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去影院看完了,激燃与感动并存。当女排历尽艰辛终于赢得2016淘汰赛对战巴西胜利时,全场影院都响起了掌声,想必大家一定是都被触动到了吧
本部影片用郎平和陪打教练陈忠和的视角讲述了中国女排一路上磕磕绊绊的成长经历
通过对训练以及四场比赛的集中描写,对郎平还有队员们的刻画,很好的诠释了女排精神:祖国至上,团队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
剧情安排比较巧妙,虽然标题是夺冠,描绘的内容不仅仅是打赢比赛,其中也有中国女排低谷的时候,而正是通过对两次低谷中郎平与中国女排各队员的描绘让这部影片显得更为动人;
郎平和陈教练之间的感情也很动人,相互陪伴,相互成长,相互欣赏,中美对战那一场相互预测出对方的战术,两次以咖啡来作离别之礼,宛如知己
看完影片后主要有两点感触:
一是为女排精神所感动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国外体育领域已经发展到能用计算机分析预测出对手的各项数据与招数,而中国仅有一台很少人才能操控的巨型计算机,所以想要借此来分析对手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设备条件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女排主教练一声下令让“网线抬高15厘米”,并加强各个队员的训练强度,由此他希望做到让机器也预测不到我方队员的实力。
除此之外,每当有队员气馁想要放弃训练时,主教练总会用“流血不流泪”来激励;女排们共同的目标也为其团结一致战胜难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所以艰苦训练、顽强不屈、重视团队是“老女排”们的决胜法宝
而后十几年随着中国的科技不断发展,训练环境与机器分析的能力都不断提高了,但中国女排却又屡屡战败,这是为什么呢?
根源是女排精神的流失。
在此之前不管训练环境多么简陋,对手多么强大,中国女排会咬着牙一次又一次互相配合、迎难而上;而现在,团队里新老队友矛盾频频出现,个人主义萌发,甚至连共同的目标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郎平此时面对着巨大的考验,该怎么办?
于是她带着队员们回到了她最初训练的场地,正是在这里,她们体会到了前人取胜的不易:
“以前我们练球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但心里有这个
现在你们什么都有了,但有时却忘了这个
”
心里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女排精神还有祖国
也正是在这里,一种决不能输的信念慢慢扎根在她们心里
女排精神似乎又回来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在之后的训练中,郎平不断对新女排成员问道:“你喜欢排球吗?”“想清楚你们为什么要打排球”
“我希望你们不光要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还要成为优秀的人。”
在过去中国没有国际舞台的话语权时,夺冠很重要,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尊严;
但今非昔比,中国的底气越来越足,我们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样拼死拼命地去争一个奖牌;
在今天,我想或许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每个女排运动员的人生并不仅仅有排球,我们不应该被局限在一种可能性里,而要勇敢去尝试自己的兴趣,去拥抱生活,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或许这就是我从中感触最深的地方
二是对郎平之敬佩
郎平18岁就进了国家队,尽管令人生羡,然而她一直是替补队员,旁人不可能知道其间她吃了多少苦,承受了多少委屈;
在与队友们一起奋战中,她没有因为自己年纪最小、资历最浅就自暴自弃,而是心系队友,冲锋在前。
之后她去了美国留学,并成了美国女排的主教练;
尽管她知道,选择这条道路必不可少地会要遇到中国女排队。
果不其然,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她就遇到了由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
尽管她和陈忠和宛如知己,她也深深挂念着中国女排,最后还是美国队赢了
这样做究竟对不对呢?她陷入了深深沉思。
之后由于老队友临终前的嘱托,她留在了中国并担任起了中国女排新一任教练,为中国女排注入了新的活力:紧跟时代推出三项改革,促进新老队员相互了解,更多关注运动员作为人的存在……
虽然在之后的比赛中,中国女排的表现不如人意,但她一直鼓励着队员们,她也始终坚信她们能赢
她也对朱婷说出了“你只要成为你自己就好”,让朱婷知道她不必成为第二个她,为她注入了信心
一位好教练,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郎平也用她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新一届中国女排
作为一部运动剧情向影片,《夺冠》在我心里的地位犹如《摔跤吧爸爸》
每一场打戏一拍一挥都是实打实的,就像小排球一样令人紧张,令人振奋
剧情设置很巧妙,利用两个低谷期描绘中国女排的成长,真实而动人 尤其最后一场比赛中穿插的回忆杀,很感动!
配乐和节奏的把控也很棒,让人不由自主随着乐律紧张关注着剧情的走向;
至于标题,个人认为“中国女排”会更好,毕竟“夺冠”只是女排长期训练契合的结果,但故事主要讲述的还是她们的成长,以及郎平等人对其做出的贡献;
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通过电影的方式讲述了郎平与几代中国女排的故事,有机会一定不要错过!相信你会对女排和女排精神有新的认识,也希望你能从她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