内核是一个标准 POSIX内核,其血缘可算是Unix家族的一支。Linux与BSD家族都搭配 GNU计划所发展的应用程序,但是由于使用的许可证以及历史因素的作弄下,Linux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开源操作系统市占率,而BSD则小得多。 相较于MS-DOS的架构,Linux除了拥有傲人的可移植性(相较于Linux,MS-DOS只能运行在Intel CPU上),它也是一个分时多进程内核,以及良好的内存空间管理(普通的进程不能存取内核区域的内存)。想要存取任何非自己的内存空间的进程只能通过 系统调用来达成。一般进程是处于使用者模式(User mode)底下,而执行系统调用时会被切换成内核模式(Kernel mode),所有的特殊指令只能在内核模式执行,此措施让内核可以完美管理系统内部与外部设备,并且拒绝无权限的进程提出的请求。因此理论上任何应用程序执行时的错误,都不可能让 系统崩溃(Crash)。 另一方面,微软对于更强力的操作系统呼声的回应便是 Windows NT于1999年的面世。 1983年开始微软就想要为MS-DOS建构一个图形化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称为Windows(有人说这是比尔·盖兹被苹果的 Lisa电脑上市所刺激)。 一开始Windows并不是一个操作系统,只是一个应用程序,其背景还是纯MS-DOS系统,这是因为当时的BIOS设计以及MS-DOS的架构不甚良好之故。 在1990年代初,微软与IBM的合作破裂,微软从 OS/2(早期为命令行模式,后来成为一个很成功但是曲高和寡的图形化操作系统)项目中抽身,并且在1993年7月27日推出 Windows 3.1,一个以OS/2为基础的图形化操作系统。 并在1995年8月15日推出 Windows 95。 直到这时,Windows系统依然是建立在MS-DOS的基础上,因此消费者莫不期待微软在2000年所推出的 Windows 2000上,因为它才算是第一个脱离MS-DOS基础的图形化操作系统。 下面的表格为Windows NT系统的架构:在硬件阶层之上,有一个由微内核直接接触的硬件抽象层(HAL),而不同的驱动程序以模块的形式挂载在内核上执行。因此微内核可以使用诸如输入输出、文件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机制与 虚拟内存等功能。而 系统服务层提供所有统一规格的函数调用库,可以统一所有副系统的实作方法。例如尽管POSIX与OS/2对于同一件服务的名称与调用方法差异甚大,它们一样可以无碍地实作于系统服务层上。在系统服务层之上的副系统,全都是使用者模式,因此可以避免使用者程序执行非法行动。 第一个实作的副系统群当然是以前的微软系统。DOS副系统将每个DOS程序当成一进程执行,并以个别独立的MS-DOS 虚拟机器承载其运行环境。另外一个是Windows 3.1模拟系统,实际上是在Win32副系统下执行Win16程序。因此达到了安全掌控为MS-DOS与早期Windows系统所撰写之旧版程序的能力。然而此架构只在Intel 80386处理器及后继机型上实作。且某些会直接读取硬件的程序,例如大部分的Win16游戏,就无法套用这套系统,因此很多早期游戏便无法在Windows NT上执行。 Windows NT有3.1.3.5.3.51与4.0版。 Windows 2000是Windows NT的改进系列(事实上是Windows NT 5.0)、 Windows XP(Windows NT 5.1)以及 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NT 5.2)与 Windows Vista(Windows NT 6.0)也都是立基于Windows NT的架构上。 而本年代渐渐增长并越趋复杂的 嵌入式设备市场也促使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成长。 现代操作系统通常都有一个使用的绘图设备的图形化使用者界面,并附加如鼠标或触控面版等有别于键盘的输入设备。旧的OS或效能导向的服务器通常不会有如此亲切的接口,而是以命令行接口(CLI)加上键盘为输入设备。以上两种接口其实都是所谓的壳,其功能为接受并处理使用者的指令(例如按下一按钮,或在命令提示列上键入指令)。 选择要安装的操作系统通常与其硬件架构有很大关系,只有Linux与BSD几乎可在所有硬件架构上执行,而Windows NT仅移植到了DEC Alpha与MIPS Magnum。 在1990年代早期,个人电脑的选择就已被局限在Windows家族、类Unix家族以及Linux上,而以Linux及Mac OS X为最主要的另类选择,直至今日。 大型机与嵌入式系统使用很多样化的操作系统。大型主机近期有许多开始支持Java及Linux以便共享其他平台的资源。嵌入式系统近期百家争鸣,从给Sensor Networks用的Berkeley Tiny OS到可以操作Microsoft Office的 Windows CE都有。2000年以后
