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回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概进程,产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对于报考大学填报志愿、选专业等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原文链接 为啥现在所有专业都在劝退?
很多人小时候应该都听过一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最近两年我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变成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从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不如有个好爸爸,体现的就是社会经济发展从增量步入存量以后,大家的心态变化。
所有你能看到的社会问题,本质都是经济问题。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一样的道理。
搞清楚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就能明白为啥人们的心态变化这么大。自己做选择的时候,思路也会更加明确。
一、60后70初
新中国成立之初,可以说百废待兴。国内尤其缺乏的,是工业技术人才。
当时我们的工业落后到什么程度呢?从毛主席说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出来。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集》第六卷P329)
民国那些风流倜傥的文科大师们,有的和蒋委员长转去台湾,有的去了美国,就算留在新中国的,也大多不懂现代工业这类奇淫巧技。
得益于后面的中苏蜜月期,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接受了苏联的156个援助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重工业。
伴随着项目来到中国的,还有1.6万名苏联技术专家,亲力亲为指导建设。
巨量的资源和技术人才输入,使得新中国短时间内,就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也让中国对工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出现井喷。
这时候高等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国家工业化初期,需要的工业技术人才。
这个阶段大家步入大学以后要做的,就是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完成工科课程的培训,成为合格的工业技术人才。
国家按需培养,把他们统一分配到需要的岗位去,服务于建国初期的重工业。
只要把数理化这类基础知识学扎实,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那就是优秀人才。
所以当时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当然这时候也不存在什么找工作问题,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国家就给你分配工作。
后面虽然中苏关系破裂,各种风波不断,导致高等教育也受到巨大冲击。
但是因为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我们的高等教育依然保持了之前的培养模式,也就是以传统工科和重工业技术人才为主。
1977年国家重新开始恢复高考,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也正式开始了。
不少读书好的孩子通过高考去了大学,开始步入政府机关和大国企工作。
对很多农村孩子来说,这无疑意味着逆天改命。从过去的土里刨食,变成了拿到国家的铁饭碗。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读书考试得来的。那时候考察的科目,主要就是数理化。
所以上世纪50年代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又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高考之后流行起来了。
这个时间段考上大学的那批人,可以说是上升通道最顺畅的。
因为等他们八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以后发现。
之前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带来的结果是,自己单位的领导年龄是存在断层的。
很多领导年龄已经超过50岁,没干几年就要退休了。自己只要甩开膀子努力干十年,就可以再升一级。
因为十年时间,已经足够等到自己头上那批50岁左右的领导退休,腾出位置来。
