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爷爷在他们那个年代,是个文化人儿,书房里放着各种类型的书。小时候没地方玩,就躲在爷爷的书房,一呆一下午。妈妈叫我吃饭,每次都是怒冲冲的过来,一把夺走我手中的书,在我耳边大喊着“吃饭了”,我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还没上完初中,我就已经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乱世佳人》、《福尔摩斯》、《演讲与口才》、《读者》等中外名著,报刊杂志。
而现在长大了,我们有能力走出家门,看一看书中描绘的那个绚烂世界。就像这本《为生命而阅读》,描绘了作者威尔·施瓦尔贝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生活,探索未知的世界。
《为生命而阅读》作者威尔·施瓦尔贝,曾是世界知名出版公司Hyperion Books的高级副总裁和总编辑,也曾是《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在事业达到高峰而疲惫不堪时,却得知母亲癌症晚期。在陪伴母亲最后的时光中,通过和母亲阅读相同的书,彼此分享各自对人生的态度和观点,创作了《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后来还是对阅读的喜爱,现在一直就职于麦克米兰出版社。
阅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为生命而阅读》中写了很多作者的故事,其中就包括他是一个同性恋这样的“秘密”,他并没有隐瞒自己的这种取向。之所以心态这么好,源于他小时候读的那本《乔凡尼的房间》。威尔·施瓦尔贝通过阅读这本书,连接到了自己,帮他清晰的再现了以后的生活的远景,使他在恐惧的氛围中看到了希望。所以,现在的他能够从容的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读《生活的艺术》让我想起了朋友调侃她的同事:“我那个同事呀,做什么事都是一拖再拖,每天早上都是踩点打卡,气喘吁吁的跑到座位,手里还拿着有点温的豆浆,头发也被寒风吹的东倒西歪。哎呀,看到那一幕真是让人怀疑人生,就不能早点起床?”
谁说不是呢,我们很多人都是这种状态,可读完这本书威尔·施瓦尔贝学会了放慢脚步,更放松、自在的享受生活。我也一样,现在会以一个舒服的姿态躺床上休息、思考、计划。早上早起,喝杯温水,做好早餐,安静的享受这一切,认真的对待一蔬一菜。出门旅行不再是抱着手机拍这拍那,而是跟同伴好好聊天,欣赏美景。阅读果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读书是一种艺术
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中有一个章节就是说“读书的艺术”,告诫我们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阅读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你可以与它偶遇,也可以精挑细选。有人想读经典名著,有人只想娱乐休闲,有人想读来自世界各地的书,有人就只读某个人写的书,其实大部分人并不在乎是什么类型,什么时候或是谁写的书,他们只想读那些能够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路,同时能带给他们愉悦的书。
就像我们从任何一本书中都能获取到不同的知识,即便是一部惊悚小说里的某个句子,都可能带给我们超乎预料的领悟。比如《地狱蓝调》,一部1997年出版讲述前宪兵杰克·李奇变成浪子神探的大师之作,威尔·施瓦尔贝就学到了这条至今仍指引着他工作和生活的宝贵智慧,“等待也是一门技术”。
还记得《箭术与禅心》,一本让威尔·施瓦尔贝需要一生去弄明白的书。故事很简单:赫立格尔是一位来自欧洲的哲学教授,他在日本教书,决定向一位日本大师学习箭术。但他收获的不只是箭术,而是一堂关于禅心的人生课。在箭术中,最关键的技术不是瞄准,而是知道何时放箭。就像阅读,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读。
阅读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为生命而阅读》书中引用了26部经典著作,威尔·施瓦尔贝用自己的人生故事、现代化的语言,把这些有距离感的著作转化成书中动人的篇章,就像有一位老朋友,面对面的跟我们聊着他阅读的感受,那些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着我们忍不住想立即去看看。
读《小王子》,让我们想到了身边的朋友。读《大卫·科波菲尔》,让我们开始怀念那些离去的朋友。读《奥德赛》,让我们勇于接受自己的平庸。读《大海的礼物》,让我们学会宽待自己。读《录事巴托比》,让我们学会放弃。读《生活的艺术》,则提醒我们,放慢脚步,用心生活。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而阅读,是最好的学习如何审视自己的方式。
所以虽然我生在贫穷的小县城,通过阅读也观摩到了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了解了我们的长辈在那个年代经历了哪种伤痛,从孙少平身上学到了坚强与坚毅,从福尔摩斯的身上学到了细致入微,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罪犯的蛛丝马迹,通过新月的描述了解到了那个历史时代下的爱恨情仇、国家道义。
所以,威尔·施瓦尔贝的这本《为生命而阅读》,向我们传递了一种阅读的态度,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理念。而他真实的经历也证明了阅读是可以改变我们生活,可以获得愉悦,可以解决人生困惑,可以带我们遨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