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摘录

在书店偶尔翻看了几下《原则》这本书,虽然感到无论从哪方面来讲,这本书的内容都离自己太遥远,看作者简介更是一头雾水,只能说自己是井底之蛙了。


但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看目录时有几个标题很吸引人。找几个感兴趣的地方读了下,发现了几个不少有意思的思想,很有价值,于是便摘录几段,顺便评说几下。

先介绍下作者:瑞·达利欧 (Ray  Dalio),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他出生于纽约长岛一个非常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26岁时在自己的两居室公寓内创办了桥水。经过42年的发展,桥水位列美国最重要的私营公司榜单第五位(《财富》杂志)。他入选《时代周刊》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跻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由于他独到的投资准则改变了基金业,美国CIO经理人杂志称其为“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

看了这个介绍我不知你怎么想,但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是很陌生,甚至之前,不知有此人。然而这本书的封面上有几句别人的介绍吸引了我。

图片发自App


首先,是比尔·盖茨的:“瑞·达利欧曾向我提供的非常宝贵的指导和忠告,你在《原则》一书中都能找到。”

接着,是海尔董事长张瑞敏的:“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对‘人是什么’作答:‘人具有一种自己创造自己的特性。’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创造出独特完美的自我?《原则》一书对此给出了可行的方案。”没错,正是这句话吸引了我。

相比于他的管理原则,可能我更感兴趣的是他的几个思想。

多数人把对自己或者自己关心的人不利的事情叫作坏事情,而忽视了更大的好。群体也有这种倾向。尽管我能理解,人们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不喜欢对自己有损的东西,但只根据事物对个人的影响就将其判定为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这是不合理的。这么做是在假定个人的愿望比整体的好更重要。在我看来,自然似乎把“好”定义为对整体好的东西,并通过最优化进程实现这种“好”,这是更好的做法。(世界就是这样进步的哈)

意识到你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并决定你想成为什么样子。

个体的人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在我们自己看来,我们就是一切。例如,我们的生命终止了,对于我们而言,全世界也就消失了。因此对大多数人(以及其他物种)而言,失去生命是最糟糕不过的事情,因此尽量拥有最好的生活就是无比重要的。但是,如果从自然的视角俯视自身,我们显然又是毫无分量的。现实是,今天的每个人都只是约70亿人类中的一员,而人类又只是地球上约1000万物种中的一个。地球只是银河系约1000亿颗行星中的一个。而全宇宙有约2万亿个星系。人的寿命只是人类历史的约3000分之一,而人类历史又只是地球历史的2万分之一。换言之,我们渺小,短命的不可思议,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其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同时,我们又本能的希望有意义,希望进化,而我们只能产生一丁点儿意义。所有这些一点点的意义加起来,才是宇宙进化的推动力。

问题是我们有多重要,以及如何进化。我们对其他人重要吗?(他们和我们一样,从宏大的视角来看也不重要。)  我们是否在某种更大的,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的意义上重要?还是说,我们重不重要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忘掉它,及时行乐?

【小评:我不知道你看了这段话什么感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同时很令人困惑的事。就像我们以前追问的:人生有意义吗?没有,到头一场空,那怎么办?不用怎么办,明天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洗洗睡吧,别乱想了。当我们在生活之中时,玩啊,跳啊,蹦啊,看书啊,做题啊等等等等,我们是有存在感的,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的生命。】

3.不要混淆目标和欲望。合理的目标是你真正需要实现的东西,欲望则是你想要但会阻止你实现目标的东西。欲望通常是直接结果,例如,你的目标也许是体形健美,而你的欲望是吃好吃但不健康的食物。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假如你想成为一个整天吃零食、看电视的人,那也可以。你的目标你自己定。但假如你不想成为那样的人,最好不要打开那包薯片。

4.理解你的自我意识障碍。我说的“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你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你有一些根植于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恐惧,例如需要被爱,害怕失去别人的爱;需要生存,害怕死亡;需要让自己有意义,害怕自己无意义。这些需求都源自你大脑里的一些原始部分,如杏仁核。

5.“两个你”在争夺对你的控制权。更高级的意识源于你的大脑皮层,更具体地说是在叫作“前额皮层”的部分。这是你的大脑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部分。

【也就是说我们有着潜意识和理性。潜意识更接近本能,会对事物做出直接的反应,而理性则能凌驾于问题之上,让我们能不反应。】

6.理解你的思维盲点障碍。除了自我意识障碍外,人还有思维盲点,即你的思维方式有时会阻碍你准确看待事物。

(齐帆齐写作微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则》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