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一些奇迹

在听“做有根的教育:中国乡村教育振兴研讨”的直播时,杨东平、詹大年、吴雄、陈行甲等语出惊人,他们的观点何曾相似,又迥然不同,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人的教育,只有把人当成人了,教育就会成功了。

詹大年:“问题孩子的边缘化之路:一是源于家庭、二是成于学校,三是弃于社会。”很多问题孩子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出在哪呢?是遇到了“问题”,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上网、游戏、招惹是非成了这类孩子的外显特征。究其本质,是孩子遇到了问题的无助和无法。所以,詹校长在山东的一个老师的倾诉中,接收了这位老师口中说的看不到希望的孩子。每科二三十分,送到詹校长的学校,几天就改变了。詹校长的学校能让很多孩子感到幸福:“其一,没有开学时间,没有放假时间,来了就开学。其二,允许学生带平板上学,教室里允许学生上网。其三,不设政教处,只有心理部,不设教务处,只设学习部,不设后勤部,只设生活部。”詹校长用问题学生改变的结果告诉我们,他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今天的教育,多数处于“防”过度了问题,一是防止学生不学,就采用了“守”的办法,“守”了没有效果,就感到绝望了,“守”不起了就任他而去。“成龙上天,成蛇钻草。”二是防止学生上网,就采取了很多办法,不安网线,不买电脑。可是防好了吗?问题频出,证明了“防”的无效。感触:家里上锁,是为了防小偷,不上锁更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治安良好,经济发达,人文素质极高。詹校长的做法,不防胜过了防,不强要求改变了一个个问题孩子。但詹校长在分享自己的经验时也显得有些无奈,遭人瞧不起,而且还踢到了绊脚石等,但信念使他前行:“教育,是放开生命的空间。”

教育是——

不知深浅的探索,

不怕牺牲的投入

不计后果的信任

永不放弃的执著

吴雄:《石旮旯里的奇迹》,看起来年轻机富智慧。从一个只有七十多人的学校,扩建到今天的一千多人的学校。不是源于时代的改变生源陡增,是因为学校办得符合学生的发展,很多城里的孩子送到了村小来读书。

奇迹一:学校有十二对夫妻老师,老师不调走,只要爱人是从事教育职业的,还会动员爱人调到塘房小学来任教。

奇迹二:教职工的家庭,没有一家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或者其他地方读书。

奇迹三:一千多人的学校,只有五个人戴眼镜,有一个是进校就戴着眼镜,其余几个是转学转过来的。

奇迹四:学校32人参加市举办的小学生运动会,夺得29个大奖,抱得14块金牌归校。

可能大家要问成绩,成绩也不逊色的,我在前两年就有所耳闻,塘房小学声名早已飞出贵州。这真谓:“不图名,名自来,不图利,利自来。”

陈行甲:一个辞掉县委书记的时候,是提拔已经公示了的唯一辞职的干部。从最初的想做一个体面的木匠到读“山的那边是大海”,改变了志向。其经历可谓一路风光,今天做公益,心系贵州贫困山区孩子,每年要带五十个孩子去见大海。

在演讲中说当年在清华读书时,为什么要去新东方补习英语,不是为了学解题技巧,不是为了学考试方法,而是想去感受新东方的文化精神。说白了,是俞敏洪的个人魅力感染着很多人走向了成功。

乡村,我守候的地方,何日能振兴?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是一些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