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雍也篇》第29章,也是本篇的最后一章。我们分三天进行本章的讨论学习。首先,我们一起来恭诵一下全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向夫子请教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能做到广博地向人民施予恩惠,又能济度大众,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是‘仁’吗?”夫子回答说:“何止是仁啊,那一定已经达到圣者境界了,就算是古代的圣王——尧和舜,在这件事上也未必能做到圆满啊!所谓仁,就是自己想立志求仁,也要帮助他人立志求仁;自己想通达仁道,也要帮助他人通达仁道。如果能够这样推己及人,也就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贡,孔老夫子得意弟子之一,在政事、外交、言语方面能力都很出色,他还善于经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表彰了子贡在商业上的成就。
《货殖列传》是专门记载历史上最最有成就的经商奇才的,子贡在其中排名第二。子贡还被称为儒商的始祖。所以子贡当仁不让,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富到什么程度呢?有两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子贡的,一个是“富可敌国”,一个是“分庭抗礼”。了解了子贡的这个身份,结合本章再来看子贡问老师的问题,就有点意思了。子贡是个大富豪,超级有钱,又跟随孔老夫子学习仁道,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对于子贡来说自然是家常便饭啊!子贡肯定会想,我一直做的这些疏财济众的善行,和老师每天念叨我们要去求的那个“仁”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关系那就太好了,正好发挥我的所长,我只要赚更多的钱,施惠于更多的百姓大众,顺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不就比其他师兄弟们更快地进步吗?当然,这些想法只是我在学习本章时作的一个情景假想,并没有史料依据,特别交代一下。我们继续,子贡的内心小九九盘旋了很久之后,终于有一天憋不住了,于是跑去请教老师了,而且很委婉,不说自己。只问老师,如果有个人,他可以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算得上是仁吗?
子贡每次问问题,内心应该都是带着无比的自信,等着老师表扬的。我们在《论语·学而篇》就领略过了,当时子贡问夫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结果老师回答“可也”,还可以吧!只是给了一个勉强的肯定。“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一次呢,夫子没有正面回答,出其不意地给了一个升维打击:“何止是仁啊,你说的这个功德啊,他必定已经是圣人了;即使是圣人,像尧舜这样的圣王,他们也未必能做到博施济众啊!”听到夫子这个回答,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子贡当时的心情,肯定被老师一席话说懵了!子贡也许会想,老师到底什么意思呢?不就是救济众人吗,我都一直在做的事情啊,夫子怎么说圣人也做不到圆满呢?
那夫子到底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来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代表什么内涵。博,广的意思。众,是大众。问题就在这里,多少人成为广呢?一国所有的人民,你都可以施得到位吗?多少人称为众呢?一国之外还有无数国,无数国中还有无数民众。所以,“施”和“济”可以做到,“博”和“众”就很难做到圆满了。李炳南老先生说:“因本国民众待施待济既多,尚有各国民众,此世界外,又有他世界,推之无穷,而货财有限,博施救济,孰能周遍?”《朱熹集注》中引了程子的话:“圣人之心,非不欲少者亦衣帛食肉也,顾其养有所不赡尔……圣人非不欲四海之外亦兼济也,顾其治有所不及尔。”就是说,有德有位的圣王尧舜,就算是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也没有办法做到让每一个老百姓都不受饥苦,都衣食无忧。因为什么呢?货财有限,所致有限,博施济众怎么可能遍济大众呢?因此,虽尧舜也感其力之不足啊!我们看就算是当今社会,物质发展到如此丰富的程度,那么多乐善好施的人在作慈善,贫穷和饥饿依然普遍存在。这次全世界范围内的新冠疫情,号称医疗最最发达的美国,竟然有80多万人死于疫情。所以博施济众这件事是很难圆满的。
