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子绝四病

子绝四病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四章,原文,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极端绝对,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本章理解重点是这四字:意、必、固、我。下面逐一说明一下:

意,同臆,臆测、臆断之义。段玉裁引此章注:“意之训为测度。”《礼记少仪篇》:“毋测未至。”注:测,意度也。这个意字与《先进篇》“亿则屡中”、《卫灵公篇》“不亿不信”的亿字义同,都是意度、推测的意思。朱熹训为私意,个人认为不妥,与最后的“我”字的意思会有重复。

必,必定,绝对化。如“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但这句话常令很多人费解,其中的问题就出现在“必”字上,必是绝对必然的意思,但是不合道义的“言”自不必信,不讲条件的“行”也难有好结果,甚至是中途而废。孔子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指通常合情合理的情况下,这是做人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但在特殊情况特殊环境下则是要灵活变通的,如对敌人是不必讲信用的。

固,固执,顽固,执滞,四围蔽塞,专守一端,不知变通。《宪问篇》中微生亩问孔子:“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答复说:“非敢为佞也,疾固也。”疾固,厌恶顽固不化。不固,才能闻过则喜,从善如流,“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注意,毋固是建立在仁宅义路、择善固执的基础上的。

我,我私、我慢的我,小我的我,自我中心义。《集注》:“我,私我也。”只有觉悟大我,觉悟“万物皆备于我”的我,才能毋我。《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孔子在担任鲁国司寇审理案件的时候,文辞上有可以与人共商的地方,从不专断。《春秋繁露相生篇》也有类似记载:“孔子为鲁司寇,断狱屯屯,与众共之。”(屯屯,很恳诚的样子,与肫肫、忳忳、敦敦义并同。)这就是毋我的表现。

这章说明孔子坚持践行的是中庸之道,他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公正,不走极端主义,不会极右或极左,不顽固不化,不自以为是。《里仁篇》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微子篇》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孟子公孙丑上篇》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孟子万章下》说:“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讲的都是“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

儒家讲有经有权,守经达权,把原则性与灵活性圆融地统一在一起。守经是对原则的担当和坚持,达权则是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灵活权变。如朝闻道夕死可矣、杀身成仁、君子务本等等都是守经,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则是达权。只有杜绝这四种毛病,践行中庸之道,才能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自由境界,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典导读】子绝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