就算在单位混的差一点的,随着自己上一级岗位上的领导更替,二十年后该升迁的也完成了升迁,人到中年也基本能混个处长的职位。
这批人基本就是广大的六零后,和少部分七零初。他们是刚刚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学的那批人。
就算没怎么上学的那批人,只要脑子足够灵活,很多也能抓住商机。因为生产力不足,导致供需存在缺口。
很多年长的人应该记得,八九十年代中学政治课本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市场上的需求远比产能要大,只要手里有货就能卖的出去。不少人下海经商,通过倒买倒卖,很快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所以那时候一句话,叫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反应的就是当时的状况。
倒爷是当时最流行的活儿,“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顺口溜。
各种投机倒把的倒爷,有关系有渠道的,可以说都在通过倒批文赚钱。
看过《我爱我家》的小伙伴,应该都很熟悉这个镜头。
贾志新游手好闲,但是通过关系拿到不少盘条,做倒爷赚了不少钱。
没关系渠道的,也可以利用市场价格不透明,赚到信息不对称的钱。
现在你看到的不少大型工业品生产企业,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崛起的。
因为当时很多低端配套产品国内生产不了,需要从国外进口。
当时又没有互联网比价,价格并不透明。
这给了很多通过贸工技起家的企业,积累第一桶金的机会,最典型的就是现在的联想,
从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他们看到的是,只要你敢闯敢干,遍地都是机会。改革开放初期的这段经历,让他们对这点深信不疑。
所以王健林不是说过句话嘛,清华北大,不如胆大。这句话深刻反应了一个时代在王首富脑子里的烙印。
只要你胆大敢拼肯努力,就能像他们一样,在奋斗中完成阶级迁越,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这时候当然也不存在什么专业劝退的问题,大学生数量本来就少,国家也给你安置就业。
二、75后到85前
如果说60后70初赶上的历史机遇,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岗位空缺。
那么70中到85前这一代,见证的就是我们国家入世以后,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
加入WTO这二十年,是我们飞速发展的二十年。不光海外订单大量涌入,国内建设也是如火如荼。
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城镇化率是36.22%,高速公路里程只有16000公里,发电装机只有31932万千瓦
到2020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过去19年平均每年提高1.2%左右
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15万公里,平均每年新增7000公里。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01066万千瓦,差不多翻了7倍。
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国横空出世。
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就意味着,国家在大力投入搞建设嘛,搞建设必然需要相关的人才。
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土木、电气这类传统工科专业,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机会和上升空间,这就是国家快速发展赋予它们的红利。
这一点对98年扩招前后进入大学深造的一代人,体现的尤为明显。
他们毕业的时候恰好赶上01年入世,这是国家开始大规模搞建设和飞速生长的起点。
海外天量订单不断涌入,国家建设需求也是如火如荼,史无前例的巨大市场空间,带来了天量的人才需求。
扩招之前,我们国家不管是全社会高等教育人口的存量,还是这些建设配套单位的规模体量都比较小。
市场突然间变大了这么多,这些单位接下来,必然的操作就是扩大规模。
扩大规模意味着,这些部门都是新设立的,有更多的新增岗位,乃至领导岗位给这些新人。
所以这批新人想要上升的话,遇到的阻碍是非常小的。
很典型的就是设计院这个行业,因为设计是开发建设的前端。任何领域景气或者不景气,设计院往往是第一批感受到的。
2001年刚刚入世那几年,很多大型设计院每年新进单位的人员数量,是前面八九十年代的七八倍
因为这个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实在太快了。市场规模和订单增长的速度,远比人员增长的速度要快。
带来的结果就是,只要是好一点的设计院,零几年时候只要你有点水平又肯干,每年就有三四十万收入。
当时名牌大学的建筑专业,能热到什么程度呢?还没毕业就有公司找上门,预付薪水。
