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安安爸爸读古诗|屈大均《白露》

跟安安爸爸读古诗|屈大均《白露》

2018年,我启动了一个跟乐安爸爸读古诗的写作项目,后来因写作重心转移暂停。今天继续启动。不过,把乐安爸爸改为安安爸爸。

原本打算公历新年元旦再开始,后来想,做一件事,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

这个古诗解读项目的初衷,并非让孩子积累、背诵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体会诗歌和生活的关系,捕捉平凡而鲜活的诗意。当然出于“自私”的考虑,也让自己通过诗歌的路径回到童年,回到故乡,保持逐渐消减的诗心。考虑到年龄,所选的古诗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篇幅短小,只选五言、七言,不选律诗和词。

第二,主要选古人作品,酌情选近人作品,不选当代作品。

第三,不选语文课本里的诗作,除非没得选。

第四,不以是否著名为入选标准,名作尽量不选。因为目前市面上的学生古诗选本过多过滥,选来选去都是那么些熟悉的名作,严重浪费。

第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内容跟季节、节日、节气、动物、植物密切相关,跟生活场景密切相关。

那么,文章的读者是谁呢?一是我的子孙后代,二是我和妻子,三是所有的孩子,四是所有孩子的父母,五是所有永葆诗意和诗心的人。

为什么把乐安爸爸改为安安爸爸呢?在尝试解读了近10首诗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问题,安安和乐乐年龄相差8岁,在同一篇解读中,要兼顾这两个年龄段的理解水平,是非常难的。所以,我打算分开解读。先写跟安安爸爸读古诗,再写跟乐乐爸爸读古诗。前者设定主要的读者和听众是像安安这样大的孩子。安安现在是5岁,读幼儿园中班,还不大认字。不过没关系,我把真正的读者设定为小学阶段的孩子。

尽管是这样,对孩子来说,有些内容还是会读不大懂。没关系,不懂就慢慢懂,还有漫长的一生呢。

今天选读的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的《白露》,以前讲过,今天再讲,在原稿基础上略作修改。


安安,今天是9月7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由于天气变冷,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里凝结为露珠。第二天清晨起来,就可以看到花草上一层白白的水滴或水珠,这就是白露。白露来了,秋天进入第二个月份仲秋。这时候,就不会像前段时间那样闷热了。

今天,爸爸给你讲一首写白露的诗,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的《白露》:

白露纷如雨,林深落有声。

蝶沾裙绣湿,花濯粉光明。

第一句,白露纷如雨,就是说,白白的露水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雨水一样。露水本来是微细的事物,作者把它放大,想象成雨,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对了,就是夸张。它落到什么地方呢?

看第二句,林深落有声,原来是落到树林里。注意这个“深”字。林深,就是树林幽深。说明虽然是秋天,这个时候枝叶还很茂密。这正是仲秋、白露时节的典型景象。露珠落到树木的枝叶上,诗人听到簌簌的声音。

接下来两句,还是写白露。不过不是写树林里的,而是写花草上的。蝶沾裙绣湿,是说蝴蝶沾上了露水,把身上穿的花裙子都弄湿了。而它采过的花粉呢,被露水一洗,也变更加光鲜亮丽。裙绣,就是花裙子,这里比喻蝴蝶彩色的翅膀。粉光,这里指花粉的光泽。濯,是洗的意思。

这首小诗,虽然只有寥寥二十字,却把白露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诗人是怎么做到的呢?爸爸觉得主要有三点:

第一,在景物选取上,既有远景(深林),也有近景(蝶、花);

第二,在观察角度上,既有视觉(粉光),也有听觉(落有声);

第三,在修辞手法上,既有夸张(如雨),也有比喻(裙绣)。

这源于诗人细致的观察和精微的体悟。

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白露时节最典型的景物就是露珠。我们要向诗人学习,走进大自然,观察季节的变化,和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做朋友。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使用多种观察角度和修辞手法,使得笔下的景物生动形象如在眼前,而且富有层次和变化。

爸爸读了这首诗,好像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爸爸仿佛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一个刚出太阳的清晨,在河水清清的小河边,踩着青草地,踩着草尖上的露珠,还踩着青蛙和蚯蚓,踩着踩着,一不小心把心给踩痛了。

好的,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再读一遍这首屈大均的《白露》:

白露纷如雨,林深落有声。

蝶沾裙绣湿,花濯粉光明。


以下是2019年9月8日,爸爸在驻村时拍的白露那天早晨的照片。

白露蛛网,作者摄于瑞林元田

牵牛狗尾,作者摄于瑞林元田  

青草白露,作者摄于瑞林元田  

荷花映日,作者摄于瑞林元田  

玉盘露珠,作者摄于瑞林元田  

黄面朝天,作者摄于瑞林元田  

农家小院,作者摄于瑞林元田


发现诗意,涵养童心。欢迎加入【曾联惠国学大课堂】推出的古诗解读专栏【跟安安爸爸读古诗】。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安安爸爸读古诗|屈大均《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