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不断解开心结,又系上心结的过程
因为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所以个人感觉对后辈的参考意义不是很大,更多的是对自己这段旅途的一个记录,请大家在阅读时有选择的提取信息。
本科学校:华北某211
前五、六学期学分绩排名:1/119
前六学期综合排名:1/119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CET-6:500+
竞赛科研奖项:国家奖学金、国家级大创、建模国赛美赛小奖、2篇论文(智能交通、边缘计算相关,非顶会顶刊)
入营: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清叉)、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贵系)、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offer:TBSI的welcome letter(这个不能算是offer,相当于是优惠条件,可提前与老师交流,参与组会,9月直接进面试)、中山、国防科大(面试结果出来后确定不去,提前说明放弃)、自动化所
最终去向: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学硕)
PS:预推免没有再尝试主要有两个原因:由于夏令营时和自动化所的老师签订了双选协议,是自己喜欢的方向并且是学硕;目测清华贵系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已经没坑。
1.概述简介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官网
在我的认知里,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本科姚班)是国内天才们的聚集地;叉院的计算机在国内也是顶级的,又因为招生规模小,入营难度一直都是相当大的;也是我自己最没有想到能够入营的一个,是真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得知入营的时候整个人都恍惚了。
但是既然入营了,就要奋力一搏。叉院没有机试,今年疫情原因也没有笔试(不过计算机方向貌似一直没有笔试)。叉院给我的感觉就是导师的权利很大,如果导师愿意要你,那么基本是稳了。(但是导师不会轻易许下承诺,往往会有漫长的考核)
2.流程
宣讲会:叉院的各个老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科研实力以及理想学生的画像。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了解导师的机会,可以物色自己感兴趣的老师。另外,官方说明此次交流会是全英文的,但是实际上部分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研究内容,使用了中文进行讲解。就算是英文不太好的同学(比如我自己~~),听不太懂英文介绍,但是看着PPT,也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
面试:叉院今年没有笔试和机试,面试是各个导师一对一进行的。由于叉院在申请报名的时候就让填写了意向导师,因此,入营后会给营员分配当时所填报的意向导师的面试,营员面试完自己当初所填报的导师后,可以再联系其他感兴趣的导师,如果对方愿意给予面试的机会,那么就可以再次进行面试。面试在一天半内进行完,所以大部分导师的面试时间是重叠的,而且一个导师往往要面试很多个学生,因此导师很少有时间面试入营后再联系的学生。面试进行完之后,导师会根据面试情况给自己觉得“感兴趣”的同学发邮件进行后续考核(这才是真正的开始······)
我填报系统时的第一志愿是yy老师,第二志愿是fzx老师;但是入营后给我分配的是yy老师和lyz老师的面试(可能是报fzx老师的人太多,被“调剂”了)。另外,叉院的面试也是要求全英文的,每个人约15min,先是5min的自我介绍(可使用PPT),然后10min左右老师根据自我介绍提问。
面yy老师时:老师主要在问我那篇关于智能交通的论文,问了主要的创新点和算法的问题,然后老师说他之前也做过类似的(此时内心既庆幸又担心),没问一些数学、计算机、算法之类的问题。
面试lyz老师时:老师主要问我那篇关于边缘计算的论文,也是创新点和算法的问题。但是中间有一些小插曲,本来我是用英文在和老师交流,在我用英文介绍完我的论文的创新点后,老师说:我们还是用中文进行交流吧…(我大概明白什么意思了=-=)。之后老师又问我有没有学习过电力系统相关的课程,我说没具体的学习过;然后老师说他现在在做和电相关的,不是很需要纯计算机背景的学生,然后就面试结束了。
3.感受&建议
