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第29课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633天。2021.11.17

    求助者中心疗法

四个特点:(都在强调咨询关系是根本)

    1.咨询关系是咨询过程的开始;

    2.咨询关系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

    3.咨询关系是咨询的结束;

    4.咨询关系最根本的是以咨询关系为导向

    求助者在安全、温暖的氛围中,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自我,重建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求助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焦点解决也很看重咨询关系,在这种咨询关系氛围中,来访者可以进行更敞开、更自由地进行自我探索。)

三种主要咨询技术:(即咨询师的内功)

    1.促进理解

  1)关注:咨询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访者的积极、正向面)关注/尊重来访者,前提是咨询师先照顾好自己,让自己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出现在来访者前面。这样才能全身心地关注来访者,进入他的世界,理解他,与他同频共振。关注体现的是咨询师的态度,除了态度,还需要技巧。如与来访者之间的距离、目光接触、点头、微笑等频率的把握,声音大小、语气、语调、言语措词的组织等都需要因人而异掌握好。

    (想到上许维素老师的课,她示范的倾听态度和行为:双手拖着下吧,表现出好奇、欣赏、很想要听、很感兴趣的样子,就如热恋中情侣看着彼此的态度。)

  2)言语交流:除了考虑语言的精准外,还要思考如何讲出来,来访者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是语言背后的态度。态度支撑着我们的言语交流。语言还有共情、暗示、启发和促进来访者深层思考的作用。共情传递的是咨询师此时此刻能够深入地理解、体验和感受到来访者当前面临问题和处境时内心世界的活动。

  3)非语言交流:当你在咨询师的状态时,你的眼神、表情和姿势就自然而到位。注意来访者的非语言信息,如表情变化、叹气、肢体动作、声音变化等,同时也注意自己的非言语信息,比如下意识的疑惑表情、皱眉、打哈欠、手和脚的动作等。

如果感觉来访者在攻击你,其实他不是攻击你,而是他生活模式的呈现。如果你不把他视为对你的攻击,他的攻击就不成立,也就打破了他生活中贯有的模式。关键是作为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攻击,你是否能够稳的住,能够接住他的攻击,接着还能顺势聊聊他的攻击。所以说,不论来访者态度、情绪、言语如何,作为咨询师你解读他的行为很关键,决定了咨询是否可以有序地进行。)

  4)沉默:沉默是金。沉默是设身处地的理解的一种有效策略。接受沉默、等待沉默、观察与分辨沉默、巧妙打破沉默是一种能力。咨询师适当的沉默意味着对来访者的信任,相信他在认真地思考、在回忆细节、在自我探索。

(咨询师本人才是助人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所以修炼自己是关键。)

  2.坦诚交流

(坦诚非常重要,但能够做到坦诚非常不容易。我们说纯粹到透明,真诚到极致。生活中有意识地反思、觉察一下,自己在与孩子、家人沟通时真的能做到坦诚吗?)

    (作为咨询师,在会谈中,保持、觉察、检视是否在咨询师的位置很重要,但有不完全固着与咨询师身份。把握原则与开放之间度。与焦点解决的“自然同理”相似。)

  1)不固定角色

  2)自发性:自然地表达与交流。

  3)无防御反应:不掩饰、隐藏、保留真实的想法、看法。

  4)一致性:内外一致。就如真诚不是实话实说一样。不会处于纠结、内耗之中。

  5)自我的交流:

(不仅仅强调自我实现,而且还有责任。)

    3.无条件接受

    1)接受

    2)尊重

    3)关系

    4)珍视

把握咨询过程的七个阶段及特点:

(相当于生活中学习的七个阶段,或与孩子沟通的七个阶段。问题严重时,没有知觉,当学习到一定的阶段,感觉到痛或不舒服,那是有知觉了,)

    1.对个人经验持僵持和疏远态度的阶段,不愿意寻求治疗和帮助;

    2.开始“有所动”阶段,能触及个人感觉,内在僵硬自我开始松动;

    3.能够流畅自由表达客观自我阶段,没有感情投入;

    4.能更自由的表达个人情感阶段,自我体验真实,顾虑当前情感,不能完全放开;

