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支教

     

我找不到一个平衡点去看待我的支教。

但是,很明确,我没有自我感动更没有支教志愿者的光环。



迤沙拉小学


支教一直以来是一个难以正确评价的话题,大学生的短期支教更是饱受诟病,稍有侧重便会有偏颇。

对我自己而言,作为一名短期支教的大学生,我确实受到了一些来自亲人朋友中的质疑。不少人问我,十多天支教你可以做什么?你们的支教为什么要打破孩子们的暑假?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哑口无言,但也更让我相信支教的必要性。

诚然,支教存在的问题多如牛毛,但是把支教存在的小规模问题夸大抹杀其积极意义,怀疑绝大多数支教同学的初心,是对我们爱心的侮辱。暑假短期支教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全部归结在支教本身是不妥的,也是不公平的。

教育是沉重的课题,需要国家机器的推动。部分西部偏远山区的教育匮乏一时难以弥补,这时支教的作用便尤为重要。



我们去往的地方叫做迤沙拉,是个偏僻但算不上贫穷的地方,风景很别致。也有人问我,那里既然不贫困你为什么要去那里支教呢?教育是针对人的,是一个人感染另一个人的过程。人是心理和物质结合的个体,我们不能用经济情况,外表光鲜与否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帮助。家庭经济宽裕的孩子也有可能从小缺少必要的陪伴和引导导致心理孤独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在经济不落后的地方,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也有很多很多。作为大学生,我们能力有限,尤其在教育能力和经济能力的限制下,选择经济相对不落后的地区,一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内心不受愧疚带来的伤害,二是尊重当地的教育生态。去贫困的地方,你不一定做得了什么,去不贫困的地方,你不一定什么都做不了。


金沙江与日出


据我们的了解,在我们支教的迤沙拉小学日常在校生不足三十人,开设的课程主要以语数外为主,由于学校和家长的不重视,学生对于艺术类课程的了解和学习极为匮乏。一米阳光便将重心转移到开设艺术类课程和学生兴趣培养上,我们一到学校,不少孩子就慕名前来报名。乡村学校可能不缺少语数外教师,但一定缺少德育老师和艺术课程老师。这些孩子们真正缺少的是陪伴和倾诉。放羊的故事很形象地解释了这个道理,我们的到来也就是去扮演这样一个角色。虽然只有十二天,我们能教授的知识极有限,但是我们扮演的倾听他们内心的形象远比知识重要。我支教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可以考到一百分,我也当然没有这个能力。教育是个长时间的时间历程,一个细微的动作也许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陪伴,鼓励,引导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促进孩子的良性改变,才是我的目的。


第一天认识孩子


我们所有人都怀着一颗热情善良的初心,我们的内心都有宝贵的火苗:温润、单纯、充满善意。我们今天播下的种子,可能会在迤沙拉孩子们心中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我们不是抱着遥不可及的梦想的一群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不需要我们改变世界,只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带来一点点改变,帮助每一个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那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愿爱如少年。


支教,顾名思义,就是“支持和支援教育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换句话说,支持乡村教育发展,开展支教活动,支教志愿者在某些方面应该比当地乡村教师拥有更好更专业的教学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支教,不然将会变成一次旅游。

在所有前去的志愿者中,只有我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教学法和教学心理,我们一行人并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学习。首先不了解乡村孩子的心理,对于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完全知道;其次是教学的技能和经验缺乏,比如我在听英语课的时候,志愿者的表达法和口语都相当不标准。


孩子拒绝合照


最让我反感的是支教结束后所谓的汇报演出。所有孩子都得参与其中,而且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排练节目,对于极少部分孩子来说这可能会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参与感并不强。所谓的支教在最后完全演变成了秀场,变成了志愿者们的毕业晚会。支教应该是个春风化雨的过程,我们带去的东西应该是单纯,善良的,也应该是无声无息的。

对于学生会的生存法则,我深谙其道,我失望的是,在支教过程中,它居然也如此重要。

我对支教中显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慵懒主义嗤之以鼻。没必要赘述,但是我很惊讶居然在支教的十多天时间里,这些恶心气息竟如此严重。很多人做事屈指可数,滑水的更是大有人在,到最后却感觉自己支教光芒万丈,自我感动到涕零??唏嘘。



我不能只把支教的好处写出来,更不能一直为其辩护,我确实反感我们团队中出现的问题,一些关于经济赞助的要求确实没有办法,但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更需要改正。

希望支教就是支教,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如此而已。

愿爱如少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