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54天,7.26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54天

原文阅读: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讲解: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见到了;能够见到有君子德行的人,也就可以了。

又说:完善无缺的人,我是不可能见到了;能够见到有恒心的人,也就可以了。没有却假装有,空虚却假装充实,很少却假装丰富,这样的人也就难以有恒心了。

启发思考:

        在这里,孔子界定“正面人物”的四个等级:圣人、善人、君子、有恒者。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孔子品题人物中,圣人是人中极品,是最高一级。《大戴礼・五义篇》:“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圣人无所不通,能成己成物,其才其德,都到极致了。

        “圣人”的称谓,孔子时代很多古书,如《墨子》、《老子》,都用这个概念。李零老师把古书的说法归纳一下,圣人的本义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圣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聪明人。聪明就是耳聪目明。古文字的圣和听、声二字同源,圣特指聪,即耳朵灵。《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闻而知之谓之圣”,这是圣字的本义。上博楚简《容成氏》讲尧、舜禅让,说“视不明,圣(听)不聪”,原来的聪明人老了,不聪不明了,就让位给另外的聪明人。这是上古禅让的本义。

        第二,圣人是南面听治、统治天下、安定万民的人,没有权位不能当圣人。《易·颐》的彖辞里有,“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第三,圣人是各种发明的集大成者,不是自己发明,也是臣下发明。《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第四,古人说的圣人是尧、舜一类上古帝王,都是死了很久的人。《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尧、舜、禹、汤、文、武,是先秦时代大家公认的六大圣人。尧、舜、禹是“禅让圣人”,地位最高;汤、文、武是“革命圣人”,低一点。孔子心中的圣人,首先是尧、舜,圣人的特点是安民济众。

        孔子是相信历史上曾经有过圣人的,但现在是见不到了,而且,他非常明确地承认自己不是圣人。他的圣人地位,是通过后辈学生们不断宣传鼓噪,后世封建王朝不断借他来塑造合法性而形成的。

        君子,是才德出众之人。才和德没有到极致,但也比较出众了。虽然做不到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但言行思虑,大致不差,周围还是能见到的。关于君子,在前面的篇章里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比如孔子的学生宓不齐。

      孔子又提出了善人与有恒者。“善人者,致于人而无恶”。有志于仁,一件坏事都不干。这个标准太高了,所谓一个人一天不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不干坏事。善人是仅次于圣人,比君子要高,孔子见不到。

          孔子说,能见到有恒者,就满意了。“恒”是长久之意,自己的立场、态度、原则,始终有恒、有常。比如孔子说,邦有道,就出来做事;邦无道,明哲保身,但不改吾志。我守恒、守常、守住自己的人格,一以贯之,不自欺欺人态度有恒,做事也有恒心。

        有恒的人,比善人容易,不过也不多见。多见的是什么呢?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明明没有知识学问,假装有;明明心中空虚,假装满腹诗书经纶;明明没钱,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人,就没法有恒。

        孔子一生阅人无数,他总结性地评判了人的类别,也是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圣人、善人做不到,可以向君子和有恒者努力。孔子自己就是“有恒者”,一个终身深度学习的有恒者。这里他告诉他的们,真正的有恒者必须是实事求是,不假装,不虚夸的务实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154天,7.26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