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阅读,就是根据板块功能肢解文章

“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所有大牛开出的方子都是四个字:“多读、多写。”多写,当然会越写越好,但是“多读”很多人并不认同,他们自认为读得不少却没啥起色。这也是我过去很长时间的疑惑。

几年前,不知道是从哪儿得到一个建议:读别人的好稿子会提高写稿水平,但前提是不能浮光掠影的读,而是分析性阅读。什么是分析性阅读呢?不能只沉迷在文章整体的美中,这那过于宏观了;也不能陷入到一字一词的语法中,这过于微观了,而应该采取“中观视角”进行审视。

中观视角一,将事件性深度报道内容,分解为事件的背景、面临的问题、解决的思路、具体的做法、做法面临的阻碍、克服阻碍的措施、措施导向的结果,结果引起的反馈…等板块。然后分析过程时要搞明白每句话的在文章中的功能,是属于背景、问题,还是思路、做法,亦或困境、措施,或是结果、反馈。然后在思考为什么这些功能板块采取这样的构成结构。

中观视角二,把深度报道的稿子中每一句话,从信息表达的方式分类为概括、描述、引语,分析它属于其中哪一类表达方式,思考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而不是别的,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之间如何组合。

用这样的方法分析了不少好稿子后,我稿子的确变化很大。最大的改变是在写稿过程中逼迫自己先搞懂要写的每一句话的作用。

今天阅读手上的这本《会读才会写》发现,其中提到“文献的批判性阅读”本质上和多年前熟悉的那种分析方式相似。只是在分类方式上有不同,该书将论文信息元素,按功能作了如下划分:

前言——他们做了什么(WTD)

文献综述——现有文献综述(SPL)、现有文献批评(CPL)、空白(GAP)、理论依据(RAT);

讨论——研究结果(POF)、与现有文献观点一致的研究发现(RCL)、与现有文献观点不一致的研究发现(RTC);

结论——他们做了什么(WTDD)、对未来研究的建议(RFW)

此外还有阅读策略——批评点(POC)、明显的遗漏点(MOP)、待探讨的相关问题(RPP)、能否(WIL)

文献综述在一篇论文中的重要性甚于其他功能板块,它不仅是一篇论文的组成部分,而是对前人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使自己拟议的研究,根植于他人的研究,且对他人的研究的批评,提供理论基础。

那么写文献综述有些什么要求呢?首先不能仅将前人的研究简单罗列,而应当融会贯通——对前人的文献中的研究进行理解、消化之后,按照某些逻辑对其特点进行组织(分类、合并、排序等),并且通过提炼、浓缩的方法,概述出来。

具体来说应该怎么写文献综述呢?首先是浏览收集到的所有文章的摘要,寻找这些文章的ROF有些什么共同点(他们将成为我们文章的SPL),然后将ROF分类为几种模式,找出其中的GAP和POC,然后就成了CPL。

因此,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的结构应该是SPL—CPL—GAP—RAT;先概括整体的过往的研究的情况(SPL),再用“但是……”相连,指出其中的不足(CPL/GAP),再得出理论依据(RAT)。

摘要在一篇论文中也十分重要,它后期能够帮助其他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了解这篇论文的“重要信息”。因此也就能够让论文作者在浩如烟海的论文中,迅速挑选出需要写进文献综述的论文。因此,论文写作者也应该将摘要写得足够精准。

摘要的构成内容有哪些、构成结构应怎么样呢?首先应该是文献综述——提供讨论主题的总背景、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应该包含时间、定义、区别特征、批评、空白、理论理论依据;然后陈述如何开展研究工作;接着提出所得结论;最后是有何启示。因此,摘要的构成应该是:SPL—CPL—GAP—WTD—ROF。简单来说,摘要就是告诉读者:

我的这项研究是在什么背景下,基于哪一项空白,如何开展的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和启示。

而论文的前言,其功能是让人阅读之后了解文章正文的内容,同时为阅读后面的内容提供地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批判性阅读,就是根据板块功能肢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