    5.接受自己的感受阶段,能清楚的认识到自我内部的不协调和矛盾;

    6.完全接受过去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自我与情感协调一致;

    7.变得自由开放的阶段,对治疗的领悟从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扩大到生活中的其他经验。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定义:个体对与现实互动过程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并由此产生对这个经验及相关联系的事件的趋近与回避的态度。

    个体自身的满足感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而不同。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被歪曲。

    有机体评价过程理论,强调人的主观选择的能力,即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只有求助者最了解他自己,只有他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认识前提,依据。(这与焦点解决的“来访者者是自身问题的专家、来访者是带着答案而来的”人性观相似。)

自我理论

    自我理论是人格理论,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

    经验:指求助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强调一个人的主观内部世界是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外部世界的。既包括有意识的心里内容,也包括无/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经验包括个体认知和情感事件。

    经验被个体体验、知觉的状况对一个人自我的形成与发展、心理适应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我概念

    定义:简单地说就是如何看待、认识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哪里玩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往往一个人自我概念与真实的自我不一致。比如一个众人都认为其表达能力很强的人,他却认为自己的表达能力很差。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更重要。即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为自己是谁。

    自我概念是通过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尤其是个人与生活中重要他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自我概念是由大量的自我经验和体验堆积而成。人的行为是由他的自我概念决定的。如,人的自我概念决定了他接受与处理经验的方式与态度。

    当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不协调时,人往往就会出现问题。如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自己很有能力,但在某段时间却屡屡受挫,那么这个人就会出现沮丧、失望、自我否定等情绪和其它消极行为。

价值的条件化

    价值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而非是建立在个体自身的有机体的评价基础深入。

    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比如被关怀、被尊重、被喜欢、或归属于某个团体等需要,舍弃/忽略/违背内心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价值标准),而去做他人认为正确的、好的、对的的事情来获得这种需要的满足。久而久之,一旦一个人将外在的/他人的价值概念内化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这样,他的行为就不再受有机体评价过程的指导。这样就会导致一种困境,即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不协调、不一致。再如,现在有许多人找工作,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受社会价值/他人的标准而选择工资高、待遇好的单位等。又如,徐凯文老师提出的“空心病”群,他们在社会大众眼里/按照主流价值标准是非常优秀的人,但他们自己却觉得自己人生毫无意义,非常的迷茫,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活着有什么价值,所以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杀意念和想法。这或许就是时代背景下的价值条件化的代价。

心理失调的实质及治疗

    心理失调的实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

    个体的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的三种情况:

    1.符合个体的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自我概念之中;

    2.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

  3.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以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的矛盾。

    适应程度低的个体,他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价值的条件化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这意味着,个体为了适应环境、符合他人的期望,会把重要他人或团体倡导的角色、价值标准当成自己的,这样一来,对个体而言,是通过否认自己的经验以达到被别人肯定和接受,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内化了别人的价值与自我真实价值出现冲突,这样就导致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这样个体的内部就容易发生分裂,这个人就会紧张,不舒服,为了阻止这些使自己感到威胁的经验形成意识,个体就要建立防御机制来维持自身造成的假象,这时,人就越来越不能与环境适应,并出现烦恼,焦虑和各种异常行为。

    治疗治疗的实质:就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个体会对任何经验都比较开放、不再歪曲和否认自己的某些经验,最关键的是我认为:个体的自我经验变得能与现实经验相协调,不再相冲突。即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平衡,或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

    罗杰斯认为,许多心理失常,都是因为环境出了问题,使个人自我实现受阻,个人成长出现了障碍,在影响自我实现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

    个人成长中重要他人或社会规范通过价值的条件化,形成了与自己原来真实经验不一致的自我概念,并由此衍生出一套符合别人的需要,适应环境的一套生活方式、思想、行动和体验的方式,使得这个人生活的越来越不像他自己,仿佛带着面具生活一样。

    求助者中心疗法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体系。

    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一些治疗理论已经整合到现代心理治疗中,他关于心理咨询关系的理论,关于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共情,尊重真诚的态度等已经变成了各种现代心理治疗方法的积累原理和技术。


   

你可能感兴趣的:(筑基第2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