总体感觉叉院不算特别重视学生的过往背景,比较看重英语、科研经历(与老师的锲合度),如果你有很好的科研成果,和老师交谈过后老师觉得很有科研潜力,又有很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很有可能被进一步考察。但是据说叉院的导师考察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时间成本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有实力有自信,与老师谈得来,还是很值得一试的。
最后笔者没有等来两位老师的考察邮件,看来两位老师对我并不感兴趣,于是我就向老师发邮件表示了感谢,结束了这一段叉院之旅。
1.概述简介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官网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以下简称TBSI)是由清华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建立的研究院。前两年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合并,成为了现在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所以可以把TBSI看作清华的一个院或者一个系。
TBSI的国际化做的还是很好的,有不少伯克利的教授(每年来几个月),有不少国际生,全英文的教学环境。硕士生可以申请伯克利的双学位硕士(自费,貌似难度也不小);博士生基本都有机会去伯克利交流。
今年夏令营由于线上和宣传力度加大的原因,据说有3000+的人申请,入营300+(实际入营人数应该在400~600之间);入营难度应该不算很大,但是比较坑的是今年的优营不发offer,只发welcome letter,就是给那些夏令营表现较为优秀的同学提前入组交流的机会,然后9月预推免直接进复试。(其实如果拿到welcome letter后,提前加入组会,与老师多沟通交流,那么9月的面试也是八九不离十的)
2.流程
开幕式&交流会&宣讲会:开幕式就是介绍一下TBSI的各方面情况;交流会的话有师兄和师姐从自身角度介绍生活情况(吃喝玩乐…学);宣讲会就是老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
面试:TBSI的面试是一对一的,每个人时间较短,只有3~5min,基本上就是自我介绍,然后老师提1、2个问题。但由于是使用的ZOOM,大家都在会议室,因此相当于一人面试,所有人围观…。所以就有机会看到各路大佬的实力,确实很长见识。
开放交流:这一环节是在正式面试之后自愿参加的,但这是与老师沟通的最后一个机会了,正式面试的几分钟根本不足以让老师决定给谁发放welcome letter,所以如果想要拿到welcome letter,必须在这一环节提出令老师印象深刻的问题或者见解。老师使用自己的腾讯会议账号,大家在规定时间加入,可以自由提问;没有人提问时老师也会进行引导。确实感觉有些同学的回答很有启发性,也感受到各方面的差距,对自身的成长很有帮助。
3.感受&建议
感觉可能是我在参加开放交流时提出了几个不错的问题与见解(占据会议时间较长==),后来收到了welcome letter(据说收到的还挺多)。我联系了导师,和导师也有不错的交流,并且参加了几次组会,但感觉各个方面和我之前的设想不太一样,尤其是方向上;同时清华预推免只能报一个院系,我还是更想冲一下贵系,后来就没有再参加组会。
就这次TBSI的夏令营而言,流利的口语(又是一个全英文)与活跃的性格必然很好的加分项,但我觉得更重要是自己有东西可说(科研经历、成果,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这些东西是沉淀得来的,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1.概述简介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俗称贵系。因此在计算机保研圈,贵系并不是一个客气的泛指,而是一个具体的代称。贵系的大牛老师太多了,几乎涵盖了计算机的各个领域,整体实力绝对是国内顶级,我也不用做过多的介绍了。
在报名时,当时外校的应该是只能报名直博,需要填写意向导师,我并没有提前联系导师,就只能选了我自己有成果的领域的导师(而没有填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的导师);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够入营的一个重要原因。
2.流程
机考:贵系是我参加的第一个有机考的夏令营,4个小时,3道题。最后是第一题做出来了(中间自己有个输入用例设计错了,一直以为是代码逻辑有问题,浪费了很长时间);第二题没完全做出来(有两个功能有问题);第三题没完全做出来(给出的测试用例可以过,但是自己设计的其他用例过不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代码能力不行,没什么好说的,这些题ACM大牛应该不到3小时就能做完。
