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三大才子:徐渭凄凉,解缙哀伤,杨慎终老南荒
文:枯木
在我国历史上,明代虽然不如汉唐那么威震四海,声名远播,可是攘除蒙元,重建汉祀,定都北京,囊括宇内,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文治武功。而其中,在文化方面更是达到空前繁荣,中西方交流一度隆盛,从而揭开了近现代世界文化交融的序幕。
谈起明代杰出文士,最著名的当属“明代三大才子”,即解缙、杨慎和徐渭三位伟大文人。近些年由于某些影视剧的演绎杜撰,使得一些明代人物知名度大增,比如“江南四大才子”经过渲染,大有盖过“三大才子”的气势,其实,遍观明代历史,很少有人能和这三位比肩,随意请出一位,对历史文化的贡献,都足以震古烁今。
关于明代三大才子的评价,后世学者和历史评价观点一致。那就是,这三位都是博学多览、才华横溢,其中论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首推解缙,为三大才子之首,其博学多才,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的伟大丰碑,因而厥功至伟。
论博学多览,著作之丰,则以杨慎第一,以状元之才,困顿云南三十余年,博览群书,著述除诗文外一百余种,《明史》评价“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若论博学多才,艺术贡献,则以徐渭最为突出,其诗、文、书、画、戏曲、兵法样样精通,更是开创了一代画风,独创的泼墨写意、青藤画派对后代艺术史的贡献彪炳史册。
然而,就是这三位伟大的才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巨大,可惜结局都很凄惨,正所谓“天妒英才”,三人都是少年得志,声名远播,然而命运多舛,屡遭挫折,最后解缙被埋雪中冻杀,徐渭贫困潦倒病发而亡,杨慎贬戍云南客死他乡,阅读历史无不令人扼腕叹息,下面我们就回顾一下这三位大才子的简单生平。
一、解缙:博学多才,总揆机要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江西吉安府吉水人,自幼聪慧,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明史·列传·卷三十五·解缙传》记载,朱元璋对解缙非常喜爱,曾经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解缙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由于解缙直言无忌,再加上替韩国公李善长辩护,结果遭到弹劾,朱元璋有怜才之心,便让其父领其回家,并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看来朱元璋是想让解缙潜心修养,以备后用。
(解缙书法)
然而,八年后,明太祖朱元璋去世,解缙为了感激太祖提携宠幸之恩,于是在母死未葬,父年九十时,离开家乡前去京城祭拜太祖,“冀一拜山陵,陨泪九土。”。结果又被弹劾,礼部侍郎董伦受明惠帝朱允炆重用,在董伦帮助下,解缙被召为翰林待诏。
到了明成祖朱棣经过“靖难之役”登基后,也非常重用解缙,擢升为翰林侍读,随后建立文渊阁,解缙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七人进文渊阁参预机务,明朝内阁制度由此开始,可以说解缙是明代第一位内阁首辅,时年才34岁。
(解缙书法)
解缙在文渊阁,除了参与机要政务,还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并主编《永乐大典》。解缙位高权重,错就错在参与皇位竞争。当时朱棣因为长子朱高炽行动不便,便想立次子朱高煦,结果解缙反对,并以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好圣孙”来打消了朱棣另立的念头。
结果得罪了朱高煦,经常在朱棣面前搬弄是非。再加上解缙一片忠心,出言无忌,经常上书谏言,并且认为朱棣过分宠幸朱高煦容易引发争纷,于是朱棣认为解缙离间他们父子之情。而恰在此时,朱棣功臣淇国公邱福偏向朱高煦,并把立储内由透露出来,朱高煦嫁祸解缙透漏“禁中语”,于是被贬职到交趾(今越南)。
(解缙书法)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结果朱棣当时北征,于是解缙拜谒皇太子朱高炽而还。朱高煦乘机指责解缙“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于是朱棣将解缙下狱拷问,牵连甚众,不少人都在狱中病死,只有解缙还活着。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朱棣看到解缙名字,便说“缙犹在耶?”,于是纪纲便把解缙灌醉,“埋积雪中,立死。”,时年解缙47岁,正是风华正茂,可惜被夹在皇储之争中,死于非命。
二、杨慎:博学多览、节士楷模
