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感《喧哗与骚动》——初识意识流小说

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写道:“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我读到这句话时感悟到的是一些浅显的人生哲理。而福克纳却由此创作了意识流小说的巅峰之作《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故事本身写的是康普生家族一步步没落的故事,如果按一般的小说而言,故事线并不难,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酒鬼康普生家在衰落前是南方显赫一时的贵族,康普生太太的冷漠自私和怨天尤人折磨着全家人。他们生有三儿一女,各具面目:大儿子昆丁因忧郁敏感在念书时自杀;女儿凯蒂本性质朴善良却又生活放荡,与人私通怀孕后被夫家赶出家门,在娘家生下女儿后去了大城市,成为一个名声很不好的人;而班吉是个白痴,被阉割后送进收容所;杰生势利、狠毒而又神经质。只有黑人女佣迪尔西任劳任怨,支撑着这个即将破碎的家。

讲述家族兴衰故事的小说也不少,但像《喧哗与骚动》这样讲述的却屈指可数,这种方式就是意识流创作。

关于意识流小说,我没有百度过他的详细定义,读完《喧哗与骚动》之后,我个人暂时定义为它是一种只以意识为线索创作小说的手法,而且这种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泼泼的、无拘无束的,随性流动。所以尽管福克纳把《喧哗与骚动》分成了四个部分,且是以时间为标题,我第一次看到时以为是就讲这四天的故事。但并没有这样简单,它虽然是主要在某一章中主要写这一天的故事,但他时不时穿插进别的时间的故事,而且并不是说前一天或者说前一段时间的故事,它的穿插时间点是随意的,可以是很久之前的事,还有在后面章节中的故事片段。可能没有阅读过的人会觉得这样写不就是乱写吗?随意而为,那不就乱成一锅粥了吗?如果我们这样写的确很有可能是一团浆糊,但如果加上这流动的意识,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

在《喧哗与骚动》中,整个故事都是片段式的故事呈现,你读完以后脑子里过一遍你还能比较清晰的知道讲述了什么故事。片段与片段之间没有逻辑、时间、空间的很多联系。你需要自己把他拼接起来。读此书你也需要用流动的意识来阅读。比如书中最明显的是主人公你说不出是哪一个,只能说是康普生一家。这是因为它是通过多个视角来呈现的。比如第一章中的“我”是康普生家的小儿子班吉明,他是个痴傻人,智力只有三岁。但作者一开始就以他的视角来展开故事的,实际上第一章主要讲的就是班吉明被留在家,众人玩耍休息的小事,但是福克纳却用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来叙述,如果只是叙述这样的小事,肯定是不需要的,但通过穿插其他的故事片段,让我们从第一章中就对所有的人物有个大概的印象,甚至对整个故事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实际上不单是这一章,随意只看哪一章我们都能对整个故事有个大概了解,对所有的人物性格特点都能有大概把握。这原因何在呢?

只是因为他的全文线索是流动的意识,这流动的意识不知是福克纳的,更是康普生一家的,也是我们读者的。所以全文四个部分尽管视角不同,但都是来自康普生家的人。所有的视角其实也都是一个视角,那就是康普生一家一步步没落的流动意识。无论从哪个视角来看我们都感受到了康普生一家人的特点。最明显的就是康普生太太的冷漠自私、怨天尤人和杰生的势力、狠毒,甚至是有点神经质。这些都在表明康普生家族的没落。

《喧哗与骚动》一书,我在和同学谈起时我把他比喻成是一副洗乱了的扑克牌。无论你怎样洗乱,他都是一副完整的扑克牌,无论你怎样洗乱,他都能拼凑成顺子、炸弹。无论你怎样的运气差,在斗地主时总有些牌是能成对成顺的。这是运气,也是证明上帝有意识流动的存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囫感《喧哗与骚动》——初识意识流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