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剧本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有时候,会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戏,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剧本在尽情地表演。

这么说的原因是,生活像一个陷阱,每个人似乎都了解自己的问题是什么,然而就是无可避免重复犯错,就像掉入了个怪圈,一直循环。

无力又无助。

这就是我们在玩的一个名为人生的心理游戏。(本文并不指代所有人)


典型的情绪状态

从婴儿开始,我们逐渐发展出一些基本的情感。

孩子是如此的弱小,以至于他们不得不依赖着父母。而所有的父母也不见得尽善尽美,因此,儿童会慢慢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父母,逐渐达到一种平衡。

这种被称之为“儿童状态”的行为模式,很大几率会贯穿我们的一生。

我们有太多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按照特点可以将其归类,“儿童状态”就是其中一种。

人类是经验的动物,我们学习着很多经验来适应生活。

每当我们情绪化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套用以往的行为模式来应对当前的局面。情绪反应往往是快速的,自动而不加思考的,就像出演一个我们早就烂熟于心的角色。

比如,自怨自艾的人,每当问题发生或者失败降临就会说,“看吧,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那么笨”;而擅长逃避的人,总可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除了“儿童状态”,还有“父母状态”。

“父母状态”是我们在与父母的交流过程中学习到的父母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谴责别人,或者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等。

而最后是“成人状态”,是一种真正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抱着开放式心态的行为模式。

并不是说这三种状态就能囊括所有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而是这三者是最有代表性的。


情绪状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行为

愤怒过后,可能我们自己都惊讶为什么自己的情绪这么激动;而到了深夜,有些人则开始了网抑云的模式。

给自己的情绪行为归类,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到,我们固定的行为反应,跟情景有关。

比如当我们进入了“儿童状态”,更大的可能是我们感受到了儿童时期的某种感受,从而做出了反应。

我们可以多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思考下前因后果。

“父母状态”下的人是由旧思想主宰,不具备开放性,而“儿童状态”则难以进行思考,强化自己的洞察能力,理解自己的情绪发生,才能更好的掌控自己。


心理游戏

当我们给自己的人生下了定义,对自我形成了固定的认知,我们会不自觉地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无法从道德层面来说对与错,但是某些情况下,确实我们可能会玩弄着一些心理游戏。

酗酒就是一种心理游戏,有一种情况是,酗酒者认为自己是loser,而醉酒,或者醉酒的第二天往往会搞砸很多事情,从而形成自证预言。

叛逆,不仅仅是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名为叛逆的心理游戏,有时候是在等待着父母的惩罚,从而证明“父母并不爱我”的认知是正确的。

爱作的人,是玩着名为“无论怎样都要爱我”的游戏,某些心理学会把这种状态跟安全感的缺失联系起来,玩着这种游戏的人就是在索求安全感。


扔掉你手中的剧本

处在“成人状态”时,我们可以进行充分的理性思考,也只有这时候我们才不排斥学习与交流。

思考自己过去的生活,思考自身的可能性,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何需照着剧本去出演呢?生活的每一刻都可以是自由的,不一定非得带上过去的烙印,我们有选择的权利。

佛学里面有个见地是为空,空的要求是无执,当我们可以不抱有特定的色彩去面对当下发生的事情,是为无执。

当我们具足勇气,不怕失败时,就可以大胆的往前走。

放下成见,停止指责和逃避,用新的习惯代替固有的行为反应。

从新的视角看待世界,让自己的内心更开放、更包容,世界也会变得更宽广。

你可能感兴趣的:(手中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