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四季

太湖,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春秋战国之时又名震泽、具区,现在太湖南岸仍有一古镇名曰震泽。相传,远古时期,水患不断,“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太湖得以治理。

太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景色宜人。

初春时节,暖阳已铺洒大地,湖风却把太阳的温暖带走了一半,此时的湖边仍寒风瑟瑟,裹着棉袄站在湖边,仍会冻得浑身发抖。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两岸的青山渐渐热闹起来,茶园、橘树、枇杷树都开始为秋季的果实发力,渐渐泛起绿色的喜悦。山脚下、坡地上的迎春花更是迫不及待,争先恐后绽放黄澄澄的花朵来驱赶冬季残留的一丝寒意,宣示春的主权。湖边浅滩的芦苇开始跃跃欲试,冒出嫩嫩的绿芽,并挨个唤醒身边成片的兄弟姐妹,一起沐浴大好春光。

一切都在随着季节的脚步更替,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夏日的湖畔村庄反而没有城里那么闷热。

驾车前往,随处驻足便是美景。大桥旁一座久经岁月的老房子,浸在水中的木桩已经褪色,房屋旁边一条通向水中的小木桥,尽头一端也已断裂,站在木桥起点能感受到它的摇摇晃晃。木桥下钱币大小的水荇并不受影响,一片接一片,满满当当,不留缝隙,铺满了水面。离木桥1丈有余是一艘报废的木船,完成最后一次出行任务后不知在此停泊了多久。湖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充分的水汽滋养使它们看起来个个神清气爽,精神饱满地守护着它们钟情的太湖。时代之手还没有伸过来,一切物事充满年代感,安详又静谧,但不知他们还能在此存留多久。

居住山湖边的村民此时会带着自家渔网,三俩成群下网捞鱼。动作娴熟又麻利,先把渔网理顺,再用巧劲把渔网抛洒到湖里,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外来人一时半会儿学不到下网要领。捞到鱼,就回家做一顿湖鲜,全家人围桌而坐品佳肴、话家常;抓不到鱼的人仍是满脸堆笑,亲朋好友一同出行捞鱼,或许就已使他们心满意足。

此时太湖西山的枇杷经历过‘秋萌,冬花,春实’之后终于夏熟,成为初夏佳果。西山栽培最多的是青种、照种和葛家坞荸荠种 ,其中青种枇杷在产量上占到西山出产的70%,并且在口感及营养成分上都是最好的,曾被评为国家级优质果品。小小枇杷,功能也不少。枇杷叶正面光滑碧绿,反面则粗糙多毛,西山俗语“枇杷叶面孔”即意为翻脸不认人;枇杷营养能助人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有止渴、清凉、解暑之功效。枇杷叶、枇杷花则可入药,“枇杷膏”具有润肺止咳解渴润喉、和胃等功效。冬季采酿的枇杷花蜜,则为蜂蜜中的上品,具有止咳功效。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山野尽是红黄橙时,太湖东西山橘子便开始成熟了。此时,自驾游的游客就多了起来,多是成群结队来采橘子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橘非洞庭不香”的评述,可见此地的橘子的确诱人。芦苇荡也是一个好去处,太湖的芦苇荡几乎处处可见,沿湖的大道旁或是湿地公园里,一到深秋就满是芦花摇曳,长长的栈道望去,芦花深处隐约的美景若隐若现。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暮秋落日。“长河落日圆”是一份大气苍茫之景,伴随长河而出现的或是草原或是隔壁,落日随着长河的延展也变得雄壮,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力量,多了一分暖,少了一分凉。太湖的落日更多是冰凉之感,尤其是深秋十分。刚西落时,湖面铺满粼粼金光,金光直铺到水天相接处。随着太阳西移,余光越来越弱,半湖瑟瑟。水天相接处,淡淡的橘黄色与仿佛蒙纱的冰蓝相接,一暖一寒,一阴一阳,隔开的是白天与黑夜,连接的是清晨与日暮,彼此冲突又相互和谐。当落日消失不见,它的余光仍染红半边天,远处的低矮山丘镶嵌在天空,载着满车橘子归家的农人,环岛公路渐渐亮起的路灯……忙碌的一天开始画上句号。



当一切都被冬天染上了枯黄色,这里是否还有生机呢?忙碌了一年的农人是否停止了劳作呢?捕鱼为生的渔家此时还能下湖吗?是否会来一场大雪,有湖心亭看雪的机会?

冬天的太湖还没有感受过,暂时留一空白,想象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湖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