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道茀不可行也

《古文观止》

通常情况下,看白话文会比看文言文感到更加简便直白,所以,能选择白话文,鲜少有人会愿意在文言文的纸堆里抠字眼,虽然是同样的字,但因为时代久远,文言文和白话文就相当于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和一个牙牙学语的儿童,差距不是那么一点点,能言简意赅的,绝不洋洋洒洒,能一个字说明白的,绝不用两个字,就是它的弊端,读者要根据上下文将意思包括人物、时间、地点等等补全,也是它的长处,就是与读者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可能在读白话文之时偶尔走一下神不会影响总体的剧情,但是文言文走一下神就很可能遗失全文的中心点或者关键句,可能是一条绝妙计策,可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哲理,也可能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因此,读《古文观止》就有了“道茀不可行也”之感,但是,汲取知识之途向来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才能拾到其中万一。

《古文观止》的性质有些类似于“优秀作文选”,从战国、秦汉,写到唐宋、元明,一条脉线清清楚楚,都是“绝妙好辞”,没有一篇是滥竽充数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见到了许多学生时代学习的文言文,到现在虽能背诵全篇了,但其中的名句还是滚瓜烂熟,譬如前后《出师表》与《赤壁赋》。另外,如一些旧时看过的文章,到了现在却有另一番感受,好比是“少年听雨歌楼上”“而今听雨僧庐下”。

原来写书中所写的文章,当年背了千百遍,也没有真正地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可现在眼前一过,只觉得千愁万绪上心头。

譬如说“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处世为人未必能行君子之道,君子太过高伟,如高山,唯有仰止,但能见人灾祸而不欣喜,已然是超出一般人之心理。

譬如说“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人到底是生而为“经济动物”还是后天才成为的“经济动物”?若是后者有迹可循,若是前者也是有据可依,毕竟在千百年前《国策》诞生之前,就有贫穷之时,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妻不妻,不以血缘关系来论远近,只以贫富来看情感深浅。

譬如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古时之名臣已然知道,天地之大是在其能容、能忍,而后世知之,却不借鉴之,最后只会落得一个潦倒收场的结局。莫谈太远,只说那天朝之梦,就在闭关锁国之囚笼中日益疲弊消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很难说,这些事情不会再发生,也很难说不会再有人如此呕心沥血地写下这些文章,可总有人不知,也有人装作不知。于是,这个世界就是“太阳之下无新鲜事”,犯过的错还会再犯,做错的事还会再错,临了,只会说一句,道茀也,不可行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文观止》:道茀不可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