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四九章·天下浑心篇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二、译文:
圣人永远是变化的思想,浑以百官的思想为自身的思想。
多的,肯定它。不多的,也肯定它。德就多了。表现出来的,肯定它。不表现出来的,也肯定它。德就表现出来了。
圣人之所以出现在天下,是在鼓动,浑融天下的思想。百官都只专注于耳听目视所接触的,圣人会弱化百官专注于耳听目视所接触的。
三、字义:
[说文注]:恒,常也。常当作长。古长久字只作长。“从心从舟,在二之闲上下。”上下犹往复也。“心㠯舟施,恒也。”谓往复遥远,而心以舟运旋,历久不变,恒之意也。
心,[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
[尔雅·释言]:为,作,造。[洪范]:有猷有为有守。
善,[诗·墉风]:女子善怀。[笺]:善,犹多也。[礼·文王世子]:尝馔善,则世子亦能食。[注]:善谓多于前。
善,表示应诺。对,好。[战国策·齐策]:王曰:善!
[篇海类编]:德,德行。[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正韵]:亦,又也。傍及之词。
[正韵]:信,与申同,古多以为屈伸之伸。[易•系辞]:往者屈也,来者信也。[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正韵]:伸:舒也,理也(有影响力,有说服力)。
[正韵]:信,不疑也,不差爽也。
歙,草歙,林木鼓动之声。歙,与翕同。[尔雅·释诂]:翕,合也(和好)。[诗经·小雅]: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说文注]:浑,溷流声也。溷作混者误。溷,乱也。郦善长谓二水合流为浑涛。[集韵]:浑,音溷。丰流也。一曰杂流。
[说文]:皆,俱词也。小尔雅:同也。
[五音集韵]:属,音着。注也。[仪礼·士昏礼]:酌元酒三属于尊。[注]:属,注也。[晋语]: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注]:属,注目也。
[说文]:咳,小儿笑也。[史记·扁鹊传]: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注]:咳婴,言婴儿初知笑者。[礼·内则]: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疏]:谓以一手执子右手,一手承子之咳而名之。
四、说明:
这篇文章老子亦是在谈论对人的“主观意志”,即人的“思想”进行约束。老子认为对待天下万物要“约束而不干预”,这其实也包括了对人的“思想”也要做到“约束而不干预”。对待自然界可以“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人之所恶”的行为来“约束而不干预”万物,但对于人来讲,做到“上善治水”的“约束而不干预”还是不够的。人是极其特殊的,不但有于万物等同般的“身体”存在,亦有万物不曾有的“意识”存在。所以,对人的“约束而不干预”,只做到“居众人之所恶”的“善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更进一步,对人的“思想”也要做到“约束而不干预”。
“道”,无名无为,而能以“衍生万物”来约束万物。
“圣人”,无名无为,而能以“不争之德”来约束万物。
“圣人”,无心,而能以“浑心之德”来约束人的思想。
1、何谓“浑心”?
以老子的叙述来看,只要能做到“无心”就可以达到“浑心”的效果了,进而达到以“无心”来约束人的“思想”。做到“无心”的唯一条件,就是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
“浑心”就是“无心”,就是“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无心”。
为了更好地理解“浑心”的含义,我们先看看道经七章及道经十三章的内容:
道经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道经十三章:
原文: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或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把身体寄寓于自然之中,则可以“无身”约束“有身”。同样,把思想寄寓于百姓之中,则可以“无心”约束“有心”。能达到“无身”、“无心”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做到“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无私”,来成就自身的“约束”之私。
由此可见,“浑心”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完成对人思想的进行约束但不干预人的思想。
2、何谓“咳之”?
原文: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
圣人为什么喜欢在人类社会逗留,无名无份而能乐此不疲地为天下浑心?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道”为什么要“约束”万物。
道经三十七章:
原文:道恒无为也。矦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贞之以无名之朴。贞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辱。不辱以情,万物将自定。
万物在“自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化而欲作”的问题。对于偏离事物正常轨道的“化而欲作”行为,有必要“贞之以无名之朴”,将其纠正回正确轨道上来。所以“道”是通过“不辱以静”来约束万物的,以避免出现“化而欲作”的问题。
同样道理,人的思想在“自宾”的过程中,亦是会出现“化而欲作”的情况。
道经三章:
原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为了去除人思想上的“化而欲作”,圣人通过“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来达到对人思想的约束,来达到“民无知无欲”的“无不治矣”的天下。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当人以五官去面对物质世界时,很难做到“不上贤”、“不贵货”、“不见欲”的,所以老子说“百姓皆属其耳目焉”。
为了避免百姓思想上“天门启阖”带来的危害,“圣人皆咳之”。即约束百姓“虚心实腹、弱志强骨”,以达到如婴儿般的“无知无欲”。这就是“圣人之在天下也”的目的所在,即约束百姓的思想。
3、何谓“善信”?
原文: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这句话其实也很容易理解的,只要不把“善”字理解错了。
道经二十章:
原文:绝学无忧。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德善也”就是“绝学无忧”的含义。即凡事一分为二的“绝学观”,是老子对“凡物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的阐述。
原文: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德经四十章: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所谓的“信者”,就是看得见的运动“有”,即“弱也者,道之用也”。
所谓的“不信者”,就是看不见的运动“无”,即“反也者,道之动也”。
老子通过“德善也”、“德信也”这两个形象化的比喻告诉我们,人的思想是可以被“约束”的。
人的主观意志来源于人的思想意识,人的思想意识是以人的身体为存在的载体,而人的身体是隶属于自然的,是为自然所“约束”的存在。所以,只要遵循“道”的约束方式,来源于思想意识的主观意志,是可以被“约束”的。
“道”可以对万物“约束而不干预”,圣人亦可以对人的主观意志“约束而不干预”。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