至2005年为止,用于通用计算机上的分布的操作系统主要两个家族:类Unix家族和微软Windows家族。而主机系统和嵌入式操作系统使用多样的系统,并且很多和Windows、Unix都没有直接的联系。类Unix家族包括多个组织的操作系统,其中有几个主要的子类包括System V、BSD和Linux。这里'Unix'是一个商标,开发组织允许使用操作系统在一个定义前提下自由地开发。这名字是通用大型设置操作系统类似组织 Unix。Unix系统运行在从巨型机到嵌入式系统的多种机器架构上。Unix主要使用于重要的商务服务器系统以及学院和工程环境中的工作站之上。和 AT&T Unix不同,自由软件比如Linux和BSD逐步开始流行,并且开始进入桌面操作系统领域。和一些Unix操作系统不同,像 惠普公司的HPUX和IBM 公司的AIX是设计仅运行在客户购买的设备上,其中有一些特殊的(比如SUN公司的Solaris)可以运行在客户购买设备和基于工业标准的PC上。 APPLE公司的Mac OS X是一个BSD特例,以取代早期小型市场上的苹果公司Mac OS,众多流行的Unix操作系统正在走向一体。 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家族起源于早期的IBM PC环境中的MS-DOS,现在版本是基于新的Windows NT内核,第一次是在OS/2中制定。和Unix不同,Windows只能运行在32位和64位的x86 CPU(如Intel或者AMD的芯片)上,尽管早期有版本运行于DEC Alpha,MIPS 和 PowerPC体系结构。今天Windows是一个流行的操作系统,在全球桌面市场中占有90%左右的份额,同时在中低端服务器市场也有广泛的应用,如 Web服务器和 数据库服务器。 大型机系统,比如IBM公司的Z/OS,和嵌入式操作系统比如QNX、eCOs和PalmOS都是和Unix和Windows无关的操作系统,而 Windows CE、Windows NT Embedded 4.0和Windows XP Embedded都是和Windows相关的。 老的操作系统停留在市场包括类似IBM Windows的OS/2.来自惠普的VMS(以前的DEC);苹果公司的Mac OS操作系统、非Unix先驱苹果公司Mac OS X,以及AmigaOS,第一个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包括对于普通用户的高级的多媒体能力。发展年表
年份 | 系统名称 |
---|---|
1956年 | GM-NAA I/O |
1959年 | SHARE Operating System |
1960年 | IBSYS |
1961年 | CTSS MCP (Burroughs Large Systems) |
1962年 | GCOS |
1964年 | EXEC 8 OS/360 (宣称) TOPS-10 |
1965年 | Multics (宣称) OS/360 (上市) Tape Operating System (TOS) |
1966年 | DOS/360 (IBM) MS/8 |
1967年 | ACP (IBM) CP/CMS ITS WAITS |
1969年 | TENEX Unix |
1970年 | DOS/BATCH 11 (PDP-11) |
1971年 | OS/8 |
1972年 | MFT (operating system) MVT RDOS SVS VM/CMS |
1973年 | Alto OS RSX-11D RT-11 VME |
1974年 | MVS (MVS/XA) |
1975年 | BS2000 |
1976年 | CP/M TOPS-20 |
1978年 | Apple DOS 3.1 (苹果公司第一个操作系统) TripOS VMS Lisp Machine (CADR) |
1979年 | POS NLTSS |
1980年 | OS-9 QDOS SOS XDE (Tajo) Xenix |
1981年 | MS-DOS |
1982年 | Commodore DOS SunOS (1.0) Ultrix |
1983年 | Lisa OS Coherent Novell NetWare ProDOS |
1984年 | Macintosh OS (系统 1.0) MSX-DOS QNX UniCOS |
1985年 | AmigaOS Atari TOS MIPS OS Oberon operating system Microsoft Windows 1.0 (Windows第一版) |
1986年 | AIX GS-OS HP-UX |
