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 ——《华沙起义》

何以为家

——《华沙起义》

美国导演热衷于拍越战,欧洲导演热衷于拍二战。《钢琴家》和《卡庭》留着很多印象余温未散,《华沙起义》又上映了。这几部电影可以放在一起看,有点同质。

电影开头和《类人猿行动》接近,波兰亡国,人民处在纳粹的奴役之下。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随时会因为违反规定而被绞死。

电影开始,华沙一个军官家庭的长子,就是本文主人公和弟弟照例上班前的告别,这个告别用舞蹈的形式来表达。看着弟弟和妈妈的笑容,小伙子去工作,任务是搬运德军的物资。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父辈的荣耀,我的血液里流动着战士的激情。年轻人不论男女面对圣经和十字架宣誓,参加秘密组织。华沙人民在起义,在抗争,在牺牲。隔河远望的苏联军队停滞不前,这就在二战史上留下了一个疑团,同为反法西斯阵营为何看着同盟军见死不救。

华沙成了废墟,德军的增援很快就到,开展了血腥的镇压。这个类似于抗日战争的治安区和准治安区,德国法西斯觉得华沙应该是治安区,重大的兵力部署在前线,华沙留下部分维持治安的队伍。正规军回到华沙,华沙老百姓被血洗。

这部电影应该是由鲜血,人体的残肢断块构成的,镜头很血腥,痛苦的呻吟,死亡线上的挣扎。一颗炸弹引发的气浪带来一阵血雨。成语里头的血雨真的出现了,残肢碎块从天而降,360无死角的覆盖每一个人。整个人就是血做的,而且没有洗干净的想法,因为吓傻了。报复开始以后,德军士兵一个一个点着名枪杀毫无抵抗能力的反抗人士和平民。男一号远远看着自己的妈妈和弟弟被敌人近距离,这个是怎样的绝望啊。家破人亡,国破家亡。枪杀过程中有一个德国战俘,向长官申明自己没有被对方虐待,这个长官用鄙夷不屑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同胞。这个德军战俘说的话倒是很有感染力的,他没有掩盖自己被俘虏的经历。他的话,应该是人的思想的体现,欧洲战后在努力的反思历史,他们的反思深刻而彻底。这个是保证欧洲在二战以后可以长治久安的原因。

强烈刺激的画面告诉大家,欧洲为什么这么多年以来,处于和平时期,因为大家的伤痛,太深了。这个记忆不会忘却,所以更加珍惜和平,人人可以安居乐业。波兰曾经是一个东欧的封建大国,这个国家强大的时候,曾经极其富于倾略性。历史终于轮回了,三次亡国三次建国,这个还可以追溯到居里夫人留学的历史,不展开说了,我也不是很清楚。

片尾曲如泣如诉,沉重异常,照应着现在华沙美丽的街道,高大的楼房。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以为家 ——《华沙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