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二)

家业不大,敢干也行,因为无业小青年多啊。刘邦一咋呼,呼啦啦就由几十人变成几百人,开始了打家劫舍的造反生涯。

那时候,造反成为流行病。这不,丰邑的县令也见风使舵起了义——当然,他的目的很卑鄙,无非是能够继续掌握丰邑。这时,刘邦的好兄弟萧何、曹参站出来了——这哥俩太想刘邦了?——对县令说,咱得增加兵力保卫县城啊,同时也得防着比咱造反早的刘三杀回来啊,不如把他招安过来,共同享受“革命胜利果实”。

县令觉得有道理,就派刘邦的小兄弟兼连襟樊哙去找刘邦。刘邦也没啥大志向,不知道谈条件,觉得终于可以回家了,就拉着队伍回来了——想吕雉了?

可县令又不干了,他怕控制不了刘三反而害了自己。会看相的吕太公可是说过刘邦是人中龙凤的哦。

奶奶的!刘邦这下来气了,不给老子回家,老子就霸王硬上弓,打下县城!

当然,刘邦的兵力太有限了。不过,硬打硬拼从来不是刘邦的首选,“能动嘴的绝不动手”,他又是喊话,又是往城里射书信的,鼓动大伙造反。这县令平素肯定不得人心,又加上城里有不少刘邦的铁杆兄弟,很快干掉了县令。

刘邦进的城来,不知道真谦虚还是假谦虚,认为自己不如萧何曹参有文化,执意让他们做头。这两个人是小有文化,而且地位比刘邦高,萧何是县主薄,也就是县办公室主任,曹参是典狱长,也就是县看守所所长,都算是曾经的小亭长刘邦的上级。

但是他们怂啊,造反不但要管理一大帮子人,当头的可还是要被朝廷通缉,满门抄斩的啊。萧何曹参打死不干。

你们不干,那就听我的,我不怕满门抄斩!——刘太公此时肯定恨死了刘邦。

刘邦愿意当头,萧何来精神了。他就是干后勤参谋的料。萧何说,人家土包子陈胜起义都称王了,这样才有号召力,咱目前实力弱,称王容易被朝廷围剿,就自降一级,称公吧。咱在沛郡丰邑,所以就称沛公吧!

另外,您还得的起个响亮的名字,“沛公刘三”,太土气了。

刘邦说对,都听你的,你有文化你起!

萧何得意地说:当年在洛水边诸侯朝拜周天子,有人写了首诗,其中有一句叫“天子万年,安家定邦”,我觉得很是大气,你就叫“刘邦”吧。

好,老子活了四十几年,终于有了名字,还加入王公贵族的行列,奶奶的,大丈夫就当如此!

趁天下大乱,赶紧攻城略地,搜刮油水!不过,很快就给兄弟摆了一刀,这成为刘邦一生最大的痛——由此,侠客刘邦成为小人刘邦。

这个人就是雍齿。

刘邦带人四处攻伐,将大本营丰邑留给最信任的兄弟雍齿把守,这等于把自己一半的家底交给了雍齿——包括自己及众兄弟的老爹老妈老婆孩子。

刘邦把雍齿当兄弟,可雍齿没把刘邦当兄弟啊,他只想,奶奶的,凭什么刘三当老大做沛公?!论打仗论胆识论家庭出身,我都不必刘三差啊。

心里一不平衡,就容易坏事。前面说了,丰邑临近魏国。这时,魏国的王公贵族也造反复了国,于是派人带重金拉拢雍齿并带了句话:“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侯守丰。不下,且屠丰。”

啥意思,丰邑本就是魏国的地盘,我们魏国复国了,你投诚过来吧,封你为侯,继续守丰邑;不降就灭了你个土包子!

不知雍齿是害怕打仗还是贪图许诺的侯爵,或是本身就看不起家庭出身不如自己的刘邦,反正没有做啥抵抗就投降了。

毕竟是最信任的兄弟啊,这刀子插得够狠!

