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为你好”,为何你却不领情?

文/淡墨

“我建议你……”

“你别说话。”

01

前两天,一个发小买了个Beats solo3,兴冲冲发了条朋友圈。

我随手点赞,过了一会儿收到他发的信息:

“现在的人怎么这么烦?我花我自个儿的钱买个耳机图个开心,就有傻X来跟我秀智商。”

原来,我发小的朋友里有个耳机发烧友,看到他买了耳机,在朋友圈评论下跟他从性能到体验到配置BalaBala说了一大堆,最后说他买这个耳机买亏了,建议买个索尼的耳机。

我一边安慰他,一边想到了以前的自己。

那个时候我刚上大学,莫名的有种“老子天下第一”的自信。以为自己“见多识广”,完全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

当时以为,想要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就必须多帮助别人,把自己所知道的都告诉别人。因此跟人说话都是一副“你这样做不好,我建议你应该怎样怎样”的惹人嫌的样子。

刚开始别人还会装作受教的样子,时间久了都开始躲着我走。在路上遇到了,实在避不过也是打个招呼匆匆就走。

我死活想不通问题出在哪,一度忿怒于别人不识好人心。

从没有考虑过别人到底想不想要听我给的建议。

乱提建议,很容易给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发小说最后说他把那个朋友拉黑了,眼不见心不烦。

我笑笑,很能理解他的感受。

在我自恃甚高不停给别人建议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就这么把我拉黑了。

02

后来,我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找老师咨询,老师一句话就点醒了我:

“你只顾自己给意见,却没有想过别人到底是不是需要你给意见。”

我愣了,一个个画面在脑海闪过,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到底有多可笑了。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在提建议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权力感”。

当你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很有权力,心里很“爽”!

但是反过来,当你在不愿意的情况下被别人提意见,会觉得自己的“权力感”严重丧失,这个时候就会烦躁。

所以我的行为表面上看着是“为你好”,但实际上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感”

这样做除了能够让自己“爽”一会儿之外,对别人根本没有帮助,甚至是会让别人烦躁厌恶。

曾经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我想要选心理学,但是家里很多亲戚都不同意,七嘴八舌给我提了很多的“建议”:

“心理学是什么?这个东西一听就不好找工作。还不如去读个会计呢,以后好找工作。”

“要不你读个师范吧,读完以后出来当个老师,铁饭碗啊,多好。”

“实在不行去读技工啊,学门手艺以后出去了饿不死。”

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一个个站在高高的地方,用批判和悲悯的眼光来给我建议,把他们的观念强加在我的身上。

我曾经对他们不胜其烦,却没想到自己也变成这样的人。

03

当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找到之前的那些朋友,一个个的向他们道歉。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我们没有权力擅自为其他人判断对错。

当我们试图给予建议的时候,就已经在潜意识中认为对方的选择是错误的了。

也许你觉得Beats耳机不好,但在别人就眼中这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也许你觉得心理学没有师范专业好,但在别人眼里这就是他所渴望的东西;

也许你觉得在大城市辛苦打拼不如回老家找个稳定的工作,但在别人眼里这就是他为之奋斗的梦想。

真正想要帮助别人的话,不妨尊重对方的选择,倾听对方的声音,而不是单纯的凭自己的喜恶为对方判断对错。

04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我们总以为自己懂得很多,总喜欢自以为是的给别人提建议。

殊不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成别人眼中惹人嫌的存在了。

当我们想要跟别人提意见的时候,一定要再三跟自己核实:

“他真的需要我的意见吗?”

“我的意见真的能给他带来帮助吗?”

“我到底是想着帮助他还是想着显示自己的优越感?”

撒旦教有一条教规是:除非别人询问,否则不要发表意见或给予建议。

这同样也是一种做人处世的生活哲学。

尊重是相互的,当我们不顾对方感受自顾自地提出自己所谓的“建议“时,我相信,对方所感受到的一定只有冒犯。

不妨试着把建议转换成问题,询问对方的想法。

这意味着把主动权交给对方,对方才会感受到尊重和关心,从而真正的和我们进行心对心的交流,才会接受我们的一些想法。

这样的我的“建议”,你领情吗?

今日互动话题:生活中,你有没有强行被别人建议过?(请留言告诉小编~)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都是为你好”,为何你却不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