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棵桑树

       

图片发自App

        小时候,村庄桑树并不多,只记得兆武屋院前有一棵,汪个池塘边有一棵。

        我小时候,“它俩″就已“长大成人”,约有十来米高,后来就一直那个样子,不见有什么变化。

        它们都属落叶乔木。树冠宽阔,树叶茂密。树皮黄褐色,纹路较刺槐略细密、精致,但枝条皮是光滑的。树叶大小如同10岁左右小孩的手掌,形状如缩小版的蒲扇,腰下部较蒲扇略苗条,叶端尖,叶子边缘有粗锯齿。叶面无毛,亮绿色有光泽,叶背色浅,脉上有疏毛。四、五月时,蓝天白云,阳光下风吹过桑叶发出阵阵沙沙声,桑叶表面泛着亮晶晶的光,就像湖面上泛起的涟漪。

图片发自App

        桑树喜温暖湿润气候。12℃开始发芽,生长适宜温度25-30℃,超过40℃则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则停止生长。对土壤的适应性强。   

        我们爱桑树,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它结的果实~“桑葚”,方言叫“桑么子”。桑葚大概在5月份就成熟了,果期很短,开始是白绿色,慢慢全绿,再半红半绿,然后全红,最后变成紫黑色。紫黑色最好吃,甜甜的带着水份,偏软但不松软。

图片发自App

        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果树上的果实通常是等不到彻底成熟便会离开枝头的,除非那果树不是生长在村庄里。

        两棵桑树,一两百个小孩时刻在关注着。可想而知,我们能吃到的真正成熟的桑葚会有多少。所以,我们把吃到紫黑色的桑葚当作幸运,吃到红偏紫的已经很知足,半红半青的也吃过,甚至纯青的也尝过(一点不好吃)。那时的我们,很容易知足。   

图片发自App

        村庄桑树结的桑葚和今天市场上卖的并不一样,个头只有市场上的一半大,苗条很多,但味道比市场上的甜且有淡淡的野果特有的青新味道。桑葚颜色易掉,吃多了嘴唇的颜色就像初秋在池塘里游泳时那样(冻的发紫),张开嘴,一个个牙齿都似吸血鬼。一不小心染到衣服上,回家肯定逃不了被收拾一顿的命运,因为很难洗掉,还因为这颜色说明我们肯定又爬树了。

图片发自App

        桑树虽只有两棵,带给我们的快乐却是无数。桑树较高,想吃桑葚必须要爬树、上到树的枝杈上才能摘到。兆文屋院前桑树上的桑葚,虽然我们并没少吃,但我们那时候极讨厌他们家人,常私下说他们家人“坏话”。因为他们家人常把粪糊到树干上,给我们爬树制造了很大障碍。要知道,看着树上的美食,我们的口水早就滴到了脖子处,把粪糊树上怎么可能阻止我们。我们有的从近旁的树过渡到桑树上,有的从旁边的院墙上上树,有的干脆从家把梯子抬过来。

图片发自App

        人的目标足够明确、意愿足够强烈,方法通常不是问题。最终证明,糊粪也没有阻挡住我们,反而让我们心生了怨恨。长大后知道,他们家人可能也是好意,怕我们小孩从树上不小心掉下来摔着了。

        汪个和我们村我们房有亲戚关系,按辈分我们叫她他们“外婆、舅妈、舅舅”。汪个桑树从来不糊大粪,汪个外婆、舅妈知道无论如何是阻挡不住我们上树摘桑葚的,所以并不太阻止我们,只是尽可能看着我们,以免发生意外。汪个桑树树干更高些,爬的难度较大,我们通常俩人合伙,一人往上爬一人在下面往上托。

        弟弟比我小五岁,小时候总耍赖让我背,我走哪他就跟哪。汪个桑树旁是个池塘,有一次堂姐胖姐爬树,我托她。一心想着树上诱人的桑葚,我忘了弟弟还在一旁,那时候弟弟估计也就三四岁。在我正沉浸于幻想桑葚的美味时,扑通一声,弟弟掉池塘里我都没发现。好在那时候,村庄人多,几乎我们活动之处附近都有大人。弟弟被救上岸,我才知道了害怕。回头怎么被父亲收拾的已经忘了,只记得母亲匆匆跑来把弟弟抱在怀里时,弟弟还浑身发抖嘴唇冻的发青,以及母亲眼神里的惊恐,那是我唯一一次见到母亲脸上有恐慌的神情。从那以后,做任何事我都把安全看得比所有事情都重要了。

图片发自App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诗经里的诗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名篇《归田园居居,“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是汉乐府古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等等,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里,带有桑的诗词比比皆是。同时,桑还是中国传统文学里一个极重要的文学意象,有很多学者在研究。

图片发自App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出自《诗·小雅·小弁》,大意是“桑树和梓树是父母亲在院子里亲手种的,我们对待桑、梓要向对待父母一样恭敬。慢慢地,东汉以后“桑梓”便演变成了家国故土的象征。

        我给儿子取名“梓扉”,梓就是取桑梓之意,扉取柴扉之意,一是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二是想让孩子不要忘了他的根源所在。孩子心中将来是否有村庄,我无法知晓也无法左右,我能做的就是让他耳濡我对村庄的情感。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注:部份科普性文字及所有图片,摘自百度。


                                        2019.6.23晚

                                        哈尔滨·群力


个人微信号:18604519414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棵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