有女朋友的,甚至帮安排工作解决后顾之忧。没干几年就能做个小头目,大笔的项目经费手上过。
这个场景像极了我们在《日本的标准案例》里面讲的,80年代后期泡沫时代的日本大学生。
可以说日本是一面镜子,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老龄化出现,都比我们早30年。
那时候房价也不高,在这种单位辛苦干一年,就能赚出一套房的人比比皆是。
项目设计好了,就需要搞建设吧。建设不就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这些建材嘛。
每年高速增长的建材需求,又带动了大量资本投入建厂,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工作岗位增长。
这些项目建设好了,想要在短时间内投入运转,还需要相关人员运营维护吧,这又带来了工作机会的增长。
再加上这些设施都是新的,可以说是一张白纸,里面的升职机会也非常多。
不少技术人员进去以后短短几年,就成为核心业务骨干。
再干几年就可以直接去新开的同类分公司,走上领导岗位。
这类故事在那个年代屡见不鲜,而这一切都是国家在快速发展时期,那些经济增量带来的。
问题需求端不会永远高速增长,一旦野蛮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出现饱和。
这时候经济就会变速换挡进入新常态,所有行业开始步入小步碎跑的缓慢增长。
这个转折点我们认为发生在2010年,也就是08年金融危机那次四万亿大放水之后。
这一年差不多是80末那批人,开始进入就业市场的时候。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的产能在四万亿投资的背景下,开始变得过剩。
为啥就突然过剩了呢?一方面是四万亿以后我们新增了大量产能,另一方面是外部市场购买力也在减弱。
2001年开始,美国把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和美元捆绑,用中国商品给美元做背书。
我们国家这边整体可以看成是生产端,老美那边是消费端。出口的这些日常消费品,主要是西方普通老百姓消费的。
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西方底层的购买力越来越差,消费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差。
看看这张贫富分化的状况图就知道,社会的财富越来越向富人手里集中,穷人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差。
全球经济在这个阶段,也正式从之前的增量市场,开始进入到存量市场。
在增量经济时代下,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国家人口红利还在。低成本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城镇化轰轰烈烈。
各行各业快速扩张,企业无论大小,都有机会从市场里面分一杯羹。
这个阶段就像二战时候的美国,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和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
存量经济时代下,经济增长放缓,人口增长放缓甚至停滞。劳动力红利越来越少,城镇化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这个阶段各行业都会发生巨大的分化,企业间竞争加剧,大吃小也会成为常态。
80年代的美国,90年代的日本,还有2010年以后的中国,就处在这个状态。
为啥会出现分化和大吃小呢?因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癌症。
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在解决了基本的生产匮乏问题以后,如果没有科技突破或者开拓出新的市场。
随着产能提升,大部分传统产业都会出现一个生产过剩的问题,然后就是大家打价格战杀成一片红海。
最终的结果就是,各行各业回归平均利润。保持在一个仅能维持运转的微利水平,小公司的市场被大企业占领。
企业利润水平不高,员工收入自然也提不上去,购买支付能力也没办法提升。
因为产能源于需求,需求源于消费,消费源于工资。企业利润降低,则会减少工资,这是个连锁反应。
到了这个阶段,多数传统产业已经没办法像过去高速发展时期一样,给大家提供比较高的薪资福利水平。
反而因为整个行业利润微薄,导致从业人员的收入多年不涨,这都是因为行业增量不再了。
大学里面的多数传统工科,对应的就是这些陷入过剩的传统产业。
这就是为啥现在几乎所有专业都在劝退,85后这批人面临的就是这个状况。
三、存量博弈
资本是逐利的,如果发现制造业产能过剩,传统行业投资没钱赚,自然会转换思路,投向利润更高的行业。
咱们前文在《为啥现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内卷化》里也讲过
08年之前驱动我们经济的,除了制造业投资,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城镇化和房地产。
所以在08年四万亿出现制造业产能过剩以后,我们看到最明显的现象就是。