1987年 | Arthur IRIX (SGI推出的第一个版本号是3.0) Minix OS/2 (1.0) Microsoft Windows 2.0 |
1988年 | A/UX (苹果电脑) LynxOS MVS/ESA OS/400 |
1989年 | 1989年 NeXTSTEP (1.0) RISC OS SCO Unix (第三版) |
1990年 | Amiga OS 2.0 BeOS (v1) OSF/1 Microsoft Windows 3.0 |
1991年 | SunOS 4.1.x Linux |
1992年 | 386BSD 0.1 Amiga OS 3.0 Solaris 2.0 (SunOS 4.x的继承者,以SVR4为基础,而非BSD) Microsoft Windows 3.1 |
1993年 | Solaris 2.1 Solaris 2.2 Solaris 2.3 Plan 9 (第一版) FreeBSD NetBSD Microsoft Windows NT 3.1 (第一版NT) |
1994年 | Solaris 2.4 |
1995年 | Solaris 2.5 Digital UNIX (aka Tru64) OpenBSD OS/390 Microsoft Windows 95 |
1996年 | Microsoft Windows95 OSR2(OSR=OEMServicerelease) (即:Windows 97) Microsoft Windows NT 4.0 |
1997年 | Solaris 2.6 Inferno Mac OS 7.6 (第一版官方正式命名为Mac OS) SkyOS |
1998年 | Solaris 7 (第一款64位元Solaris版本,是2.7舍弃主版本号的称谓) Microsoft Windows 98 |
1999年 | AROS Mac OS 8 Microsoft Windows 98 Second Edition |
2000年 | Solaris 8 AtheOS Mac OS 9 MorphOS Microsoft Windows 2000 Microsoft Windows Me Mac OS X Public Beta (公开测试版)(2000年9月13日) |
2001年 | Mac OS X 10.0 Cheetah(印度豹)(2001年3月24日) Amiga OS 4.0 (2001年5月) Mac OS X 10.1 Puma(美洲狮)(2001年9月25日) Microsoft Windows XP z/OS |
2002年 | Solaris 9 for SPARC Microsoft Windows XP 64-bit Edition 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 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 Syllable Mac OS X 10.2 Jaguar(美洲虎)(2002年8月23日) |
2003年 | Solaris 9 for x86 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 (2003年3月28日) Microsoft Windows XP 64-bit Edition - 以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为基础,同一天释出。 Mac OS X 10.3 Panther(黑豹)(2003年10月24日) |
2004年 | Microsoft 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 |
2005年 | Solaris 10 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x64 Edition Mac OS X 10.4 Tiger(老虎)(2005年4月29日) |
2006年 | Microsoft Windows Vista |
2007年 | Mac OS X 10.5 Leopard(美洲豹)(2007年10月26日) |
2008年 | Ubuntu 8.04 LTS OpenSolaris 08/05 Ubuntu 8.10 OpenSolaris 08/11 Windows Server 2008 |
2009年 | Ubuntu 9.04 Mac OS X v10.6 Snow Leopard (雪豹)(2009年8月28日) Windows 7 Ubuntu 9.10 Chrome OS |
2010 年 | ubuntu 10.04 ubuntu 10.10 |
2011年 | Mac OS X L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