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微凉不是风

1

刚刚敲响键盘,思路就被窗外一浪接着一浪的蝉鸣声打断。

忽然记起,去年的今日,我冒着烈日走访农户,在一口山泉出水口的树荫下乘凉的时候,听着蝉鸣,吞着山泉水,就着木棍,无意之中写成了《夏日听蝉》。翻开那日的微信朋友圈,很快就把她找出来了:

在微信朋友圈里,居然有近百个朋友对这个《夏日听蝉》给了赞赏,还有五十来个朋友给了吹捧式加强版的评论。

这一刻/只想将就一截木棍/寻一处平地/把山间里那段美妙的音符定格/复制粘贴/

这一刻/灼热的阳光不再烤人/湿透衣衫的液体不再是汗水/而是吞下一捧山泉之后/释放的涓涓细流/

《夏日听蝉》,细细读来,感觉意境还是很不错的。然而,夏天的蝉鸣,是知了成熟之前的演练和彩排,没有雄性秋蝉发出的那种颤颤鸣响。秋日听蝉才更有韵味。

2

关于蝉,我也是随着对蝉的鸣唱的兴趣增长,而逐步对它多了几分了解。去乡下多了,听蝉听得上隐,自然对蝉生了感情。

蝉是昆虫的一种,有一对透明的翅膀,并且有明显的脉纹。两个小眼睛分开很远,小脑袋的两边,一边一个小眼睛,像山梁子两边各有一个狐狸洞,仔细查看才能发现,原来蝉眼也成双。

蝉在各地有各地的俗称,在同一个地区的叫法都可能略有不同。像我家乡,有叫蝉为知了的,也有管蝉叫私丫子的,当然还是管蝉叫蝉的多,因为读书人越来越多,他们喜欢使用学名称呼这个小昆虫。

雄性蝉能够发出很大声响,靠的是两侧的“鼓室”。雄性蝉趴在树干上,向前后左右扭动腹部,以调节所发出的声响的频律大小。

3

听蝉鸣是有讲究的。像我,只是停留在似懂非懂的境界,仅仅在赤日炎炎的时候,听出了一丝湿润。比听蝉鸣感觉就是一群虫在叫唤的境界好不了多少。

杨万里在《夏夜追凉》中说,"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在蝉鸣中体会到微凉感受;

诗圣白居易直接从早叫的蝉声中听出了乡愁来: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卢仝的《新蝉》更是听出了琴瑟和鸣和泉水叮咚: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

刘禹锡听蝉声听出了人生不如意: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真正把蝉鸣听懂了,又把其中奥妙与生活情趣及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的,要数侗族人民。侗族大歌的经典曲目《蝉之歌》是典型代表。

蝉鸣无指挥,无伴奏,多音节,混声颤音,侗族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模仿蝉鸣,创造发展而成的《蝉之歌》,高度模拟蝉鸣的混声合唱、多音谐唱、舌尖颤音、鼻腔共鸣等,无指挥,无伴奏却能达到频律一致,一浪接着一浪,自然流畅,展示出模拟自然的高超技艺和质朴的民族文化气息,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听蝉鸣,七月正是好时节。

邀上三两好友,寻一处密林深处的农家,悠闲的安顿下来,你就可以从早听到晚了。

当然,你得做好心情准备,不要被那一会儿千军万马,一会儿细流涓涓所左右,那毕竟只是虫子叫唤。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有微凉不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