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鹏诗文

我为父亲撰挽联

李良鹏/文

三年前,我的父亲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热恋的故土一一东石槽村。

父亲属牛,去世时享年八旬。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有着丰富磨炼和闪耀的光环。他十七岁就徒步到铁镰山上的西高明村任教,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并荣幸地参加了陕西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表彰大会。后荣调《朝邑报》社,任编辑记者。再后调入《大荔报》社,任"镰山"副刊编辑记者。六十年代初,调入大荔师范函授部任教。1962年,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农村建设,父亲毅然退职回到家乡东石槽村。

父亲去世时,党龄45年。他是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1972年走上村党支书记岗位,一干就是三十余年。他不忘初心,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党的农村事业。

在父亲的笔下,是这样描述他初任党支部书记时的东石槽:"那时村南坡下千亩碱滩,盐蓬杂草丛生,冬春地面白花花,大部分耕地有种无收而弃耕。民谣这样说,地碱、水咸、人难缠。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

如此状况,父亲硬是怀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全体村民的关爱,在短短的几年内,带领一班人,规化治碱方案,修坝、筑垅、打井、放淤、排灌、压淤,使千亩碱地逐年好转。到1974年,村上粮食产量就翻了一番。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也吹绿了东石槽村的一草一木,在父亲的带领下,村上积极落实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大搞双层经营,建立党员联心户,扶植村民尽快致富。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上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村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1984年,县委首批任命的"文明村"名单中,东石槽村榜上有名。

是啊,在荣誉的背后,也蕴藏着父亲几多心血和汗水,正如他写的一首《农村任干感赋》:

屈指任干已十春,

静忆历程思多纷。

惟公惟理持村事,

没明没黑煎吾心。

穷村小变愧享誉,

心愿未遂疚情真。

幸遇改革机遇赐,

重抖精神奔富村。

从字里行间,我亦感悟到了父亲那种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百姓的关爱,以及严以律己,淳朴清廉,正气昂扬,砥砺向上的精神。正是有着这样的精神,才使父亲在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勇立潮头,奋力拚搏,嬴得了先进党支部、模范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正是有着这样的精神,在公与私面前,始终维公弃私,即使在自家盖房缺一根檩条,宁可到集市上去买,也不借用村上的,按父亲的话说,就是永不伤正气。

作为一名老党员,父亲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即使在花甲之年离任后,仍然坚持读书看报,义务宣传党的政策,传递科技信息,积极参加党员活动,为村民服务,做好事办实事。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三年多了,每每读起他留下的诗稿,使我油然而生敬意,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怀,尤其是教育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使我终生难忘。

父亲一生劳作,在农村生活、奋斗了五十多年,担任村干部三十多年,把大部分的精力花费在集体的事业上。到了晚年,他还是不遗余力,为村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留给我们的,从物质上仅有两间几经迁徙的移民瓦房,从旧货市场购回的两个旧书柜和一个用纤维板搭成的书案。但从精神上,却留下了非常丰富,使人终生受用的文化自信,他自撰自书了数百幅书法作品,渗透着教育气息,包涵着人生哲理,充满着正能量。这些作品既留给了民间,又留给了我们做儿女的,这将是我们今生最为珍贵最有价值的财富,这也是用金钱难以买到的。

父亲虽然大半辈子劳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但他却从未丢掉过手中的笔,他不知多少次为村上人家代写各类申请书、信件、合同书,以及农业科技信息海报等;不知多少次为村里人家过春节、结婚、建房、乔迁等义写对联;也不知多少次为村里去世的老人撰写挽联和悼词、书写花圈和挽帐……可是,当父亲弥留之际,他已说不出话来,他有气无力的用钢笔清晰地写了这四个字:后事从俭。也许,他还不知道,儿子为他撰写了这样的挽联:

一世耿直律德立党为民不遗憾

毕生勤朴贤善持家有道留训章

三年别离情,就用这副联,再表念父之情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良鹏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