资金开始脱离投资实体和制造业,转向涌入房地产和其他各类资产。
这一点在全球范围体现的也很明显,全球各大央行宽松放出来的钱,都被富人们拿去炒作资产。
全球也从08年开始,从之前的按劳分配,逐步转向了08年之后的按资分配。
我们之前写文章会说《现在单靠勤劳,是没办法致富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从08年以后,全球都已经从靠劳动和勤奋就有机会致富的时代,过渡到必须依靠资本和金融,才有机会致富的时代。
资金不断涌入资产炒作,大幅推高了资产价格。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多数人可能体会很深。
08年以后手握100万现金的人,和手握100万资产的人,可以说距离急速拉开。
后者只是在08年,把手里的100万现金变成了房产,就赚到了前者几辈子赚不到的收入。
资产价格暴涨以后,年轻人痛苦的发现,自己辛苦赚那点工资,根本跟不上资产价格涨幅。
如果想在一线强二线城市买房购置资产,可能更需要依赖于上一代的积累。
这就是为啥大家会调侃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当然了,就像我们在《躺平的本质依然是经济问题》里面,说的一样。
资本大鳄们近些年,是不屑于投资房产这玩意的,因为杠杆和超额利润实在是太低了。
它们选择的是涌向互联网平台,试图通过砸钱补贴,最终砸出个垄断。
这些年崛起的几个互联网平台,不管是网约车还是外卖,其实都是一样的打法。
先是砸钱补贴买用户,等用户体量足够大,可以实现垄断的时候。
就能对平台上的所有玩家收一道互联网税,获取超额利润。
到这里还不算完,还可以再把用户和数据拿到资本市场,再换一次钱。这种一鱼两吃,已经是互联网领域的经典打法了。
不过金融和互联网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只是瓜分存量做二次分配,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劳动生产率停滞的问题。
它们瓜分的存量,基本都是原来实体经济占领的份额。
这也导致了最近几年实体越来难做,之前我们写过篇《资本新时代的圈地运动》,讲的就是这个事儿。
因为在全社会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这个蛋糕总量也是一定的。互联网从里面分走越多,实体能拿到的就越少。
假如你是个月入3000的普通人,每个月3000块钱的进项,决定了你最多也就能花这么多钱消费。
在互联网不那么发达的时代,这三千块钱,多数是通过你每个周末去实体店逛街花掉的。
现在互联网发达了,很多人也变得越来越宅,这三千块大部分通过网络花掉了。
因为收入总量就这么多,消费的钱花在网络,就不会花在实体。
实体参与者如果维持不变,每家分到的蛋糕必然是越来越少。
这也是为啥最近十多年电商兴起以后,大家觉得实体生意越来越难做。
本质上实体生意难做,就是因为消费这块蛋糕被网络不断切走以后,剩下的部分越来越少了。
这些年除了计算机金融,几乎所有传统工科专业都在劝退,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这些传统行业本来就因为产能过剩,行业利润微薄,从业人员的薪资福利涨不上去。
现在蛋糕又不断被切走,市场份额也在不断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更没可能给从业者提供相对满意的收入。
这个阶段市场份额还在不断增长的,只有在资本加持下,从实体不断切走蛋糕的互联网和金融行业。
干活能赚多少工资,很大程度上和你的公司赚不赚钱,有很大关系。
比如说胖虎去了净利润3%的汽车厂做工程师,收入大概率会比净利润30%的互联网新人程序员静香要少得多。
收入的差异导致了最聪明那批人,削尖脑袋往金融和互联网行业涌。
四、越老越吃香是时代产物
以前有个好笑的说法是,开始薪水低不要紧,可以熬时间,有些行业越老越吃香。
能得出这个结论的,大多都是基于自己过去几十年经验和观察的中老年人。
每个时代的红利是不一样的,用上个时代的红利去套下个时代 ,是非常可笑的。
以前我们写过篇《拼娃的正确姿势》,在文中曾经告诉大家一个事实。
一个人做选择的时候,忽略了对历史进程的研究,注定结果是一个重大悲剧。
过去四十年时间里,国家在高速发展。尤其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所有行业都有极大的人才缺口。
拿大学来说,八十年代的高校刚刚恢复高考,学校师资力量青黄不接,极为缺人。
再加上当时大学生也少,很多人本科毕业就能留校,然后读个在职的硕士博士。
那时候的老教授,往往比他们大二三十岁,没几年就要退休了。
所以很多人上升也很容易,四十岁就做了教授,职业发展一片坦途。
伴随着中国高速发展,国家的科研投入也在加大,这批人又很容易拿到了大量经费。年纪越大,混的越风声水起。
可能那个时代除了学计算机是吃青春饭,恐怕学啥都是越老越吃香。
现在同样是高校,博士毕业进去做青年教师。基本是非升即走,压力和以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恢复高考40年,培养的毕业生已经存量巨大,但是行业的增长却越来越缓慢。
增长慢了机会自然就少,新的坑位也少。
再加上现在干部年轻化,你上一级领导都还很年轻,可能也就比你大个十岁八岁,基本是一代人。
熬到他退休你能坐上领导,还不知猴年马月。压力巨大上升机会渺茫,怎么可能还会像以前越老越吃香。