线上交流会:主要是由贵系的领导介绍贵系的实力(这还用介绍么~~),然后是一些学生代表作报告。之后分研究所和老师讲解自己的研究方向,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ZOOM会议室,大家可以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会议室去听,提出相应的问题。
3.感受&建议
个人感觉贵系的夏令营最大的意义就是机试,拿到机试一定的名次(没有明确说明前多少,据说是前20或是前50)可以免去9月预推免的机试,直接进入复试(类似TBSI的welcome letter)。由于我机试成绩不太理想,所以并没有拿到9月免机试的资格;同时,根据我的观察,我感兴趣的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研究所(以下简称媒体所)的几位老师基本已经确定了人选;又加上智能国重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对贵系其他所的方向也不是特别感兴趣;再加上9月预推免之前,我已经与自动化所的导师签订了双选,就没再尝试。现在想想,心里多少有点失落;结果并不重要,而是到最后根本没有尝试。
1.概述简介
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之前我并不觉得中山大学的计算机很强,参加中山大学夏令营主要是考虑到万一想去广州,中山是最好的选择了。但是参加了中山的夏令营之后感觉我之前低估了中山计算机的实力了,对于最后去那里的同学来说,性价比应该很高了。
中山这次夏令营有1200+人申请(往年的3倍),有200+的人参加夏令营。中山的夏令营只会区分出通过与不通过,通过的同学会有一个成绩,最后和参加预推免的同学一起排名,择优录取(但是根据招生老师的说法,往年夏令营通过的学生最后填系统都能录取,相当于夏令营的通过=offer)
2.流程
宣讲会:当天上午先是各个研究所的方向介绍,下午是部分老师的研究方向介绍。中山宣讲给我的感觉就是国际交流做的很好,与香港、欧美一些很好的高校都有交流;另外经费也很充足,近几年从国外引进了不少年轻学者,也有一些大牛,实力相当不错;而且掌管着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算力不用发愁。
面试:中山的面试是10min的中文PPT自我介绍+10min的老师提问。这是我整个夏令营参与的自我介绍时间最长的,足足有10min。由于我自我介绍的重点放在了我的科研经历上,所以老师问的问题也是以科研经历为主(成功吸引火力)。老师主要问了以下问题:对我们学校移动边缘计算方向的了解?移动边缘计算其他的应用?社会网络与时事的结合?你在科研工作中做了哪些?用英文总结一下你的工作?除最后一个问题以外,我自认为回答的都很流畅,但这最后一个问题,一下子让我愣住了,虽然之前清叉的时候准备了,但过去一段时间,都没用英文谈过自己的科研经历,我就支支吾吾的说了一些零散的词语,后来老师看时间差不多了,就结束了。
3.感受&建议
中山大学给我的感觉非常舒适,虽然知道就算拿到offer去的可能性也不大,还是有很认真的准备;结果也是顺利的拿到了offer。综合来说,中山的难度比清北要小不少,但是个人感觉出路还是很不错的,有很多出国交流的机会,经费充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千年商都,房价在一线城市中也不贵(相对);很适合硬实力不算太强,但是很有想法的同学。
1.概述简介
国防科技大学
哪个男生小时候还没有个强国强军梦呢?大二有一段时间我对国防科大特别向往,但是印象中觉得和传统的高校不太一样,毕竟军校嘛,讲纪律的。所以想趁着夏令营了解一下,当时可以报名的有计算机学院和智能科学学院两个,但是计算机学院需要邮寄纸质材料,但是疫情在家不太方便,时间也不是很充裕;而智能科学学院不需要邮寄纸质材料,因此就填报了智能科学学院。
政治审查(特色):这一环节主要考察大家的政治背景,实话实说,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
宣讲会:智能科学学院主要有三个学科,分别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这几个学科在国内都有着不错的实力。个人感觉宣讲会的重点在胡德文教授的脑机接口上,确实是一项很炫酷的“黑科技”。但是整个宣讲会听下来感觉很多研究都是面向军方的,而且比较偏硬件,而自己并不是很想做硬件。
面试:首先,是2min的中文自我介绍,要求包含本科专业学习情况、课外创新实践情况等等。接下来是英语测试环节,就是从题库中抽一篇英文小短文,即时进行翻译。最后是专家问答环节,主要考察的方面是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培养潜力。老师们主要问了我以下几个问题:印象中最深的科研经历、论文发表在哪些期刊上、在智能交通中国堵塞的检测问题(又没问专业课)
3.感受&建议