其次呢,子贡这里是找错了行仁的方向。博施救济,不是我们当下行仁的方法和路径。如果求仁要从“博施救济”趣入的话,那像孔子、颜回这样的人,他们无财无位,无权无势,必定是无法博施济众的,岂不是与仁者无缘了吗?相反,很多德行很差的人,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他们也许会偶尔施舍一下大众,你能说,他们心里就有仁德吗?钱穆先生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此处“圣”字作有德有位言。仁者无位,不能博施济众。有位无德,亦不能博施济众。由此可见,是否具有仁德,与博施济众没有直接关系。仁德,不在于外相,不在于功用,而在于内心的修为。行仁的根本呢,完全在于内心。博施救济,是有德有位的圣人,自然呈现的德相功用之一。
《朱熹集注》里说:“仁以理言,通乎上下。圣以地言,则造其极之名也。”仁在理上,是上下相通的。怎么理解呢?“仁”通往“圣”,“圣”始于“仁”,也可以说“仁”是内心提升的一个过程,有程度深浅不同,“圣”是“仁”达到圆满的一种状态。这种圆满是心性上的圆满,并不代表所有的外在的相都能做到圆满。所以,这里孔子才说“尧舜其犹病诸!”圣王对博施济众这件事呢,尚且难于达成,那更何况是普通人呢?所以朱子说:“以是求仁,愈难而愈远矣”。子贡用博施济众这样的标准来求仁,想法是好的,但是门槛太高了,不适合普通人,会把人吓跑。
那么行仁要从哪里下手呢?夫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下一念,心趋向于仁,便就是仁了。夫子对颜回说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行仁可以从学礼入手。夫子在这里打击了一下子贡的小骄傲之后呢,马上给子贡指引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告诉子贡从这里入手,才是正确的路。
夫子没有直接否定子贡的路,而是告诉他,你说的那条路太陡峭了,一般人没有办法走上去的。夫子给的方向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今天的讨论先到这里,明天我们接着学习本章的后半部分。
(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档稍有出入。)
思考题:
1. 夫子为什么说,即使是圣人,像尧舜这样的圣王,也未必能做到博施济众?
首先我们来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代表什么内涵。博,广的意思。众,是大众。问题就在这里,多少人成为广呢?一国所有的人民,你都可以施得到位吗?多少人称为众呢?一国之外还有无数国,无数国中还有无数民众。所以,“施”和“济”可以做到,“博”和“众”就很难做到圆满了。李炳南老先生说:“因本国民众待施待济既多,尚有各国民众,此世界外,又有他世界,推之无穷,而货财有限,博施救济,孰能周遍?”《朱熹集注》中引了程子的话:“圣人之心,非不欲少者亦衣帛食肉也,顾其养有所不赡尔……圣人非不欲四海之外亦兼济也,顾其治有所不及尔。”就是说,有德有位的圣王尧舜,就算是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也没有办法做到让每一个老百姓都不受饥苦,都衣食无忧。因为什么呢?货财有限,所致有限,博施济众怎么可能遍济大众呢?因此,虽尧舜也感其力之不足啊!我们看就算是当今社会,物质发展到如此丰富的程度,那么多乐善好施的人在作慈善,贫穷和饥饿依然普遍存在。这次全世界范围内的新冠疫情,号称医疗最最发达的美国,竟然有80多万人死于疫情。所以博施济众这件事是很难圆满的。
2. 子贡行仁的方向是什么?真正行仁的根本是什么?
博施救济,不是我们当下行仁的方法和路径。如果求仁要从“博施救济”趣入的话,那像孔子、颜回这样的人,他们无财无位,无权无势,必定是无法博施济众的,岂不是与仁者无缘了吗?相反,很多德行很差的人,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他们也许会偶尔施舍一下大众,你能说,他们心里就有仁德吗?钱穆先生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此处“圣”字作有德有位言。仁者无位,不能博施济众。有位无德,亦不能博施济众。由此可见,是否具有仁德,与博施济众没有直接关系。仁德,不在于外相,不在于功用,而在于内心的修为。行仁的根本呢,完全在于内心。博施救济,是有德有位的圣人,自然呈现的德相功用之一。
3. 夫子认为行仁要从哪里下手?
行仁要从哪里下手呢?夫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下一念,心趋向于仁,便就是仁了。夫子对颜回说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行仁可以从学礼入手。夫子在这里打击了一下子贡的小骄傲之后呢,马上给子贡指引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告诉子贡从这里入手,才是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