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食为先


近期读了一些人类起源和植物迁徙的书,不由得联想起一些食物的问题。

很庆幸我们生在种花家,燧人氏生火,神农尝百草,伏羲猎虎豹,让远古的华夏诸人从填饱肚子到发展出冠绝全球的饕餮美食文化,何等有口福啊!相对而言,现在俄罗斯只有红菜汤,美国人只有汉堡,德国人只有香肠,英国人只有面包,意大利人只有披萨,法国人最不服,但是最多只有烤鹅肝,更别说东南亚的咖喱饭之类了。在此并不是说其他地方的食物不能维持生命,只是略微表达一下食物种类口味儿流派极其丰富的国度里无以复加的小小优越感和自豪感罢了。英国有一位热爱中国餐食的夫霞.邓禄普,在中国浸淫多年,写了几本做中餐的书据说也能做出像样的中国菜的人,在她的家乡当然是另类的存在。


地球的年龄一般估算为45亿年,现今海陆位置的最终形成大约在2300万年前,而人类或者接近人类的动物最早在7/800万年前出现。今天地球上现存的灵长目动物不超过200种,人科动物只有8种,比如智人、大猩猩、黑猩猩等等,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只有智人一种。

现在主流的说法还是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在漫长的几百万年里逐步扩散到全球各地。绝大部分人类生活在气候宜人的温带和亚热带低海拔地区,这里具有人类生存的最重要的基本要素-绿色植物,而绿色植物的能量最早来自于太阳,这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能量主要来源。

乍得沙赫人是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属动物之一,它们起初生活在中非的森林里,以树木嫩叶和果子维生,后来气候变冷,树林日益稀疏,树叶和果子不够吃了,它们不得不从树上下来,搜集地面上可以果腹的东西来填饱肚子,譬如草籽、嫩芽、树皮、草根、昆虫之类,它们变成了半直立半爬行的人类。不论是在树上还是在树下,它们必须不断尝试新的食物,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不断成长和进化。几乎与此同时,这些原始人类也绝不放过动物性食物,生了病或者跑得慢的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像原鼠、原兔、原始蛙之类,被原始人类撕咬和咀嚼。久而久之,人类有了发达的犬齿,大脑也逐渐发达起来。

十几年前,考古学家们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人类食肉的证据之一,250万年前被古人类敲击和刮擦过的动物骨骼,说明那时候的阿法南猿已经开始啃食肉丝和吸食骨髓。这些高营养和高脂肪的食物,进一步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育,以及推进了人类双手功能的革命性发展。最著名的阿法南猿被命命为“露西小姐”,她曾经被认为是人类的老祖母,据说她长了个“将军肚”,分析发现她肚子里边除了水果树叶等素食以外,开始有了一些肉食。露西的将军肚主要是为了容纳庞杂的消化系统,像大多数草食动物一样,素食缺乏足够的热量,露西们只能不停地吃草,找树叶吃,有人认为,露西就是死于高坠,在不知多高的树上掉下来,结束了不知多久的生命历程。

大约在190万年前,出现了更进化的人类-直立人,比较著名的有尼安德特人、蓝田人、北京人。他们学会了使用石器工具,学会了狩猎,会利用天然火烧熟肉食,他们的大脑更加发达,有人认为他们甚至开始有了原始的语言。后来的进化历程被更多的考古证据发现,人类逐步学会驯化植物,豢养家畜,一万年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人类的语言发展起来,形成了逐渐壮大的种群和聚落,衣食无忧之后文化开始形成和发展,人类社会初步形成。现代意义的人类,自信心无限膨胀,凭借不断进步的技术力量,一边竭尽其能争抢掠夺自相残杀,一边无所不用其极地向自然界不断索取,意图把所有的生命都踩在人类脚下。从人类社会初步形成至今,不过是地球生命的短短一瞬。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彼此和平共处,又学会跟地球和谐共生呢?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西亚两河之地,苏美尔人培育了小麦;东亚黄河和长江冲积平原上的华夏人,种植了小米和水稻;美洲大地上的印第安人,以玉米和马铃薯为生。这是人类几千年来的主要植物性食物来源。中亚和泛东北亚大陆温带草原上,少数人类驯养的羊牛,逐步扩散成为人类的主要动物性食物来源。地理大发现以降,各种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动植物广泛地迁移、传播和融合,造就了如今丰富多彩而又个性迥异的人类食物格局。

“应许之地,当是流满了蜂蜜和牛奶”,“饥饿的人,一头扑在面包之上”,“谦谦君子,必先为稻粱谋”。从食物的角度来说,即使暂时摒弃生物本能,人类也都是儒家文化倡导的积极入世者,人们不断进取,只为了获取更多更丰富更富有营养的食物。而道家消极避世的做派,只会让食不果腹的修行者渐渐消失在仙山云界里。


食物载满了能量,维系了人类不断延续、周而复始的生命。有人说未来的食物,可能一天只需要一颗小小的营养药丸儿,便能代替现在我们终日乾乾劳作,做出来的一桌大餐。我宁可不要那样的便捷化食物,因为我总觉得,必要而繁复的食物准备过程,蕴含了人类文化的深切内涵。尘归尘,土归土。饮食文化的逐渐消亡,恐怕也会预示着人类甚至生物多样性的湮灭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以食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