国防科大的夏令营给我的感觉非常贴心,非常温暖。学校给每个入营的同学都寄送了一份大礼包(印花布袋、短袖、明信片、高档笔记本、钢笔、代表国防科大的三枚徽章以及一个臂章)。老师们的态度也都很好,说话都轻声细语的,面试氛围也很好,没有感受到什么压力。最后面试结果出来后,我的成绩在100+人里排前十(名额50~70人)。后来拿到自动化所offer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肯定不会去了,就立马给了老师反馈,应该没有耽误后续的一些工作。
通过这次夏令营我也了解到,国防科大管理没有之前想象中的那么严格,通过推免入学的学生,属于“地方生”,与“国防生”的管理是分开的,也就意味着,生活管理等各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差不多;同时也是“无军籍”的。国防科大的各个专业都是很“硬核”的,也不会有大家想的很多的限制,有着“强军梦”的同学可以考虑一波,“军中清华”等你来。
1.概述简介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是中国目前AI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也有说是“人工智能国家队”),尤其是从2016年AI的兴起,也给自动化所带来了新的高潮,连续几年生源质量发生肉眼可见的提升(每年都有不少清北华五);而且在AI已成趋势的时代,在可见的未来,其生源与竞争力还会不断攀升。其实自动化所历史不短(1956年),实力一直很强,有几位院士,十几位IEEE Fellow,规模也是研究所中比较大的。单从科研实力上来看,自动化所的整体水平应该能够与华五计算机持平,模式识别国重甚至与清北不分伯仲(不讨论具体方向与老师的情况下)。
今年的夏令营一共有3000+人申请,有360+人入营,考核是分组进行的,组内竞争,每组30个人左右,分为12组。每组有3个左右清北,10个左右C9(除清北)+国科大+北航,10个左右其他985,7个左右211。所以总体来看,入营有10%左右的清北,70%左右的985,20%左右的211(其中211以北邮、北交、西电和其他北京211为主)。
由于自动化所的学生有部分不是计算机背景的(数学、自动化、物理等等),所以没有机试,从去年开始也没有了笔试,过了初审之后主要就是面试。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面试来说,提前联系导师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他的录取机制是这样子的:面试之后,会有60%左右的人通过面试,拥有与导师达成双选的资格,但是其实最终的名额是没有这么多的,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必须找到愿意接受自己的导师,然后达成双选,超过规定时间后名额作废。而录取类型是与导师接收类型、面试成绩排名这两个因素同时有关的:如果达成双选的老师接收的类型是直博,那么拟录取类型就是直博;如果老师接收的类型是硕士,那么就要看你在当组面试成绩的排名,靠前是学硕,靠后是专硕。
因为自动化所属于研究所,研究生指标都比较少,一般一个老师只有一个名额(直博或者硕士),少部分老师有两个名额。所以每个老师选择学生都会比较谨慎,而签订双选协议之后,一般来说双方都是不能反悔的。
宣讲会:自动化所的宣讲会做的还是非常好的,在B站上有同步直播。有老师提前采访的视频,有业内的最新进展,有专家大咖的论坛分享,也有师兄师姐的过往经验。内容涵盖了所里几乎所有的研究方向,很开眼界,很长见识。
心理素质测评:这一环节类似于大家入职前做的心理测试或者是性格测试,有大概520+道题,每道题会让选“是”或“否”,在网上进行,1个小时之内。做起来还是很快的,基本上30s一道,放轻松,40min左右一般就能做完。
面试:这是夏令营中最重要的一环节。自动化所的面试是我经历的最正规的一个,有严格的问题类型分布。是视频会议面试,电脑另一边会有10个左右老师围坐在长桌两侧,每个老师负责不同的问题。一共15min,首先是进行自我介绍(3min以内,中英文自选,也看面试官的要求);之后会有一个专门的老师问数学问题(可能是高数线代概率论,也可能是机器学习相关算法);再有一个专门的老师问英语问题(会根据你的自我介绍用英文进行提问,考察真正的英语口语应用能力,比较灵活);剩下的老师根据自我介绍与手中的资料开始提问(一般是科研、项目、竞赛;如果没有的话可能会问专业课问题)。
我面试的时候,老师让我用中文自我介绍,然后只问了我一个数学相关的问题:你了解过哪些聚类算法?你认为这些算法有哪些改进的方法?接着就是英语问题(用英文问):你提到你有两篇论文,你做了那些工作?你挑其中一篇讲讲主要贡献?本来这些问题不难,但是这个老师的麦克风好像有问题,听到的英语单词断断续续,导致我问了两遍“I didn’t catch it, can you say it again?”(太尴尬了)。接下来问中文问题时,那个麦克风又好了(更尴尬了,老师会不会以为我没听懂)。中文问答老师的重点又都放在了我的论文上(再次成功吸引火力):跟哪个老师做的?怎么认识这个老师的?怎么想到做这个方向的?做的当中遇到哪些困难?你们投了哪些期刊?拒稿意见是什么(扎心)?你认为你们有哪些贡献?怎么权衡课程和科研?你拿到了哪些offer(你确定会来么)?
