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喊你打酱油去

“你妈喊你打酱油去”这句话,今天的90后00后估计都看不懂。

40岁往上的人应该记得,打酱油是那个年代孩子们经常干的活,通常从6-7岁就开始,而且还很乐意干。

来,我们回忆一下,那时打酱油的场景。

暑假的某天,你与小伙伴在家门楼下的空地上,围着7-8个男生在抽陀螺玩,你眼睛盯着陀螺旋转,一只手握着鞭子,时不时对准陀螺抽一下,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突然,一个伙伴推你,“喂,你妈喊你打酱油去!” 。你楞了一下,不舍地把手里的鞭子递给伙伴,上楼回家了。

母亲正在厨房忙碌着,递给你一个空的酱油瓶,那是个像医院输液的玻璃瓶,是她拿回洗干净后,当酱油瓶用的。

母亲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钱,数出两角钱给你,并嘱咐道:快去快回,炒菜等着用。

母亲的话就是命令,你转身朝附近的副食店跑去。

那时候,卖酱油没有现成瓶装的,一大缸酱油放在店里散卖,顾客自带瓶子或其他容器,来装酱油。

进了副食店,柜台的地上,摆着装满酱油的大缸,大缸的口被木头盖子盖的很严实。

你跑得喘着粗气,到柜台前,叫着“售货员,打酱油”,把手里的玻璃瓶放到柜台上。

售货员接过你的瓶子,拧开瓶盖后,转身弯腰,揭开酱油缸上的盖子,并把盖子竖起靠墙边立着。

然后,右手拿起竹筒舀子,这是被锯开的圆竹筒,大约直径7-8公分,高约15公分左右,类似今天一个普通的纸杯大小。

售货员舀满一竹筒酱油,左手拿出一个漏斗,将漏斗对准你的玻璃瓶口,右手把竹筒的酱油倒进漏斗。

只见,褐色的酱油流进你的玻璃瓶里,透明的瓶渐渐地成了酱油色。

售货员把竹筒舀子放好,再把酱油缸盖好后,从柜台抽屉里找出五分钱还给你。

接过找回的五分钱,你的脑子马上转开了,还能买点什么呢?

因为母亲规定,每次帮家里买东西,如果剩余五分以内的零钱,是可以留下自己花的。

当然,这也是你乐于打酱油的主要原因,虽然不多,但那时候的孩子,能有五分钱,就是巨额财产啦。

于是,你想好了,大热天,回去路上花三分钱买个冰棒,剩余的两分再买棒棒糖,想着心里都美滋滋的。

于是,把酱油瓶盖拧好,收好零钱,迈着轻快的步子回家去。

这就是那个年代,一个孩子打酱油的全部经过。

因此,9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在他们成年后,见面时,常常会说,好几年不见,孩子都能打酱油啦。话里透着一种成就感,是告诉你,已经成家立业,孩子也长大了,而且能帮父母干活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化设备的广泛使用,酱油开始用机器装瓶销售了。从此,市场上没有散卖的酱油,城市的街上也看不到打酱油的孩子了。

但是,没想到,21世纪初,“打酱油” 一词却出现在了网络上,这并不是指真正的打酱油,而只是一种替代的说法,表示与自己无关。

据说,这是因香港某影星的艳照门曝光后,记者街头采访群众的看法,有群众出乎意料地回答,“我是打酱油的”。自此,“打酱油” 就变成了“与自己无关”的代名词而流行。

随着时代的变迁,“打酱油” 还演变出更多的意思,比喻在某个领域完全不擅长,只是凑热闹的人等等。

“打酱油” 虽已经脱离了本意,且含义多样化了,但是,这个词本身就记载着原有的典故,旧词新用,也是人们对曾经经历的一种回忆吧。

===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妈喊你打酱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