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开发 —————ID卡、IC卡(M1卡、CPU卡)的区别(三)

NFC开发 —————ID卡、IC卡(M1卡、CPU卡)的区别(三)_第1张图片
Android NFC开发(一)
NFC开发 —————实现NFC手机做门禁卡的方法(二)
NFC开发 —————实用工具以及开发文档(四)

IC卡的定义 :

        IC(Integrated Circuit)卡是1970年由法国人Roland Moreno发明的,他第一次将可编程设置的IC芯片放于卡片中,使卡片具有更多功能。“IC卡”和“磁卡”都是从技术角度起的名字,不能将其和“信用卡”、“电话卡”等从应用角度命名的卡相混淆。自IC卡出现以后,国际上对它有多种叫法。英文名称有“Smart Card”、“IC Card”等;在亚洲特别是香港、台湾地区,多称为“聪明卡”、“智慧卡”、“智能卡”等;在我国,一般简称为“IC卡”。

IC卡的分类:

  1. 第一种分类方法:
    IC卡根据卡中所镶嵌的集成电路芯片的不同可以分成两大类,分别是存储器卡和CPU卡(智能卡)。存储器卡采用存储器芯片作为卡芯,只有“硬件”组成,包括数据存储器和安全逻辑控制等;智能卡采用微处理器芯片作为卡芯,由硬件和软件共同组成,属于卡上单片机系统。

  2. 第二种分类方法:
    若按卡上数据的读写方法来分类,有接触型IC卡和非接触型IC卡两种。
    当前使用广泛的是接触型IC卡,其表面可以看到一个方型镀金接口,共有八个或六个镀金触点,用于与读写器接触,通过电流信号完成读写。读写操作(称为刷卡)时须将IC卡插入读写器,读写完毕,卡片自动弹出,或人为抽出。接触式IC卡刷卡相对慢,但可靠性高,多用于存储信息量大,读写操作复杂的场合。
    非接触型IC卡具有接触式IC卡同样的芯片技术和特性,最大的区别在于卡上设有射频信号或红外线收发器,在一定距离内即可收发读写器的信号,因而和读写设备之间无机械接触。
    在前述IC卡的电路基础上带有射频收发及相关电路的非接触IC卡被称作“射频卡”或“RF卡”。 这种IC卡常用于身份验证,电子门禁等场合。卡上记录信息简单,读写要求不高,卡型变化也较大,可以作成徽章等形式。因此,不但可以存储大量信息,具有极强的保密性能,并且抗干扰、无磨损、寿命长。因此在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

  3. 第三种分类方法:
    根据IC卡的应用领域,可以分为金融卡和非金融卡两大类。
    金融卡是我国大力建设的金卡工程的主要媒体。由银行发行和管理。由于IC卡上记录了持卡人主要信息,故不一定要求消费场所与银行联网。比起磁卡等仅记录少量数据的卡型,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非金融卡主要是作为电子证件,用来记录持卡人的各方面信息,作为身份识别。如IC卡身份证、学生证、进门证、考勤卡、医疗证、住宿证等。由于IC卡可以记录大量信息,并且可以分区存款,因此可以做到一卡多用,简化验证的手续。


IC卡是智能卡的总称。
ID卡是电子证件卡(主要指身份证卡)的简称。
M1卡是NXP(飞利浦)公司的最著名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非接触卡(如校园卡、公交卡等)。
CPU卡是指芯片内含8/16/32位CPU,具备逻辑处理能力的智能卡

从设备与卡的算法来区别
ID卡:只存储了ID号,设备识别ID号,没有算法可言,容易复制,安全性低;

M1卡:存储了ID号,可读写数据,M1卡发一个数据到设备,设备再传一个数据给M1卡确认,再进行交易或身份认证,只有一个算法,可在空中盗-取信息,反复计算,算出其中算法,在复制卡,安全性比ID卡高很多,但还是能被破解(有看过M1卡被破解的录象,基本可以知道,只要有软件和简单的DIY读卡器材,就可以复制);有人说一卡一密的M1卡能防止破解,其实不然,这样的卡也是可以破解的,但每次破解只能破解一张被复制的卡;

CPU卡:有操作系统,可存储数据,也有自己的ID号,CPU卡发一串数据给设备,设备与SAM卡进行运算,设备再发一串数据回CPU卡确认,然后进行交易或身份认证;跟M1卡的区别在于一个算法在空中,一个算法在设备里面;无论是卡商,设备商,运营商,都不知道其中的算法,所以这个系统的安全性会高很多。

另一个用法的区别
CPU卡可作M1卡,ID卡用;
M1卡可作ID卡用,但不可当CPU卡用;
ID卡既不可当M1卡用,也不可当CPU卡用

公众应用的所有卡都会被CPU卡代替,我觉得主要原因不是在于被破解,而是在于设备厂商和运营商知道其中算法,这个是不被允许的。至于企业应用,成本还是成为他们替换的最大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Android,NFC,android,n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