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个把月没更新了,老王最近找了份工作,可喜可贺,所以为了快速适应工作,老王除了高压力下的快速了解项目,就是放松自己让我可以在工作中保持充沛的精力。
现在终于算是基本掌握了新公司的工作节奏,公司的工作模式也算是摸索出来了,想了半天寻思给大家分享点啥呢,刚来公司虽然跟着两个版本上了一些优化的需求,但是也没啥拿得出手的呀。
所以,思来想去,觉得给大家讲讲我经历的三家公司的不同工作习惯吧。这篇文章纯属个人吹水,有产品工作经验的童鞋基本上都有类似的经验,大同小异。没有产品工作经验的童鞋感兴趣可以看看,尤其是没机会去大厂的,可以提前感受下小企业是怎么干活的。
这也是一次自我总结和回顾吧,没有那么严谨的逻辑关系,就是想到哪说到哪。
产品除了创造价值,还需要辅助业务部门创造价值,老王经历的三家公司基本都是属于业务驱动型,产品本身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帮助业务部门开源节流,通过微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但是给用户创造价值本身,不是app、web、小程序,而是实实在在的业务。
首先来说说工作流程吧,基本上大同小异,老王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不过多介绍相同的地方了,更多是介绍差异的地方。
上图就是老王认为标准的工作流程了,大概11个步骤(没准哪天就加了或者删了),但是大概的步骤基本就是这样了。当然,并不是所有需求都会完整的经历所有的过程,也会根据需求有一定的忽略。
Frist
在这里,老王对我第一家做产品的公司报以深切的感恩,因为在那里让我快速的从一个外行者成为一个有经验的内行小白。
因为这个业务是做高端客户的,用户数量不大,但是客单价不低,早期业务没有系统的时候也跑的很稳定,但是随着业务扩大,人为管理、口头约定等等渐渐不适用,所以要线上化,让系统来管理,节约更多的人员成本和时间成本,并且在线上化后,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所以老王做的需求更多都是内部需求,比如怎么帮客服更方便的记录用户反馈,比如怎么帮销售更好的维系自己的客户,有点像2b的产品。
在那个时候,产品是有一点话语权的,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产品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现实。当你看到有人因为你的idea而感到满足时,那份成就感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想那就是我做产品的初衷吧。
那个时候的文档,事无巨细必须写清楚,元素描述、基础事件、异常事件、页面流程、数据流转,不存在你以为他知道,他以为是怎样,一切尽可能详实的写在文档中,测试和开发会以文档为唯一标准,测试的用例字数会是产品文档的2倍。
那个时候的测试拥有对发版的一切权限,她们不仅是测试,更是QA,必须测试通过才能发版,她们对版本稳定性和线上事故负责。那是一群值得信赖的小伙伴,她们会沿着产品的设计发散一切思维,测试各种场景,补足产品对系统或机器不了解而忽略的异常情况。
那个时候的技术童鞋很辛苦,但是大家都很友善,对我这个新人给予了足够的包容,每当有困难的时候,不会说一句做不了,而是说他想想办法,然后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第一家公司一个做业务的公司,非要像做游戏的公司一样,每次发版都是凌晨2点以后,老王的湿疹就是那个时候得的,熬夜真的是家常便饭。
Second
第二家公司也是业务型公司,相对的用户群体比第一家公司大一些,不过也属于比较窄的领域了,当时奔着的是一个新立项的产品,但是不幸的是项目刚落地还没运营呢就被砍了…然后就配合接手一个相对成熟的项目跟进迭代和优化。
这儿的技术不喜欢看密密麻麻的文字,就看图说话,不喜欢word,在原型旁边做标注就是了,基本的逻辑不用写,页面元素不需要描述,只要把业务逻辑说清楚,其他的细节没必要事无巨细写进去,做的时候有问题自然会找你问。
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产品文档没有体系,很多底层逻辑找不到出处,当你想要系统的了解一下产品,除了自己体验和问,基本上没有别的办法。
当然,我承认越大的产品,越没有办法一窥全貌,因为产品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不同的人维护自己的那部分,你可能用一句话描述它,但是没有办法事无巨细的都知道它不同模块的所有状态。
不过还是要吐槽一下,这部分做的确实差强人意,想要知道点底层逻辑只能找技术去查。当然我也是随波逐流的那部分人,不过你不得不承认,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个人价值急剧增大,只要不是犯原则性错误,没有人可以随便替代你,就好像写代码不写注释,除了你自己别人谁也别想轻易看懂。
在这儿,我经历了从接需求、做需求到挖掘需求、管理需求的转变,从被动改为主动,开始思考更多,以前是leader告诉你要做什么事儿,只需要做好,后来开始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事。
这里的技术伙伴是我觉得最有干劲儿的,从最初的不熟悉到后来称兄道弟,有很多我觉得优化了挺好,但是不优化也没所谓的需求,他们都积极主动的承担,并且很少犯低级错误,基本都能按照要求做出来。
不过一个团队想要有所作为,还是需要一个稳定且有远见的带头人,将近三年的时间,伺候了3个CEO,三个CTO,两个COO,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真的是心疼我的小团队了。
Third
第三家就是现在这家了,线上娱乐的项目,做够了o2o业务型的老王想尝试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尝试一下这个online的项目。
目前这家公司属于新老交替的过程,很多bug,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这都是进步的空间呀,唯一让老王有点不能理解的是什么呢,产品迭代发版周期不是产品定的,而是技术啥时候做完啥时候上,或者是跟运营沟通确定版本。
当然,online的娱乐项目嘛,线上活动多可以理解,但是产品对此后知后觉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儿呀,老王觉得还得慢慢看,慢慢研究。
同样它也有它的不完美,产品文档全无,产品功能基本靠猜和摸索,且产品对业务数据的知情权极低,不过这里的运营分工更细致化,产品要做的事儿跟纯粹,不需要在一些产品运营方面耗费精力。
目前这家公司据说正在转型,早些年是技术决策型,最近一两年转变成运营和市场决策型,可以说产品话语权弱到了极致,是我生平三份工作中仅见的。老王也理解,毕竟挣钱的是大爷嘛,但是这何尝不是一次机遇呢,且走走看啦。
老王在此立个flag,要让自己的文字输出再次成为常态,不敢说日更,没那么多的时间,但是周更还是要有的!
作者:老王,一个不愿意透露体重的90后产品经理,订阅号《老王修炼指南》唯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