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蒋勋讲《孤独六讲》有感

听台湾文学、美学大师蒋勋讲课非常享受,徐徐的语速,包容的态度,仿佛听一位智者讲述人生智慧。

对于孤独,我想蒋勋老师的解释是内心私密的、无法对外人道,或者无法被理解的想法。

课程中,老师讲了情欲孤独、伦理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快乐孤独。

1. 情欲孤独: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是一个谈性色变的国家。我记得初中生物课上,实习生物老师在讲台上很害羞地讲生理课,台下学生不好意思听,在专注做其他考试科目的作业。所以即使大家都受了高等教育,但在性方面依然是一知半解。

犹记得初中同寝室的同学刚来月经的时候,我叮嘱她,“现在开始你要离男生远一点哦”,估计那时候我单纯地以为,来了月经靠近男生就会怀孕吧。

虽然受到西方开放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性方面也放得开一些,但还是缺少获取资源的渠道,也不能在公开场合谈论它。所以,我们只能偷偷地看,或是偷偷地谈论,更有甚者,就是心里偷偷地想。没有倾诉和发泄的渠道。

2. 伦理孤单:

我曾目睹过一件对我很有冲击的事情。奶奶去世前在床上躺了很长时间,子女之间为了谁照顾奶奶的问题,争吵了很久。最后奶奶去世的时候,我看到大家都舒了一口气。

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葬礼持续好几天的时间,要接待亲戚朋友,举行仪式等等。在那几天里,子女们有说有笑,乍一看就知道是在举办“喜丧”。但举行葬礼仪式时,按照我们那的习俗,子女是要大声哭的。所以就出现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场景,前一分钟大家还有说有笑,后一分钟唢呐响起时,子女们又哭得悲痛欲绝。

很多时候,人们所做的事情并非处于内心所想,而是社会风俗或是道德要求,如果不那么做,就会被说成不孝或是不道德。

我弟弟育有一女,家里负担有点重,不想再生二胎。但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一直逼迫弟弟生二胎,而且必须是男孩,并扬言,“你们不生我就掀桌子”。这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势。

弟弟心有不愿,但碍于伦理,也不能彻底和父母对抗。

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和子女,自己和父母划清界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身上,让各自自由地做自己,这样大家都能更快乐一些吧。

同时,做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之前,我们都要先做自己,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承担起其他身份的责任。

3. 革命孤独:

当我们表现得和周围与众不同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兴起一场革命。有多少人能真正地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别人走不一样的道路呢。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合群,所谓“枪打出头鸟”。但真正有成就的人,仿佛恰恰是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人。

我们不要害怕不同,而是要直面自己的内心,敢于坚持自己的道路。这条路虽然孤独,但自由。

4. 暴力孤独:

暴力行为是表象,我们要思考的是,暴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往往施加暴力的人也是受害者。要减少暴力行为,首先要安抚的是那些施加暴力的人,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减少暴力的发生。

5. 思维孤独、快乐孤单:

每每听到说“人最终是孤独的”时,我就感到悲从中来。但随着年龄增长和经历的增加,我越来越切身体会到这句话。

工作中,以前会想着和同事做朋友,一有人对自己好点就掏心掏肺,倾吐自己的秘密。但后来发现,工作中没有单纯的友谊。一遇到利益冲突,推卸责任、中伤、背叛是分分钟钟的事。甚至有时没有利益冲突,也会被不熟的同事背后不公地议论和评价。更不用说,自己表现好后被同事嫉妒。所以,职场中,不能没心没肺,不能一股脑就相信他人,也不能锋芒太露。默默努力就好。

生活中,即使结婚了,感情上无法得到共鸣、工作上的困惑无法分享的时刻很多。有时看书,获得了新的感悟,却不知向谁倾诉。我们的快乐或悲伤,别人不一定能体会得到,即使是最亲的人。

最终我们发现,能从头到尾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就能越早放弃过高的期待,获得内心的成长。

如蒋勋老师所说,孤单也不见得是坏事。孤单正是和自己对话,沉淀思想的时刻,我们要学会享受孤单。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蒋勋讲《孤独六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