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1

今天我们继续在父母家庭教育答疑群里组织答疑,巧合的是,今天有4位朋友都提到类似事情:小学生(4——6年级左右)私自拿父母的钱给游戏充值。

  这事在这个年龄段非常“常见”,父母在处理“怎么办之前”,重点是怎么“解读”这些事情。换句话讲,就是分清“什么是大问题?什么是次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1、孩子对父母的恐惧(有需求不敢和父母谈判满足)

          2、孩子对父母不信任,也包括对自己的不信任,不相信谈判解决问题;


  次要问题是——1、欲望管理失控带来的问题;

          2、不经同意占有他人财物;


  不是问题的是——游戏充值,这是合理、合法需求;


  优点是——敢于自行解决问题;


      另外,也有一个案例需要父母谨慎,就是初一孩子在学校“打抱不平”,父母担心孩子因此影响人际关系,甚至招来更大麻烦。

    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的教育重点转向了“认知建设”,那么父母首先需要对这些事件具备一定的认知高度,否则对孩子没什么帮助,就做不到“人生导师”的角色。

    青春期孩子出手“打抱不平”,这背后父母不要简单评判,应该这样操作:

    第一步,仔细还原事件全貌;

    第二步,根据事情全貌,父母分析出孩子行为的动机,并给与一定的肯定。

    第二步,根据行为动机,梳理孩子“打抱不平”行为动机的格调。

    参考标准如下:

    1、最高格调是——伸张正义,保护弱者;(如,保护妇女儿童)

    2、中间格调是——维护现有制度、维护秩序;(当下制度不一定就合理,维护它所以属于中等)

    3、低等格调是——维护一种关系和情感;(俗称,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属于江湖风范)

    4、没品的是——盲目听从、盲目从众;  (但不一定错)

    5、绝对错误的是——欺负弱小的出手。

    父母根据这几种格调大小和孩子讨论——我的行为属于哪个级别的“出手”?

    第四步,父母和孩子认知达成共识之后,开始讨论“它后续的演变会出现哪些后果?”

    第五步,请孩子根据上述四步,思考一个方案给父母。需要给与一定的思考、消化时间。

    青春期教育,考验父母对事情的认知能力,这些是可以通过“交流”、“学习”获得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