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观后感

本书以系统1和系统2来展开论证和研究,快思考和慢思考是如何影响你对日常生活的思考逻辑,而我们习以为常的非常轻松的思考方式其实都是系统1的特点,可系统2却又有理智和严谨的思考能力,如何不让系统1过分代偿系统2,于生活中的种种展开述论。这是对自己的重新认知,重新认识大脑的思维模式,便可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

第一部分 系统1 、系统2

~~举例说明当我们在看见一张照片人物表情的直觉,其实就是系统1在过往经验的总结,它对此运用自如所以产生直觉,而它的自信会编排完整的故事,导致系统2不工作。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分别是系统1和系统2各自做功的效益,不断地任务准换和提高大脑运作速度从本质上是不会令人感到愉快的,所以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但一旦进入到心流状态也是可以毫不费力的集中注意力的。

~~人在集中思考的时候大脑神经系统消耗的葡萄糖比身体其他部位都多,自我损耗能通过摄入葡萄糖缓解。(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久坐的人都爱吃甜食了)而且当身体得到满足的餐后会更容易犯系统1中的直觉性错误。

~~举例说明“今天得到1千美元还是一年后得到1万美元” 延迟满足需要系统2非常谨慎,具备推理能力,杜绝思维上的懒惰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勤快人”。

~~系统1也不是完全的不靠谱,它有其优势所在,具备非常强大的联想和创新能力,它天生就是曼陀罗思维的能手,联想原则三要素:“相似性、时空相接、因果关系”。

~~举例说明“自觉投币获取咖啡,咖啡机上图片的更换/眼睛,鲜花”,系统1带给你的各种印象经常会变成信念,而且是作出选择和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正确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

~~“直觉可能只是错觉”认知放松会造就系统1不可复返性的直接反应,即错觉,通常都是由于记忆造成的错觉,只要过去的经验中不断重复,就很难打破再次激发系统2的重新思考。

~~在日常中我们做出判断时,系统2可以调动注意力并搜索记忆去找答案,而系统1会以不同的方式运行,作出全方位的评估,这些基本的评估在直觉性判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而替代更难的问题。(想要系统1做出的判断更准确,可以提高自身的泛学知识的容量)

~~立体启发法会让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大,情感启发式会因为喜欢所以认同。都源自于系统1的特点。

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通常会因为系统2的懒惰而用小数定律,也是系统1非常擅长的一种思维模式(自动且毫不费力地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不存在也会这样认定。)而大家知道其实大样本比小样本更精准,且小样本比大样本产生的极端结果的概率更大。日常中我们常常夸大所见事物的相容性和连贯性,过于相信仅仅有限几次的观察结果,与光环效应也紧密相连,而系统1对此做了一个证据整合,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故事。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同样受系统1的直觉性影响,而系统2要知道抵制该效应。

~~科学的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可得性启发法会根据脑中实例呈现的难易程度去替代本来的问题;

可得性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的融洽;

对于直觉的依赖也是个人品行特征的一部分,而能力的提升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直觉更信任。

~~风险的轻松程度与其对该风险的情感反应紧密相连,替代效应与效用层叠就会占主导思想,情绪启发式更能通过将简单问题的答案/评价,当作较难问题的答案/评价。而普通人的形象多为感性而非理性,易被琐碎细节左右,且对小极细微的可能性之间差别的感知力不够敏锐。而政策的设定与新闻的宣传通常可以激发人们对此事效用层叠。

~~举例说明“汤姆的职业是什么”

容易根据典型性作出预测是一种下意识行为,很容易就运用替代法获取答案。

而典型性启发法有两宗罪:1容易忽略基础比率;2对证据质量不够敏感,很容易相信“眼见即为事实”;可以通过贝叶斯定理来约束直觉。

~~举例说明“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人们很容易就接受系统1对一件事的概率进行合取谬误的判断。

~~忽略基础比率信息是一个认知错误,是叶贝斯定理的失败,因果关系与基础比率相结合会提高判断的准确度。

~~所有的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对某种事物的直觉性而忽略回归性,因直觉性不具有回归性,所以是带有偏见的。直觉会产生极端预测,而系统1会很容易对这种极端信心满满。即应该回归到平均值上来。

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知道”的错觉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了解过去,同时对未来也应该是可知的,为了想清楚未来,应该要清除自己过去曾经用来表明信念的语言。也可以理解成“固定型思维”,即本书中的系统2不运作了。

后见之明很容易导致结果偏见,为了经受住后见之明检测只好采用官僚的做派,即不愿冒风险。即医院会要求病人做很多检查,即排除人们对此有后见之明的结果偏见,故而是有社会成本的。(“我们不要带有结果偏见,尽管结果偏见有时也很管用,但这个决定是很愚蠢的”)

~~为来是不可预测的

因“眼见即为事实”的眼前条件,逻辑上的连贯性能给人信心,即观点中表现的主观自信也能反映出系统1和系统2所构建的情景的连贯性,忽略了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小数定律随之启动。

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土壤,让认知错觉更顽固。所以有效性错觉和技能错觉是由一种强大的专业文化来支撑的。如果能保持低度主观自信会降低预测错误。(还是要理性回归平均值)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