第二位才子,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东阁大学士宰相杨廷和之子。杨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翰林学士等职,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明史·列传·第八十·杨慎传》记载,杨慎性格耿直,直言敢谏,为官之时,正好遇上明世宗朱厚熜“大礼仪之争”事件,嘉靖皇帝为了给父亲上尊号和群臣展开“恶战”,双方互不妥协,嘉靖皇帝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杨廷和、杨慎父子和众大臣坚决不同意,虽然杨廷和是主持朱厚熜登基的关键人物,然而最后杨廷和辞官回乡,杨慎慷慨激昂“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带领众大臣二百余人在宫外跪拜哭泣抗议,声彻宫廷。嘉靖皇帝将他们全部逮入诏狱,加以廷杖,杨慎也被贬谪戍边,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
从此,除了父亲杨廷和去世被允许回乡参加葬礼以外,杨慎在云南一呆就是三十多年。在此期间,遇上监管松懈的时候,杨慎可以偷偷回到四川,然而在70岁时回乡被告发,于是被抓回来,最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病死云南会城。
杨慎在仕途因为“大礼仪之争”名闻天下,然而最后落魄到云南戍边。不过,云南很荣幸有这么一位才子,使得云南的风光文化得以广为宣扬,在杨慎的众多著作中,很多都和云南有关。杨慎涉猎广泛,诗词、文章、书画、散曲、杂剧、弹词、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经史等等,都有著述。不过,从现在知名度来说,当属《三国演义》开篇卷首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徐渭:多才多艺、大家宗师
第三位才子,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山阴人。《明史·列传·卷一百七十六·徐渭传》记载,徐渭少有盛名,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秀才,此后始终未能中举。初为总督胡宗宪幕府,帮助胡出谋划策,上表献书,受胡宗宪敬重。胡宗宪积极抗倭,徐渭知兵法,多奇计,胡宗宪擒获倭寇首领徐海、招抚海盗汪直,徐渭都参与其谋。
徐渭为人桀骜不驯,由于受胡宗宪重用,平常颇为蛮横。而胡宗宪依附于权臣严嵩,在严嵩倒台后,徐阶出任内阁首辅,在徐阶的策动下,胡宗宪受到弹劾入狱。而徐渭惧怕牵连,因而发狂病,写了《自为墓志铭》,然后用铁钉击入耳窍,又用椎击肾囊自杀,然而都没有死。
后来狂病发作的时候,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其杀死,因此被关入监牢,同乡翰林编修张元忭(散文家张岱曾祖父)和礼部侍郎诸大绶极力斡旋,二人都是状元出身,颇有声望,因而得以免罪。
出狱后,徐渭多处游历,尤其是到达宣化、辽宁一带,勘察边关要塞地形,经戚继光介绍,至辽东寻李成梁,教授其子李如松兵法。后来又进入京师依附张元忭,然后不久就和张元忭闹翻,从此回到山阴,再没出去。张元忭去世时,徐渭“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徐渭一生不治产业,钱财随手散尽,此时只得靠卖字画度日。但手头稍为宽裕,便不肯再作。他的一班门生和晚辈,或骗或抢,从徐渭手中得到了不少他的作品。徐渭晚年贫病交加,所蓄书籍数千卷变卖殆尽,常至断炊。然而他狷傲愈甚,不肯见富家贵室,低首乞食。有时豪饮酒肆,有时自持斧毁面破头,狂病日益更甚,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渭在穷困潦倒中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徐渭堪称全才,诗、文、书、画、兵法、戏曲皆有涉猎,最大贡献当为绘画和书法,《明史》记载:“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他独创的泼墨大写意画,气势纵横奔放,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迄今没有人能超越。
徐渭的艺术造诣高超,以至于后代书画家都膜拜不已,明末画家石涛赞叹:“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清代画家郑板桥非常崇拜徐渭,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当代画家吴昌硕评价:“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齐白石说:“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大涤子(石涛)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
明代三大才子,个个都是多才多艺,名副其实,造诣精湛,影响深远。解缙有治国安邦之才,主持编纂《永乐大典》,造福华夏,泽被后世;杨慎博览多学,著作颇丰,杂家纵横,为人称道;徐渭一代大家宗师,多才多艺,绘画书法,光耀千古。而再对比“江南四大才子”,虽然也都是才华横溢,颇有造诣,然不过毕竟是一隅之才,偏壤之鹤,和三大才子相比,只能是“萤烛之火,无法与日月争辉!”
2020/5/13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