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了,一切就对了

合适,是度量一切事物的标尺。

(一)           

美容or按摩

这几天肩背疼,胳膊抬不起来。当这段时间的工作告一段落,今天我又一次走进了美容院,想要通过一次按摩缓解这种疼痛。

美容院中,耳边又一次传来了这样的声音:

“你的背……  ……,问题太严重了!”“这个套餐特别适合你啊!”

“你的肩颈经络严重不通啊!”“你用用我们这套xx草吧,会帮你彻底通畅经络!”

“你的脖子这儿……  ……啊!”“你试试这个……”

“你的腰……”

唉!又来了!心里在暗暗叫苦。“痛则不通”,我知道,自己的疼痛确实是因为经络不通,这不是来借助外力进行疏通了吗?至于这个套盒,那个药包,可能真的有效,而我实在是囊中羞涩。

而这套说辞,我上次来说过一次,我明确的表示过不需要,没想到每次都这样,让我想起了以往很多不“愉快”的经历。

想要放松,却总要陷入这般聒噪中。

于是决定另换一家。

向其他同事打听,她们却没有过这种经历,细问起来,原来她们去的都是专门的按摩店。只进行按摩,没有其他诸如做脸、做身体等美容项目,所以技师们没有向顾客不断推销产品的任务。

“你不能去美容院按摩,因为你要做的只是肩颈按摩,并没有其他美容方面的需求。你应该去专门的按摩店!”同事一语道破玄机,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原来,我只是去错了地方。

原来,我去了不合适的地方。

原来,合适的,才是对的。

(二)

蜗牛or狗熊

最近上课总是不顺畅,自己觉得课堂节奏拉拖沓缓慢推不动,学生们也显得懒惰懈怠死气沉沉。问题到底在哪儿呢?

从第一次上课,我就在心中结上了疙瘩。这个班的学生基础差,我要放慢节奏,按部就班慢慢来,得培训自己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

于是:

一节课要完成四个知识点?再缓慢些,指导再细些,分两节课完成吧;设置主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完成对课文的理解?还是算了吧,他们估计不会;除了语文要素,再从文本延伸开去,增加课堂的深度?把更多的知识教给学生,算了,还是只教会他们书本中要求的这些就可以了;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增加课堂的宽度?no no no,这对他们来说太难了,只解决教材中的内容足矣!……

一切似乎都很对。

可是,面对越来越懈怠的学生,讲台上的我越来越找不到师生共同学习的感觉。当我在对一个知识点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时,一些学生开始打起了哈欠,另一些开始和旁边的人互相你拍我一下我拍你一下,嘻嘻哈哈的笑脸,“嗡嗡嗡”的闲聊声充满了教室所有的空间,就像一群苍蝇不小心飞进了教室,在晕头晕脑的寻找着出路。教室里凝聚的气散成了一缕一缕扯不起来的烂棉絮。所有人东倒西歪,一盘散沙。哪怕我吼破了嗓子,拍响了桌子,甩尽了脸子,依然“涛声依旧”。

直到这几天。

第六单元就“如何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情”对学生进行了训练,第八单元的作文“心儿砰砰跳”,似乎和这一单元的练笔重点更贴近,因此,提前学习第八单元在我看来更合适。于是,《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就开始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学习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隔过了第七单元的学习,依然绕不过“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课文内容”这个训练点?怎么办?

我想起了以往进行过的“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就来一个以“概括课文内容”为主题的“群文阅读”吧。我这样安排教学:环节一,以《西门豹治邺》为例子,让学生找出主要人物——西门豹,在根据事情发展顺序,梳理主要人物西门豹做的事——调查民情、惩治官绅和巫婆、兴修水利,然后按照“主要人物+事件”的方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方法。环节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运用“主要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结合课文行文特点,总结出“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梳理事件,再运用“主要人物+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环节三,独立阅读《梅兰芳蓄须》《最后一课》,练习运用这样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一节课完成了四篇课文的阅读,对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了扎实的训练,学生做到了。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又一次看到了学生认真思考的样子,思维在流淌,学习在发生。我突然意识到:一直是我低估了学生。因为不相信这群学生,我自己也如狗熊掰棒子一样,把掰到的棒子一个接着一个的丢到了身后,把以往课堂中经常运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接着一个的丢弃了。

想清楚了这一点,《西门豹治邺》的第二课时教学思路也清晰了,按照“品析妙处”“创编剧本”两个主题进行训练,让“板块式”和“主问题”也重新进入课堂吧,让能力训练和知识积累也重新进入课堂。

找回了合适的教学方法,课堂流转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了,感觉对了起来。

学生可能真的是蜗牛,而我,确确实实是那只一边掰着玉米棒子一边丢弃着的“狗熊”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合适了,一切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