刘邦的第一反应就是大怒,立即下令停止攻击即将到手的县城,领兵打回去!但雍齿确实有点本事,刘邦根本夺不下丰邑,一时急火攻心,病了。

病了也要打!兵力不够,老子借兵也要打死这狼心狗肺的家伙!他先后向楚假王景驹、项梁借兵,终于攻下丰邑。“项梁益沛公军五千、五大夫将十人,三攻丰邑。雍齿不敌,逃奔魏国。”

天下大乱,魏王也自顾不暇,对叛徒雍齿根本不重用。所以雍齿只得逃亡,看谁强就去亲近一番,后来,在项羽手下做了个小队长,终于可以显示才能了:在雎水打得刘邦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而且还帮项羽抓了刘邦家小。

正是雍齿的背叛及所为,直接导致了刘邦性格的突变,《史记·汉高祖本纪》中的“常有大度”、“意豁如也”的刘邦开始对手下将领“且信且疑之”,防备手下如同防贼一般。

不过,就是这样的叛徒,刘邦最后居然没干掉他,还封了侯,得以善终,刘邦的心胸由此可见一斑,亦证明他不嗜杀的本性。

话说到了最后,雍齿终于发现刘邦确实牛,项羽也干不过,于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来赎罪了。雍齿一服软,刘邦心就化了,没说啥就收留了雍齿。雍齿也很老实,卖命地打仗。但刘邦至死也再没给他做主将的机会。

后来论功行赏,刘邦曾向张良吐露心声,说还是比较恨雍齿的,“说实话,我真想杀了他,但想想是老兄弟了,又立下赫赫战功,下不了手啊!”最终封雍齿为什邡侯,得以善终。

还是回到公元前209年。在不断借兵夺回丰邑的过程中,刘邦第一次结识张良,并因借兵成为项梁手下之将,和项羽结成异姓兄弟。




张良成为刘邦最佩服的军师,也是刘邦由侠到小人转变的助推剂。

与此同时,第一个称王的陈胜给秦干掉了。实力最强的项梁采纳居巢人范增的建议,立战国楚怀王的后裔心为楚王,仍号楚怀王,建都江苏盱眙。


项梁官封武信君,实掌大权,可惜好景不长,就给秦国大将章邯干掉了。

项梁一死,章邯就不再把楚国放在眼里,调转部队,北扫赵国,包围赵王歇和赵相张耳(是的,就是那个收留刘邦做门客多年的张耳)于巨鹿——千万别说楚国还有刘邦项羽,那个时候,刘邦还是土包子,项羽还是小娃娃,都是被看轻的份。

项梁死了,楚怀王倒是松了口气,不用做傀儡了嘛。于是自己做主把都城由盱眙迁至彭城(徐州),并大封一番,项羽博得长安侯、鲁公的封号;刘邦成为真正的沛公,并被封为武安侯。

唇亡齿寒,各路诸侯要抱团取暖啊,否则早晚给章邯一一消灭。因此,楚怀王也要为天下考虑,决定派兵援赵。此时项梁死了,军政大权落在楚怀王信得过的人宋义手里,因此自然而然成为“北伐”主帅。

宋义看不上土包子刘邦,认为他的兵都是乌合之众,所以不带他玩。但总不能让他闲着,就派他往西打,骚扰秦军,制造出直捣咸阳的假象吧,说不定还真上演“围魏救赵”,吸引秦军主动撤除对赵王的包围呢。

但不能明说是让这土包子去送死吧?给他点甜美的盼头,谁先打到关中干掉秦国谁就是关中王——奶奶的,关中在西边,你往北打,进关中个屁啊。但没办法,没人家硬气,刘邦只能硬着头皮听从安排——等老子出来就独立,想往哪打就往哪打,所以到最后他也掉头往北去了,不过正好误打误撞,从韩国旧地,也就是张良的地盘,再往西打,竟先进了关中。这是后话。

再说项羽,此时可是小杆子,好多事根本轮不到他说话,所以,“约定谁先进关中谁为关中王”赌约,根本和他没关系。而且,此时的项羽还不想跟宋义干,积极要求随刘邦西征。

但楚怀王可能认为项羽毕竟是贵族,和刘邦土包子走了有点亏,且还算是能打的,坚决让他给宋义当先锋,在前面当炮灰。

不想项羽够狠。宋义北进,拖拖拉拉,后来干脆驻军不前。这是诸路诸侯的通病,都怕当炮灰啊。但项羽不管,他年轻,不怕,三下五除二干掉了宋义,掌握了楚军军权,破釜沉舟,以必死之心奋勇向前,居然大败章邯大军!


秦国最后一支军队就这样垮了。

项羽一战成名,成为诸路诸侯的总瓢把子,一把手,谁敢不听话,宋义就是下场!