双选:面试之后,我就把我感兴趣方向的几位老师列了出来,综合进行了排序,就等面试结果出来,拿到双选资格后就立马给老师发邮件。(当时我想的是先选硕导,避开大牛,确保快速抢到自己感兴趣方向的老师,然后9月再冲一把清华,那样子万一冲上的话,心里压力不会太大,万一没冲上也是自己喜欢的方向)。
接到面试通过的通知,拿到双选资格后,我就第一时间给第一位老师发邮件,没想到老师下午就给我打电话过来,聊了很长时间,感觉老师对我比较满意。然后就问我手里还有哪些offer,如果签协议的话能不能确定来,我就和老师说我可能9月还想冲一下清华(实诚孩子·······),别的就不再试了。老师人非常好,他想了一下说:“我给你两天思考的时间,如果你能放弃冲清华,这两天随时我都可以签你,但是过了两天之后,我可能还有别的选择。”
接下来的两天可能是我保研途中最煎熬的时间。一边是心心念念三年的清华,只为搏一个可能性;另一边是到手的offer,确定的自己喜欢的方向。
最终,多方考虑之后我还是选择和老师签订了双选协议,这也意味着我的整个保研之路落下了帷幕。
3.感受&建议
自动化所整体来说科研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实力也是毋庸置疑的。自动化所与计算所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其实两者也是伯仲之间,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自动化所的大方向就是AI,以模识国重与复杂国重为两大枝干,还有类脑、分子影像、芯片等方向,都是比较热门的,整体围绕着“智能”;而计算所则是以计算机本身为主的,有比较传统的体系结构、高性能高通量、传感器网络、计算机网络,也有比较热门的智算、网数等等。这两个所的热门实验室的申请难度不亚于清北。
但是研究所毕竟与高校不同,人文氛围、学校名气可能还是与清北复交这些有一定差距。所以就是看个人的选择了。如果你认准了科研的道路,那么自动化所与清北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尤其好的实验室的博士的话;如果并不确定是走科研的道路,那么显然清北华五这些传统强校能够提供的远远要优于研究所。
说到底还是看个人的能力与选择。
我个人觉得方向的选择在读研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志于走科研道路的同学来说。选定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类似于选择一个对象,你要决定未来与他同行一段时间,如果你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那么遇到艰难困苦,就不会轻易放弃。
我建议大家在保研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内,至少抽出1个月的时间想想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自己以后想要从事哪些方向的事业?希望用自己的知识为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改变?世界因为你会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明白,那么你就已经是一个优秀的人了,你的内心富足而沉稳,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面临保研的种种选择的时候,你就更能听清自己内心的答案。也就不会过度的惶恐,不会被焦虑缠绕,能坦然的面对发生的一切。
从高三开始,我就梦想着要去清华,只不过那时候的差距太大。三年了,无数次的回眸带来了几次擦身,终究还是没能换来一次相遇。
但是,我还是积攒了一些经验,帮助有同样志向的后辈(只是个人感觉,不一定对,欢迎批评指正)。
清华本部和计算机相关的院系有:交叉信息学院(清叉)、计算机系(贵系)、软件学院(清软)、网络研究院
前三个我都有一定程度的接触,不论是清叉、贵系还是清软,如果申请直博的话,老师的权利都相当的大;申请硕士的话,老师几乎没什么作用。
所以,一个我认为有效的做法就是:提前(最好在大三之前)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再选择清华对应方向的老师,查看其对应的研究进展,在本校找到相关的老师,进行1年左右的科研工作,最好在夏令营申请前有一定的成果(最好是顶会顶刊);向其发送自荐信,持续沟通交流。
在进行科研的同时一定要确保学习成绩,211最好是第一,985也要保持到前3%,所以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当然,做到了这些也不一定就保证一定可以,但是至少在我看来,可能性会大很多。
保研是少数人的路,也是一段冷暖自知的时光,中间会经历太多,会有很多支持与鼓励,也会有挫折与不解。选择自己喜欢的,不必太过在意所谓的契机与风口;做自己喜欢的,如果恰好赶上了时代的契机,那当然很好;就算没有赶上,至少你做了自己喜欢的,你并不会一无所有。
最后与大家分享几句话,在保研路途上,或许会用得上:
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木心
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哈珀·李
我们之于时代,就像沙粒之于河流。对于时代,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抉择与成就,都很难改变它的方向;而对于我们自身,那些所作所为却决定了我们身在何处与去向何方。
——Ima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