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写作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获奖名单,生于1978年的徐则臣凭借砥砺四年完成的小说《北上》斩获桂冠,成为70一代作家里第一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图片发自App

我没有阅读过《北上》,无法评论他的小说。不过借《南方都市报》记者对徐则臣的采访,可以对他的成功之道窥得一二。

1.挑战风险

《北上》中引入了两个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和弟弟费德尔·迪马克的视角,而且是1901年左右的外国人,这必然在写作中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和风险。

但徐则臣认为,一个完整的、客观的中国需要接受差异性的目光的考量。所以,他让意大利人迪马克兄弟进入小说。

徐则臣说,写作本身就是给自己找麻烦的过程,正因为有困难和风险,写作才有乐趣,这活儿才值得干。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尽力做了相关准备:这些年读了不少外国作品;去过二十多个国家;有一些在欧美生活的经验。

最重要的,为了写好这对兄弟,他去了他们的故乡,离威尼斯不远的城市维罗纳,小说写到的每一个角落他都亲自走过。

我想这一点值得每一个作家学习,只有敢于挑战风险,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小圈子,写出不一样的风采。当然,挑战风险也必须要做好相关的积累和准备。

2.死磕细节

如果说徐则臣喜欢挑战风险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他死磕细节就让人觉得有点过了。他在创作谈里写道,自己对小说中的细节真实的要求达到了强迫症的程度。

比如1901年无锡和济宁一只鸡蛋的价格,比如小波罗点燃方头雪茄的火柴一盒有多少根。这些细节原本在写作中可以模糊处理,但是他力求真实,一定要进行繁琐的历史考证。

对此,徐则臣说:“强迫症是我个人的写作习惯,无须推广,也不宜推广哈。跟很多人想法不同,我不认为细节上繁琐地落实会限制想象力,相反,你获得足够坚实的细节后,不但写作的信心会大幅度提升,写起来也更加笃定,大量的背景知识还会滋养和生发你的想象力。

有些地方的确可以偷个懒,模糊处理,但我相信,每一处都能拿出实锤,会比含糊其辞要具有可信度。阅读能顺利进行下去,说到底就是作品在读者那里获得了足够的信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拿捏好那个度,信任感不厌其多。”

我认为小说的情节和细节描写值得每一个作家认真对待,因为任何一个细节的失真,都会影响整个作品的真实性。

3.大量阅读

《北上》以浩浩汤汤的京杭大运河为主角,时间跨度逾百年,通过过去和当下两条映照的叙事线,讲述一群人及其后代在波诡云谲的河道上、在瞬息万变的历史中的因缘际会。

为了写好大运河,徐则臣认真阅读过很多写河流水域见长的作家作品。他们对水、对河流的感觉给了他不少启发。

徐则臣说:“刘绍棠先生小说中运河人家的原生态生活细节丰富了我对大运河的认知,很多年以后如果我们要重返运河沿岸,刘绍棠的运河小说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参照。

我和刘绍棠运河的区别,可能在于,他生长在北运河边,一个细节上的运河充分地参与进了他的生活,诉诸笔端,丰沛澎湃,源源而来,他的运河更多的是一条生活中的、日常和物质意义上的运河;我侧重的是一条文化意义上的运河;运河是刘绍棠老师小说的背景,于我,运河更多是我努力考察并理解的对象。”

大量阅读前人的作品,会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看得更远。所以,我们想要写一部作品时,不妨先看看别人是如何写同类题材的,如此方能青出于蓝胜于蓝。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今日头条的《南方都市报》,经本人删减修改而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写作就是给自己找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