前两年总听人说,生化环材机械这类传统工科,很多都是天坑专业。不光是就业不太容易,薪资水平也不上去。
其实不光是生化环材机械,除了金融计算机等少数专业,现在几乎大部分专业都已经陷入这个状况。
原因是经济已经逐步从过去的高增长时代,进入到中低增长这个新常态。未来步入存量博弈,已经是不可避免。
当经济有增量的时候,大家日子都相对好过,当增量不再的时候,就开始难熬了。
所有专业都在劝退,本质上是因为经济增长放缓以后,蛋糕都被分完了。
传统行业分完了,计算机也快分完了,存量市场就是这个状况。
目前可以说没有一个专业对口的就业市场,情况是乐观的,除了程序员相对好一点。因为近10年,移动互联网是算新兴行业。
这个行业不断从实体经济把存量蛋糕切出来,近几年增速又非常快,才给了从业者大量的上升机会。
以前增量市场,有大学生这个标签就够了
存量市场光大学生这个标签是不行的,还得学有增量的专业才有前景,最近10年的互联网行业就是典型案例。
这种情况下,不劝退能怎么办呢?劝退的本质是大学生太多,社会提供不了这么多优质岗位。
就像我们之前在《躺平的本质依然是经济问题》里面说的一样。
这些年太久没有新的科技革命了,什么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热核反应,大家都在押宝。
到目前为止谁也不知道能不能真的突破,搞成一个就是几十年红火,成不了就继续卷。
这也是为啥以前我们写过篇《拼娃的正确姿势》会强调说
随着社会进入中低速增长,全社会能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少,发生在70,80后身上的教育投资带来阶级跃升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通过对子女寄予厚望,在教育上高投入拼娃,期待其在未来20年后3%增速的平稳社会翻身,不是超级牛娃,机会基本不大。
只有家长努力提高自己的占位能力才是正道,而大多数家长都搞错了方向。
尾声:
这两天是高考季了,考完试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选专业环节,很多小伙伴让博主写篇文章讲讲这个事儿
其实我们之前写过篇《一年一度的选择题》,已经写得非常清楚了。
里面就讲到的规律,到现在多数还是适用的。既然有人要求,这里我们就大概再讲一下。
高考报志愿首先是选城市,然后再考虑怎么选学校和专业。
尽量往家里能负担的起房价的一线强二线城市走,因为那边机会多很多。
专业选择上,对多数人来说,永远是建议首选理工科。因为一旦你学了文科专业,意味着后续选择非常的少。
举个例子吧,你学了计算机不想编程,最终决定转行去链家卖房。总是要比学了英语,转行来做编程容易的多吧。
理工科生化环材机械这种天坑专业不要选。家里有背景就学经济金融,各方面都普通就学计算机。这个组合在目前,是错不了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家里没背景和资源的,选金融一定要慎重。
现在大券商大基金,每年就招几个人。而且招的这些人基本是名校,大一开始手里就有三四个好公司的实习。
普通学校金融专业毕业,根本连大券商大投行的面试都进不去,多数只能在银行做柜员。
如果这些专业上不了,可以考虑的第二梯队是通信、电子和数学这类专业。
通信电子就不说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数学就业面很广。不管是工作还是考研,转计算机或者金融都很有优势。
总体来说家里有钱的小朋友,选择起来比较简单,随便选任何专业都没问题。
但是你出身比较普通,需要找工作谋生,那建议还是要往技术方面靠,手艺人到哪里都有饭吃。
另外还要注意几个点
一、留学的坑很深,全球大学排名100名以后就不建议去了,去了也是浪费青春和钞票。
看看最近杭州临平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招聘的学校范围,留学生只要世界排名前一百的学校,就知道我说的对不对了。
二、本科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不要以为考上硕士或者博士就会好起来。
就算考上了,也不会有任何改观。熬几年时间出来,甚至会更差。
三、对于不是特别拔尖,但期望过上稳定而且质量不错生活的普通考生来说。
体制内定向就业的院校,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部属或者省属的警校,或者一些军校。
这些学校因为有政策倾斜,在很多地方是可以进入体制内就业的。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相对比较稳定。
四、如果想读研究生,入学以后尽快详细了解自己学校的保研政策和分数算法
好学校保研率特别高,而且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化保研政策,早点研究利用好规则。
五、如果你不打算搞科研或者家里有矿,不要去读什么博士。这对大多数人就业,并不会产生太大帮助。
最后祝愿各位考生一切顺利,后面都能选到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
也希望这些建议,能给看文章的大朋友小朋友们,一点小小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