一个公式与这些预测因素以同样的权重结合起来预测新事物才有可能像使用多次回归处理原始样本一样取得理想的预测效果。均衡考虑各项预测因素的公式更有优势,因为它们不受样本突变的影响。是一种等权原则。设立的评估类别要多元化,不然很容易产生直觉性判断。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在一个不够规律或效度较低的环境中,判断启发式就会被激活,系统1通常会用替代法替换难题,创造出并不存在的关联,会通过系统2宽松的审查。因为替代是自动发生的,所以我们通常不知道系统2赞同并采纳的判断源自何处。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合理的运用过往经验的直觉,不然就会让系统1有机会用“替代”进行看似合理的预测,而系统2会宽松的审查。规划谬误随处可见,有效性的参考类别与分别作出回归平均值的采样,可以有效避免沉没成本悖论。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当乐观主义过度自信就容易“竞争忽略”,亦可以说是一种自负,过度自信是“眼见即为事实”的一种表现,依赖大脑呈现信息并构建一个估测合理、具有逻辑的解释,即一个人不会采用自己没有想到的信息。

当然,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的解释风格”通过捍卫自我形象使人产生了复原力。运用加里·克莱恩提出的“事前验尸”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克服乐观偏见,该观点有两个优点:决策快要制定好时,许多成员会受到集体思考的影响,而事前验尸则遏制住了这种影响,另外,它还激发了那些见多识广的个人的想象力,并将他们的想法引导到最需要它们的方向。因为事前验尸可以主动引发怀疑。

第四部分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对于心理学家来说,人不会是完全理性或完全自私的,而且其品位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这一点不言自明。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认为可以分为经济人和人类。面对风险,我们不是理性的经济人。

人们的各种选择并非基于金钱价值,而是基于各种结果的心理价值,即它们的效用。

简单的风险问题大家通常会用期望效用理论做出选择,是理性代理模式的基础,该理论不是按照心理学模式设计的,它是基于理性的基本原则/原理作出的逻辑选择。

~~前景理论概念:确定效应和反射效应,损失规避,迷恋小概率事件,参照点依赖。

因此参照点的设立和变化影响人们的得失感受,并进而影响人们的决策。

1.在得失都可能出现的赌局中,损失厌恶会产生极力规避风险的选择。

2.在肯定会有损失和有可能会损失更多的选择中,降低敏感度会引发冒险之举。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参照点的不同,所引发的心理状态也不同,如果是拥有的时候要“卖出”,禀赋效应会对此产生更高的价值趋向,反之,拿钱去“买”的时候,确往往不愿多掏高估该商品的钱。因为存在损失厌恶,所以两者价值并不相等,放弃一样东西的痛苦比得到同样东西的快乐更深刻。但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易里,禀赋效应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日常交易中,买卖双方都不存在损失厌恶。且若很好的运用系统2的理性控制,像商人一样思量,真正的量化思维,也是可以杜绝禀赋效应的。所以禀赋效应其实很好的解释了前景理论中的损失规避,即损失厌恶。

~公平性 经济交易的参照点

损失厌恶的关键在于参照点,想要规避损失的动机强于获得利益的动机,也是一种强大而保守的力量,如五金店的老板会在下雪天把雪铲的价格抬高,他的参照点是市场需求,那就会因天气而抬价。而购买者的参照点则是雪铲之前的价格,因此损失厌恶让其觉得不公平。市场的公平有一条基本原则:不可利用市场的力量讲损失强加于他人。(哈哈,所以行为经济学顶尖的人都研究哲学和心理学)

“如果他们觉得利益的蛋糕的确在变大,就会发现再次商议更容易。因为他们不是在分配损失,而是在分配所得。”所以人在“有”的时候去谈“舍”是极为容易的,且不易产生损伤厌恶,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了。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在决策时会因为“可能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影响决策的权衡,决策时会过于看中可能性很小损失并试图避免,即可能性效应,偏向迷恋小概率事件。决策时更愿意接受确定的所得,即确定性效应。

日常生活中阿莱斯悖论的陷阱常常发生,这都源于确定性效应,即人在决策时,对结果确定的现象过度重视,而更愿意规避风险,如同损失厌恶一样。

而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担忧程度

“决策的四重模式”很好的诠释了前景理论的核心内容。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人们经常高估了罕见事件的概率,在决策时过高权衡了罕见事件。

离参照点的可能性并不明确时,罕见事件的概率很容易被高估。

注意力集中在使你得到的结果时,就不会去关注别的因素,即能使我胜利的画面增强了我对这件事的决策权重,亦增强了可能性效应。所以生动的画面感会产生分母忽视。

不同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人们做出相反的决策,如顺畅性、生动性、以及想象的轻松程度等因素会影响决策权重。(例:表达1:一年中,全美有1000起谋杀事件是由于没有服用药物的严重精神病患者制造的。表达2:每年死于严重精神病患者之手的美国人有1000人,是因喉癌死亡人数的1/4左右。)第二种表达方式会使得有关部门更容易增加心理卫生服务业的资金注入。框架效应在这里产生了作用。(即表达一件事想要对方做出与自己相符合的决策时,怎么说比说出来更为重要)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综上所述,人在收益状态下更倾向于规避损失,在亏损状态下更倾向于承担风险。因大脑很难达到逻辑一致的理想状态,容易受“眼见即为事实原则”的影响,此处提及宽框架和窄框架的运用,可以抵消风险厌恶的偏见。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每个人对钱都有自己的心理账户,钱即衡量一个人自身利益与自我成就感的标尺。

