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

中药,是中国传统中医特有的药物,嵇康在《养生论》说:“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张华在《博物志》卷七里说到:“中药养性,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徐铉《题庙》诗曰:“常嗟多病嫌中药,拟问真经乞小还。它穿越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从最开始的师承口授,到后来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再到《本草纲目》《本草经注集》,最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与发展,涌现了数不胜数的中药著作。

现如今,站在岁月的长廊里往回看,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人,他们,不辞辛劳,一直走在路上,一路上空山鸟鸣,草木繁盛,一路上,他们尝遍百草,拣尽寒枝。一部《本草纲目》,里面装下了一千八百多株花草的来路与归途。千年前的李时珍,曾流连于山涧大川,以露为饮,以花为食。看到红色的小果子,尝一尝,嗯~味酸,当以木为五行之先也。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之才曰∶苁蓉为之使。恶葳蕤,胜乌头。初秋的时候,在山里偶遇霍香,看着绿叶间冒出的淡紫色小花,时珍写下∶藿香方茎有节中虚,叶微似茄叶。洁古、东垣惟用其叶,不用枝梗。今人并枝 梗用之,因叶多伪故耳。《唐史》云∶顿逊国出藿香,插枝便生,叶如都梁者,是也。刘欣 期《交州记》,言藿香似苏合香者,谓其气相似,非谓形状也。味辛,微温,无毒。可化湿醒脾,辟秽和中。细细想来,这其中的酸与苦,也只有他自己知道,遇到一味前人书里没有记载,自己也从没见过的药,他总是想着,尝一下,尝一下,想想那些还在被疾病折磨的百姓,想想那些还在病痛中受苦的人民,他总是对自己说,尝一下,可这药有没有毒呢,他不知道,也没人知道。他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在自然的山水里长养,触目皆为绿水青山,他与中药为伴,他,向死而生。

时珍,亦是位名副其实的行者,他这一生都在路上,踏过泥泞的小路,穿过延绵的高山,他用心的听着每一株花草的心事,记录着它们家在哪里,要去往何处。 他去寻访月季:月季花,又名月月红。处处人家栽之。亦蔷薇类也,花深红,千叶厚瓣,逐月开放,不结籽也……他去找寻山柰说: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断暴干,则皮赤黄色,肉白色。古之谓廉姜,恐其类也。看到决明,他说:决明,有两种。一种马蹄决明……状如马蹄,青绿色,入眼目药最良。另一种,茳芒决明,《救荒本草》所谓山扁豆是也……俗呼独占缸。嫩苗及花,皆可食也……一只历经沧桑的竹篓、一双陈旧不堪的鞋子,伴随着他,行万里路,寻千种药,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经他收录的中药就越多:甘草、黄芪、人参、长松、苍术、远志、当归……他寻寻觅觅,不知过了多少年,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原来,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渡着芸芸众生。

闲来翻翻《诗经》,《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有一百四十四篇涉及植物。都说苦口是良药,但在诗经这剂药里,中药种类繁杂,但却美的惊心动魄。《蒹葭》里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的蒹葭,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芦苇,芦苇最早入药是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用的是苇茎部分,叫“苇茎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功效。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人想像他的情人正在采艾,炽烈的相思之情,跃然纸上。艾草性温味苦,温经止血,能宣理气血、除湿开郁、祛风散寒。至今,艾灸仍是中医常用的理疗方法。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其家。桃花之美,美得绚丽,美得妖娆。用尽笔墨,却写不出它的含情脉脉,洒尽丹青,亦画不出它的灼灼其华。那么妖娆的存在,碎碎念着这诗句中的脉脉温情,无声无息,藏在《诗经》里的桃花,宜室宜家,今有良人,之子于归。我们在欣赏桃花和它背后的故事的时候,殊不知,桃花、还有它结的果及果仁都能入药。桃花,味甘、辛,性微温,入心、肾经,有活血悦肤、峻下利尿、化瘀止痛等功效。四月中旬,桃花开始慢慢凋谢,谢了以后便开始结果,而未成熟的果实干燥后,叫“瘪桃干”,是一种收涩类中药,味苦,性平,入肺、肝经,具有敛汗涩精、活血止血、止痛等功效。桃成熟果实的果核的仁却是一种活血袪瘀类中药。其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之功效。

光阴轮转,沧海桑田,那些已经记录入册的或者还未被发现的中药,将随着历史一起,被岁月沉淀,撑起传统中医学几千年来的精华。而在未来的千年万年里,也依旧是万物有情,草木温柔。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间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