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物萧条的冬季,盛开的梅花无疑是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
而作为一种精神象征,梅花是坚强、高雅和忠贞的代名词,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是高洁孤傲、坚韧不拔的象征。
因此,梅花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追捧和青睐,尤其是古时的文人墨客,文学大儒,他们用自己的笔述说着对梅花的无限深情。
如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还有范成大:“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些诗虽然都是托物言志,但更多的是借助梅花抒发个人志向。
而我们今天的这位诗人却说:“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今后的江南怕再无往日春色,我的心儿怎能只把梅花牵挂!表面上是观梅,实则并非为梅花着想,全文的主旨都与眼前盛开的梅花无关。
这首《观梅有感》诗人用了言此物写彼物的手法,让情感更加深厚而沉重,曲折中见深意。在抒情上拔高了一个层次,借用梅花表达对亡国的哀痛。
诗人看见眼前的梅花,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一个人,还有一种他曾经向往的生活。
茅舍一两间,良田三四顷,“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芸窗中,雅听蝉吟鸦噪。”
远离朝堂,远离纷扰,回归田园,寻求最质朴的生活。一山一水相伴,一书一琴在手,一茶一酒一饮,醉来田间一眠。
这里,没有俗世的烦扰,没有名利的纷争,一切都那么美好而充实。
这是诗人向往的生活,他希望成为这样的“处士”,可“久在樊笼里”,却也是身不由己。
现在想起杭州西湖的孤山也有这样的“梅妻鹤子”,他植梅养鹤,不娶不仕,不问世事,不俨然一个“五柳先生”吗?
凌霜而开的腊梅,待春去夏来,江南的梅花应该很快就尽数凋谢吧。
想到这,诗人不禁感伤,而感伤的竟不是为这梅花,而是为这股经历风雨,经历战端的春风,你“又绿江南岸”,可“明月何时照我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放在路旁的梅花啊,你是否能体会我这个宋人对江南美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的悲痛?
我们今天聊刘因(1249~1293),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今河北容城县人。
他3 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15岁作“鸿鸽凌云志,燕雀安能知。”以明志。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青年时代便有了积极入世的态度。
因其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故题所居为“静修”。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
但是,多年后,他却为自己曾在元朝为官而深感自责和内疚,悔恨自己晚节不保,“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不久,便借口母病辞官归隐。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
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刘因建祠堂。
刘因本是汉人,却因故乡在金朝统治区内,祖辈就成了金朝的臣民,而且其高祖父、曾祖父和祖父三代人都曾在金廷为官。
待到刘因出生时,金已被蒙古取缔,元朝统治已经15年了,所以他就成了元朝人。
不久之后,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宣告灭亡。他,自始至终,都不属于宋朝臣民,也从未踏上过南宋的土地。
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宋朝的梦,他为宋亡而深感哀痛,还作了许多悼念宋王朝的诗歌,如《渡白沟》、《宋度宗熙明殿古墨》等,都极富内涵。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刘因借歌咏梅花来曲折地寄托他对宋王朝的怀恋,抒发对异族统治者的不满。 全诗虽短小,但却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观梅有感》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元•刘因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刘因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用“东风吹落战尘沙”隐喻宋室灭亡;次句以“梦想西湖处士家”,借林逋的故事暗写故国之思;
第三句一个“恐”字,表达作者内心的担忧,而“江南春意减”则暗叹江南备受摧残;第四句点明作诗的深意与梅无关。
全诗以观梅而有感,而引发联想,但全文的主旨都与眼前盛开的梅花无关,这样言此物写彼物的手法,让情感更加深厚而沉重,曲折中见深意。
此诗哀怨伤感,含蓄深沉,是一首哀悼南宋消亡的挽诗。通篇紧紧围绕梅花展开,但真实的意念却完全贯注在梅花之外。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东风吹落满天的战尘风沙,梦中飞向西湖边种梅人家。
东风:春风。战:形容纷纷落下。
西湖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隐居杭州西湖之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也不婚娶,世称“梅妻鹤子”。其咏梅诗《山园小梅》传诵于世。处士,隐士。
东风骀荡,摇枝拂叶,吹去了蒙在梅花上面的尘沙,花蕊花瓣,一概显露出清新的面庞。
如此雅洁怡人的氛围,本该令游人陶醉,而诗人却偏要将这沙尘,想像为战火中的尘埃,因为,他从眼前的梅花联想到另外一个梅花的世界。
那里刚刚经受了战火的摧残,那里曾经是西湖处士的隐居之地,那里曾是他的希望,那里是他醒里梦里都不曾忘却过的宋国京城。
此诗作者虽然从未做过宋朝的臣民,但是,出于对异族统治者的不满,汉族人的宋都对于他始终是富于诱惑力的,这里的一个“梦”字,足以表白他那种朝思暮想的痴情。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今后的江南怕再无往日春色,我的心儿怎能只把梅花牵挂!
恐:担心。减:指春天将要消逝。元:通“原”。
想起江南之后,诗人的感情立刻变得细腻,语气也委婉起来。
他担心江南的梅花大概不会如此鲜艳,江南的春景必然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对于蒙元初入中原的残酷洗劫,诗人耳闻目睹,记忆犹新,他担心那“大乱凡数十余年,数千里间,人民杀戮几尽”的惨状是否会在江南重现。
所以,他在末句中直率地说出,他的《观梅有感》其实并非为梅花着想。
他也许曾经憧憬过林逋所处的时代及其环境,同样身为隐士,一个伴梅饲鹤,受到皇帝的褒奖,一个却生活在异族统治者的铁蹄之下。
而如今,那样一块圣地也许永久地消失了,他不能不为自己,也为所有的汉人痛心疾首。
此诗短小精悍,音节铿锵,读来朗朗上口。全篇未用任何典故,照样发人深省,意味深长。它之所以具有如此深沉的意蕴,完全得益于象征的手法。
不过,象征毕竟太含蓄,太沉闷,难以容纳诗人全部的思想和愤恨,因此诗的结尾处又否定了象征手法。
“此心元不为梅花”一句,实打实地透露出作者的真实感慨,犹如阴云郁积很久之后的一声闷雷,虽然沉闷了些,总算给人以希望,为全诗抹上了一道亮光。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