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3 想起个好名字,还真不容易。

标志命名是个有意思的事情,一个好名字是所有创业者的梦想,试问,谁不想自己的名字简单清晰,朗朗上口,可以让消费者瞬间记住呢?but,在现实执行过程中,为什么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名字?

乙方没水平?还是甲方缺审美?讲个故事来听。

做品牌设计的乙方,都知道一件事情,标志设计必须一把手亲自把关,但为啥不能群策群力呢?

曾做过一个比较大的互联网品牌的升级项目,本公司领导非常重视,表示一定要拿下此项目,然后倾尽公司全力去做,方案一遍一遍的修改,大概做了几百个方案吧,跪舔的节奏。可是甲方的领导就是一直不满意,也不让我们去见他的领导,甲方的理由很简单,标志有什么可沟通的,你做的漂亮了,自然就通过喽。我的领导这么忙,怎么可能见你呢?

但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哦,首先,一个小小的图形承载的信息是极其有限的,一个核心概念,层层下发,要折损多少信息?每个人都融入一些自己的想法,最后怎么实现呢?其次,审美这种事情,真的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有绝对的可能性。第三,有些事情没有最优解,就是取舍,品牌是为了战略服务的,分不清楚优先级,就会耽误所有的进程。最后,品牌优化比新设计一个要难很多,而且面对上百个方案,非常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反而分不清楚好坏的情况。

项目最后,乙方出了非常多的方案,诚意消磨殆尽,甲方最后审美疲劳,哭诉为何乙方水平为何这么低。

所以,一个个简单的标志设计项目背后,都是一串儿复杂的组织运作问题。

曾经还有一次,设计师的VI方案被改了3次,我去找甲方仔细询问背后的原因,最后发现甲方竟然不太懂VI是啥?就是光靠审美能力来去指导设计师,然后无论设计师做成什么样子,都会觉得不是你想要的。在耐心的讲解完VI的作用和意义后,甲方恍然大悟,决定还是用最初的第一版方案。

记得“得到”公布品牌升级的时候,刷屏了整个行业,所有人表示,这个猫头鹰简直丑爆了。脱不花也曾经表示,如果定为这个标志,就不愿意来上班了。但今天你再看呢?品牌VI应用非常大气,猫头鹰的识别性极强。

这个背后,每次重大项目会议,都是华彬去和脱不花、罗振宇直接沟通。

作为甲方,倾听和把握要点,是核心能力。作为乙方,站在甲方立场帮助甲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乙方的职责。这里面本来就不存在太多审美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13 想起个好名字,还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