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与点也”究竟“与”之何?

@秦裕農请教老师,孔子说“吾与点也!”感觉孔子的志向是立国安邦,谈论的的也是国家大事。不敬啦,孔子这样说是不是不“笃”啦?

@金丹曾点所说,与前面几位(子路、冉有、公西华)不同,是尽心知性(孟子语,意为:充分用心以明了本性)的感悟。君子的本性,一切具备。只是一般人见道不明,总是慕外鹜远,才以一时得失或为欢欣或为悲戚。如果能够反身而诚,俯仰无愧,就能气定神闲,天理盎然,则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自乐。孔子蔬食饮水,颜回箪瓢陋巷,是这种乐。夫子发愤忘食,曾点浴沂风雩,也是这种乐。夫子老安少怀,颜渊无伐无施,更是这种乐。孟子说“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要旨是外在的贫富穷通都不能使我动心。曾点用暮春时节的一次春游,将圣贤境界完美揭示,所以夫子深深赞许。

论语集注 里面说到曾点的回答有点投夫子所好的意思。“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想请教秦老师@秦裕農对曾点的回答是怎么看的?真的是为了投夫子所好么?


  @牟正元“能知夫子之志”可谓高矣远矣,所谓高手之间,相视一笑,莫逆于心。你能读出“投夫子所好”,可说是有见[强] 这就是“心有戚戚焉”,不亦宜乎。而生活中一般人,对他人的精神世界茫然无知……

我:自己有精神世界并且不断丰富 才有可能去读懂别人的精神世界。

@周洲是的。(继续)领悟不到别人的志向,对人冷漠无情意。凡听到不合己意的就反唇相讥,“这不一定吧”,“总会有例外吧”,“这也太唱高调了”。对父母、对师长、对领导也是如此,有时嘴里不说,心里嘀咕。不仅认知能力不能提高,身心健康也很难维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吾与点也”究竟“与”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