刘邦的名声几乎与此同时鹊起。

项羽北伐,一个“狠”字通吃天下。

刘邦西征,也很有特点,基本可以概括为一个“柔”字,一路以吸纳名士,招降为主——当然也会象征性的打几仗,但绝不恋战,打得下来皆大欢喜,打不下来又不投降就绕着走。


但是,往西可不好打,毕竟是险关重重。这时,张良再次出现了。

之前,张良劝项梁立韩成为韩王后,就随韩王成回老家收复失地了。但韩国紧靠秦国,哪有那么容易复国的,所以搞了一年多,没搞到个毛。刘邦来了,张良又想让刘邦帮忙复国。

往西打打不动了,刘邦正好乐得做个好人,掉头往北进了韩国地界。

就在这个时候,章邯被项羽大败,率兵投降了。秦国上下,顿时人心惶惶。刘邦趁机夺了几个城市,并从韩国旧道进至武关东,直接威胁咸阳。


随后,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派人联系上赵高,对他说,你干掉秦二世,咱俩平分关中。这赵高真的就干掉了秦二世。

胡亥二十岁即位,从始皇三十七年八月到二世三年八月自杀,刚好三年。胡亥死后,以庶人礼仪埋葬在杜县南部的宜春苑中,至今坟丘尚在,也就是现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江池村。

赵高逼胡亥自杀后,立即与武关外的刘邦交涉。但刘邦怎会和他平分关中?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趁乱强行攻破武关,驻军霸上,赵高被秦国旧族干掉。

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向刘邦献上了传国玉玺。秦朝至此灭亡,共15年零47天。

刘邦没有难为子婴,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法,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大秦居然是我的了,刘邦屁颠屁颠进了咸阳城,进了咸阳宫,哇塞,这么大,美女这么多,来来,先来让老子爽一把。

从这一刻起,刘邦就认为自己是关中王了,在咸阳宫里醉死梦生,不见任何人,这可急坏了张良,赶紧说服樊哙,直接闯入宫中,对正在爽歪歪的刘邦当头棒喝:“项羽正星夜赶来,你是想做第二个秦二世么?!”

刘邦立马清醒过来,提上裤子就走,同时下令即刻查封所有的府库财物,全军退出咸阳,还军灞上。


终于到鸿门宴了。

话说项羽降服章邯后就率领40万诸侯联军直奔关中而来,刚到鸿门就听说刘邦已入关中,并自称关中王了,勃然大怒,下令第二天就灭了刘邦。项羽的叔叔项伯慌了,他的救命恩人兼好基友张良还在刘邦军中啊。于是连夜赶到霸上,劝张良快走。

张良哪会独行,赶快告诉刘邦让他装孙子,请“心软”的项伯做个引荐,向项羽臣服。

对付项伯这种老实人,刘邦绰绰有余,三下五除二就博得项伯同情,表示一定帮忙,让刘邦第二天去见项羽“说明误会”,自己则连夜赶回向侄子说明情况:“羽儿啊,刘邦是个忠厚老实人啊,他帮我们拿下关中,却秋毫没犯,一直等你来接受胜利果实,实在是诚心可嘉,大大的忠臣啊。我们可不能再猜忌人家,惹得天下诸侯背后骂我们。”

项伯泄露军事秘密,完全可以杀头了。但不怕,谁让项羽是他侄子呢?而且,项羽听叔叔这般一解释,也早放弃了干掉刘邦的念头。因此,所谓鸿门宴,刘邦实际凶险有限。

项羽不杀他,自有考量,一则是骨子里的骄傲,认为小瘪三刘邦成不了啥气候,给他个小王当当就够了;二则是要做给各路诸侯看的,刘邦已经服软,再干掉他,其他诸侯岂不离心离德?

当然,范增不这样看。他说,刘邦本是一个贪财好色的小人,现在攻占咸阳却秋毫不犯,有这么大的克制力,说明他的志向很大。所以要趁早干掉他。

项羽轻蔑一笑,刘三只所以这样做,是怕我灭了他!

但是刘邦不知道啊,所以第二天硬着头皮到鸿门赴宴,心里还是慌得紧,加之范增自行决定让项庄“舞剑误杀”之,更是让刘邦小心脏跳得厉害,早早装醉逃回霸上——项羽真想灭他的话,逃回去又能怎样?