心理账户也是一种损失厌恶,而损失厌恶会更容易产生“沉没成本悖论”即逐渐变成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决策。对于某些沉没成本悖论的形成恰是因为人对荣誉感的守护(不希望自己的履历有污点)

后悔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自我惩罚。避免后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事前对可能会后悔的事心中有数,要先问自己能否接受这种结果。

但研究表示,不应该过于关注自己是否后悔,即使有些后悔,其实令你痛心的程度也绝对会比你想象中的程度轻。“心理免疫系统”是没有那么脆弱的。(即 你有时觉得自己挺不过去,其实事后回看,才知道自己也可以!)

~~评估结果的逆转

你的道德观不一定能支配你的情感反应,并且从内心角度看,不同情况下大脑中生成的道德直觉也是不一致的。生活中很多事因为单一评估和联合评估而不一致。而联合评估好比运用宽框架更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就如你单独看某件事就很容易受系统1的情感反应支配。

(悟:其实想要达成结果的一致性,其实就是将对方拉到自己同在的参照点上,认同就会变成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事。)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情感框架效应很难抵挡,当决策事情涉及生命活金钱时,会令人更加损失厌恶。

文字的阐述方式也会令人有情绪反应,导致逆向决策,非常符合前景理论,当结果是正面的时候,人们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规避风险)当结果是负面的时候,人们更愿意拒绝确定的事(愿意冒险)。

参照点不同,决策就自然不同。对于损失的案例中涵盖了心理账户和沉没成本悖论的也非常多。但广泛的框架往往会导致更理性的决策。

关于器官捐献的案例,利用封闭式选项可以更好的导致结果趋向。总的来说,善宏观者,才不会被微观局限。

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

~~体验效用和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体验效用更容易让人产生峰终定律和过程忽视,记忆自我会夸大痛苦的体验,过程中结束的体验的好坏会覆盖整个体验过程。然而,记忆并没有那么可靠。

~~人生如戏

引用《茶花女》讲述结局的完美“十分钟”更加引人关注,人们往往更在意结局和故事的完整性。所以高潮和结尾很重要,过程往往被忽视(即峰终定律和过程忽视)

本章的结尾说到一句话值得深思:我就是自己的记忆自我,也是自己的经验自我,两者主宰我的生活,但它们对我来说就像个陌生人,这感觉很奇怪。(就像我们本就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在思考的时候就启动了理性,而被感化的时候就启动了感性,当两者兼顾的时候,得出来的就是理论,而不是情绪。)

~~你有多幸福?

首先从各方面思量自己目前的幸福指数。

本章一段话我尤为赞同“许多事是我们愿意继续、不想停止的,包括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悦。我想到的海伦想要继续做下去的事情是全身心投入到某项工作中去,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被米哈里称为心流。”

而提高自身的幸福指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分配好你的时间,抽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思考生活

于婚姻,于两性关系,于亲友关系,于工作,去思考一下自己对这些关系的满意程度。

而人都是会与这些关系相靠近或融入的,在每个角色中的体验感会使得经验自我储存记忆,痛苦和幸福感由此产生。但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注意力。系统1常会将生活的一部分替代整个生活,人们所关注的任意方面会在整体评估中被放大,这就是聚焦错觉。类似于前面提及的窄框架,过于微观就容易思维局限。其实只要你附加思想的真正思索某件事,这件事就不会像你想的那样重要了。因为系统2负责理性控制,一旦被剖析,就可以撇开情感错觉。

当然,幸福不是理性得来的,但没有理性的幸福是缺憾的。

“系统1在处理信息时,可能会产生认知放松。当信息不可信时,系统1也不会生成警告信号。人们会快速且自信地进行直觉性回答,不管这些回答是否源于技能或启发式。系统2没有简单的方式来区分有技能的和启发式的回答。唯一的方式是放慢速度、自身构建出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可能不会被轻易接受,因为系统2比较懒惰。系统1的很多建议常常没有通过最基本的检验就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就像球拍和球的问题。这就是系统1得到“错误和偏见的起源”这个负面称号的原因。系统1的运行特征,包括眼见即为事实、强度匹配和联想一致性等,会产生可预测的偏见和认知错觉,比如锚定效应、回归平均值的预测、过度自信,以及许多其他错觉。”

人类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无限的探索,或身体,或精神,都是一种浩瀚无垠的宇宙,我在书中更了解自己,更能理解生活中的点滴寻常,不论什么行业的人,最终都要回归生活,而生活的本质在于自己,每个人都会走向内观,这是必然。慢思维不是真的慢,是真正的打开思考的路径,不窄框架,才不局限。

最终在生活中平衡,是思维能力的核心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