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真的想做成一件事,那么在最开始就不要提‘平衡’二字。” 我跟朋友讨论这句话的合理性,似乎我们都是容易被带着跑的个性,我们找到了这句话的一系列佐证,比如“不疯魔不成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等等极致践行的箴言。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碎片化让人心有戚戚,我对“平衡”与否的审慎与思考持续到我听了《反脆弱》这本书。
什么是脆弱? 脆弱的反面是什么?
什么是脆弱? 玻璃杯是脆弱的,撞击或者冬天遇见开水都极有可能碎裂;城市是脆弱的,如果上海地铁二号线出现故障,百万人的通勤将受到影响;缺乏锻炼的人是脆弱的,没有肌肉的保护,一点点意外可能伤到的就是你的骨骼和内脏。
那么脆弱的反面又是什么呢? 坚强? 坚韧? 不! 作者告诉我们,脆弱的反面是我们能在风险中保全自己,同时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有力量,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为什么要学会反脆弱?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在提高,但是我们自身的技能正在变得越来越狭窄。
今年九月份,台风山竹席卷了东南沿海的部分城市,香港和深圳在受灾城市之列。我们班同学人余早木还写了篇文章叫做《一切不为放假为目的的台风都是耍流氓》,节奏很是俏皮欢快。而我在他的朋友圈里看到的却是——每日“数粮”。今天的饼干还剩下多少,面包还剩下多少......
借用人余早木同学的话,三停“停产、停工、停课”,五停“停产、停工、停课、停市、停运”,这是两个级别不同的影响,“停市、停运”将具体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物资来源。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也发现了,我们真的很脆弱。
脆弱让我们很被动,而是否具有反脆弱性则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作者在文章指出,美国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一项举措就是西部大开发。那是一个激发创业浪潮的时代,社会鼓励人人创业,允许你不断试错。当今的国人状态也有与之相似之处。
与之相对的则是日本的国民文化,日本企业对精细的制造的把控让世界叹为观止,但是起国民文化是痛恨失败的,以失败为耻辱,甚至有人为了掩饰失败而导致企业蒙受更大的损失。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想这也是日本企业逐渐退出世界创新舞台的一大原因吧。
如何提升反脆弱能力?
1. 找到痛点,“过度补偿”
这个大家很容易理解,找到自己的短板所在,正视它,努力加强它。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能某个方面你本来是完全不了解的,但是这个问题困扰了你,所以你得去专项突破他。反观我自己,现在我相对满意的知识点,都是经过“过度补偿”的专项突破,然后让自己比别人要多懂一点点。
2. 合理干预
增强系统的反脆弱能力,我们需要合理干预,作者提倡的干预方法是,“限速,但不要替他开车。”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过度干预,父母对子女,领导对下属,项目管理经理对工程师等等,这需要我们对各自的自由和权利有更为明确的认识。
3. 杠铃策略
说到杠铃策略,樊登老师举了一个很意思的例子。《三体》作者刘慈欣,本人在事业单位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生活来源,因此他可以更加没有后顾之忧的创作,这就是把握了杠铃的两端,两头储备,避免满盘皆输。
杠铃策略的核心就是我们要有全局的思考能力,不盲目自信和行事。事实也证明,裸辞和卖房创业都是不可取的。
4. 不对称性
作者认为这个世界是非线性的,非线性就会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以及不对称性。
比如说写作这件事,我们坚持写作,我们写作变现这件事情具有不确定性,但写作的损失和收益则具有巨大的不对称性。
写作的损失是,业余时间的付出?
写作的收益是,签约变现? 认知升级? 交到一群爱思考的朋友?
可能现在我们觉得很难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但通过不断调整试错,一定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
回到文章最初的议题,如果缺乏全局思维,杠铃策略的简单放弃“平衡”,那么这确实是很危险的选择。
如果在巨大的不对称性中,放弃“平衡”不致让你丧失根本,只是支配可使用的自由,那么是可以的。比如,我们班的珊姐,几乎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潜心修炼,极致输出,这种放弃“平衡”的精神,则让她在不断精进的路上越走越顺畅。
温馨提示,信息碎片化时代,面对鸡汤和箴言,记得为它设限。
本文参考资料,樊登读书《反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