刘邦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后来统一天下后,为感念项伯的解救之恩,赐刘姓,并封为射阳侯。

就这样,26岁的项羽成了天下霸主,一时也不知道咋办好。既然秦始皇那套不行,就恢复之前的封建制,于是论功行赏,分封了十八路诸侯:

项羽(西楚霸王)、英布(九江王)、吴芮(衡山王)、共敖(临江王)、刘邦(汉王)、章邯(雍王)、司马欣(塞王)、董翳(翟王)、田都 (齐王)、田安(济北王)、田市(胶东王)、臧荼 (燕王)、韩广(辽东王)、张耳(常山王)、赵歇(代王)、魏豹(西魏王)、司马卬(殷王)、韩王成(韩王)、申阳(河南王)。


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掌握军队最高统帅权。楚怀王熊心被尊为义帝,后来项羽嫌他碍事就派人把他干掉了。

刘邦很是郁闷,自己明明先占了肥沃的关中,现在却被“发配”到偏远的巴蜀(刘邦的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其中汉中地块还是托项伯说情讨到的)。

更气人是,并非项羽自己要关中,而是分封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遏制刘邦的态势明显。

令人叹息的则是,项羽不但杀死了早已归降的秦王子婴,还一把火烧了咸阳,“火三月不灭”。

项羽的残暴可见一斑。杀杀杀!就是项羽的人生格言。据记载,曾有人向项羽进言,说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建议项羽都关中。但项羽却说:“老子富贵了不回家,和穿着华服在漆黑夜里走路有啥区别?”那人只好退出,嘟囔了一句:“楚人沐猴而冠耳。”意思就是:“人们常说楚国人是猴子戴人帽,办不成事,果真如此。”

结果项羽大怒,把人给烹了——居然连个姓名都没留下,史书记载只有两个字,叫“说者”。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人非常自尊,容不得别人说一个“不”字。这样一来,很难想象不成为“孤家寡人”。

性格决定命运。同样是一个小谋士,则因同一策而成为刘邦的座上宾。人和人的差别就是这么大。


话说刘邦平定天下后,原本定都于洛阳,一个叫娄敬的士卒同样建议刘邦定都于“退可守,攻可出”的关中。刘邦认为有道理,于是很快将都城迁到了长安。娄敬则因献策官升数级,并被赐姓刘。

暂时回到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发配”到鸟不拉屎的汉中,很是郁闷,天天大醉,但又没办法,只好耷拉着脑袋奔赴封地。

不开心的不仅仅刘邦,许多将领步卒也很沮丧,不少人开小差逃跑。包括韩信。

对,大将军韩信终于出场了。在这之前,他在项羽那干的不开心,来到刘邦这里,刘邦也没重视它,只给了他一个运粮的小官职。现在天下已定,韩信自觉无趣,也决定离队回归故里。

韩信跑了,刘邦一点不在乎。可是当刘邦听说萧何也跑了的时候,还是大声骂娘了一番,更加沮丧。

不过几日后,萧何回来了。没有好心情的刘邦决定狠狠讽刺挖苦一下这个曾经的县办公室主任:“你不是跑了吗?咋又回来了?饿回来了,还是想我了?”

萧何正色地说:“我不是逃跑,是帮你追一个人回来!”

刘邦问是谁?萧何说:“韩信!”

刘邦轻蔑一笑,差点一脚踢过去,“奶奶的,你撒谎也找个高级点的,有勇有谋的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韩信是什么东西,值得你追回来?”

萧何正色说道:“那些军官不值得追,只要还打仗,他们自然会回来。但是像韩信这样的人才不一样。当然,你只想安安稳稳地做汉中王,自然用不上韩信;但想夺天下,想好好和项羽掰掰手腕,就必须重用韩信。就看你怎么想了。”

刘邦一看不像开玩笑,连忙堆笑脸说:“奶奶的,老子的关中王被人家弄成汉中王,这口气实在是咽不下去!能打回去当然要打回去!韩信那小子有好办法?看你面子上,给他个将军干干!”

萧何依旧正色道:“必须是大将军,而且您要隆重拜将!”

“奶奶的,闲着也是闲着,看在你这么信誓旦旦的样子上,就搞个封将仪式!”

说实话,到这个时候,刘邦也没看出韩信有啥牛的。但拜将仪式结束,韩信的“汉中对策”一出,刘邦马上笑尿了,并自此点燃了王天下的决心!

“汉中对策”的核心思想很简单,主要分析了项羽和刘邦两人的性格,一个是孤家寡人,一个善于吸纳各路人才,长远来看,霸天下的项羽必为天下所共唾弃,刘邦只需要抗好反项羽这杆大旗。具体策略则是先取关中三秦之地,后而徐徐向东蚕食,直至与项羽翻脸,逐鹿天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