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风雨谁评说(七)
07. 周公辅政,实乃千年楷模
周公旦辅政七年,成王姬诵年已二十,已具备独自行政的能力,且天下日趋稳定。此情况下,周公旦果断还政于成王姬诵,维护了周王室的正统和平稳延续,功劳甚伟。
《史记•周本纪》:“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颇收殷余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晋唐叔得嘉榖(通禾),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通旅)天子之命。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故初作〈大诰〉,次作〈微子之命〉,次〈归禾〉,次〈嘉禾〉,次〈康诰〉、〈酒诰〉、〈梓材〉,其事在〈周公〉之篇。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1)摄行政当国:摄行,暂时执行。当国,主持国事。
(2)开:本为“启”,为了避汉景帝刘启讳改作“开”。
(3)晋唐叔得嘉榖:晋唐叔得到一种二苗同穗的禾榖。嘉榖,象征吉祥的榖物。
(4)归(音馈):通“馈”,赠送。
(5)鲁(音旅):通“旅”。陈说,宣布,颂扬。
(6)〈嘉禾〉:《尚书》篇。“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7)〈康诰〉、〈酒诰〉、〈梓材〉:均是《尚书》篇名,〈康诰〉,为周公对康公的训诫之辞。
当年,武王取得了天下,仅三年即病逝,此时,即位的成王姬诵年十三岁,国初立而主幼,是政权存续的大忌。四弟周公旦深得武王信任,被委以重任,辅政成王,代行天子之职。
实际上,这也是周武王的无奈之举。
遍寻朝堂,只有周公旦的才干足以撑得起此危难之局面,只有周公旦的品德可以进退有据。普天下才情之人非少,不贪权恋位之人太少,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后来的“三监之乱”,为什么会有王室宗族的管叔鲜、蔡叔度多方诋毁不信任周公旦,人性使然啊!
舆论四起,所有人都不相信周公旦会在姬诵成年,天下平定之后会将权力移交给周成王,甚至被辅政的周成王也忧心忡忡。同样,辈分崇高,德行远播的的召公奭同样也心存疑虑。曾经一段时间,无奈的周公旦为了避嫌和躲避灾祸,只好离开镐京躲到了成周。还好的是,在辅政的7年时间里,周公旦用克勤克俭,严以律己,不贪权,不擅权的作风,首先打动了召公姬奭,继而重新获得了成王的信任,为刚刚建立的周王室赢得了宝贵的治理空间。
评说:我们将目光向后世寻看,多少次的主少国疑之际,掌权大臣悍然兵变自取天下:隋文帝杨坚有负女婿宇文赟之托,从容禅代了9岁外孙周静帝宇文阐的北周天下,并且周静帝及兄弟不久皆“急病亡”;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后,赫然发动了“陈桥兵变”,直接逼迫年仅7岁的幼主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而自取天下。这些,被后世评为宽明仁厚的杨坚和赵匡胤竟还如此,况且他人呢?
如此,我们应该理解周公旦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圣人了吧,而另一位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不负刘备所托尽心辅佐幼主英年早逝,更是赢得了中华后世的尊崇,被冠以神明。
08. 武王选址、召公相宅、周公营建,“宅兹中国”
西周初年,周武王考虑到天下之大,连虞舜大帝都曾经游历到了西南的苍梧,而大禹帝更是会盟到了东南的会稽。而当前周国的都城镐京偏促于西北一隅,仅得渭、泾两水滋养和关中平原之利,在天下的大版图中显得格局太小。
以当前周国的核心控制区,西进,为崇山戈壁,土地稀薄,人口寥落,戎狄猖獗;东出,有崤山之阻碍,翻山越岭,货运不畅。而夏、商经营东方千年,繁华富庶,交通便利,文化先进,矿冶丰富、气候温和、农耕富饶。
要掌控天下,必然要坐镇中原,如此,可以东指辽东,南下荆淮,而如果像现在这样仅仅局促在西北一方,对天下的把控是鞭长莫及的,不排除在东方很快会滋生出来新生的敌对政权,对周国形成莫大的威胁。即便是前代的殷商政权,坐镇中原,经营东方数百年,仍然还需要不断的对荆淮用兵平叛,而岐周也正是在此状况下才得以在西北做大而趁机拥有天下的。
每当想到这,周武王姬发就寝食难安,夜不能寐,对四弟周公旦叹曰:"我未定天保,何暇寐!”。对周武王姬发的忧虑,周公旦、召公奭也深有同感,一致认定,必须在中原地区营建东都以威慑天下四方。其实,周武王曾考察过伊、洛二水流域的"有夏之居”,也就是夏王朝的国都,感觉真是块宝地,完全符合营建周王室都城的条件,于是,决定由召公相宅,周公营建。
其实,为便于控制黄淮地域的东夷、淮夷,兼取天下之利,首次分封之时,就封太公望于鲁,召公姬奭于燕,管叔、蔡叔于管、蔡,可看出,周武王这就是为了震慑东北,回顾中原,指向黄淮。
为什么周武王一眼就相中了曾经的夏都洛邑呢? 看看地形图也就知道了:洛邑位于伊水、洛水流域的伊洛盆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龙门,北倚邙山,东有虎牢险关,西为秦岭余脉。可谓是群山环抱,地势险要,伊、洛、瀍、涧四水汇流其间,据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顺大河而下,可达齐、鲁之地,南有汝、颍二水,可达徐夷、淮夷。如果想要俯瞰天下,这样的地方,是建都的最佳选择。
武王立国三年即病逝,此后,又经历了“三监之乱”。平乱后,营建东都,“中天下而立以经营四方”,更是迫在眉睫,因此,周成王委托周公旦即可着手建设东都。
于是,周公辅政的第五年,前1039年,正式开始营建成周洛邑。首先,王室太保召公奭到洛邑相宅,规划了王城、宗庙的位置,经过占卜,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随即揭开了营建"大邑周"的序幕。在洛水北滨,瀍水东、西两侧各筑起一座城,西面为王城 ,东面为宗庙,总称洛邑(成周)。
何尊铭文记载的周成王五年"宅兹中国",即是此事。
成周城驻守着周王室直辖的东八师,每师二千五百人,用以镇慑东方,并且作为征伐东夷、淮夷的大本营和补给地;同时,将象征着王权的九鼎安置于天下之中的明堂,寓意以此为中心定鼎天下。
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前750年,周平王因不堪戎狄的侵扰而放弃了王国西北大片的直辖领土,迁都洛邑;前504年,朝廷发生"王子朝之乱",周敬王避居瀍水东的成周城。成周的营建,原意是作为开疆拓土,的大本营,震慑四方的周王师驻地;现在竟然屡次成了周王室后世子孙的避难所,这恐怕是其先祖武王、成王没有想到的吧!
《史记楚世家第十》:"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此处郏鄏,为成周洛邑,郏即指邙山,鄏指田地肥厚。
评说:姑不论占卜是否天意,但自古之人皆知天道有轮,只有长久,没有永远,看来,占卜的初意,即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