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慢,是因为你没有安装加速器

在这个信息爆炸,发展迅猛的时代里,很多人都患上了知识焦虑,渴望成长,不被时代所抛弃。所以去年有一本书非常火,叫《刻意练习》,讲述如何成为某一领域的杰出人才,最近又重新看了一遍,结合最近的思考,感觉收获很大,特分享给大家。


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关键是需要有目的的练习,假设你在某一领域的技能水平是level A,你希望最终达到的是level B ,如果我们没有设定明确的目的 level B,不知道达到level B 所需的方法,那么重复练习多少次都不会提高我们的技能,因为你始终在用level A的方法来做事,自己的技能自然停留在 level A。《异类》中提及到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到有目的训练这个前提条件。

有目的练习的特征是什么呢?

1.有目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当我们是在舒适区工作时,我们大脑调用的方法往往是之前就使用过的方法,就像《思考快与慢》这本书谈到的,我们其实是在使用系统一来思考,因为这样更省效率,但并不是更好的方法,所以想要更好的方法就必须强迫大脑使用原来没有用过的方法,这个 时候就是走出舒适区,虽然走出时会有点难受,但结果其实很美好。

每年都会有各种吉尼斯世界纪录被打破,几年前我们觉得难以到达的水平现在就能轻松打破,我们的大脑结构其实和身体一样,是可以通过不断锻炼而提高的。底层的原因在与我们的身体或大脑本质上是维持着某种平衡,我们一旦持续性地突破舒适区,其实就是打破了平衡,我们身体为了保持平衡,会让自己进入到新的平衡中即新的舒适区,所以远离舒适区,进入新的平衡就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我们成长。

最近我们公司做一个新的项目,这个项目是另外一位产品经理负责,前几天这位同事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和我说:“刚才老大说,明天的评审可能会导致产品或者相关功能推倒重做”,看得出来她不希望这样,感觉十分焦虑。

作为同事我原本应该安慰她:“老板只是吓唬你,夸大了事情的后果,就是希望你评审前再仔细过一下产品方案”

但我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这样和她说,我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的方案被推倒重做,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说明你的方案还有提升的空间,你不再停留在自以为很好的这个方案,你的技能会提升,恭喜你,又学到了不少。”

所有的焦虑,所有的不爽,所有的难受,其实都是痛苦,痛苦是成长的来源,你要学会享受痛苦,然后从痛苦中不断总结,我想这就是成长吧。

《原则》作者说,他喜欢痛苦,正因为痛苦,才让他总结了各种原则。

成长就是反人性,让自己不舒服,而如果是与人相处或者做服务型产品,就要学会顺应人性,让别人舒服。


2.有目的的练习必须是专注的

这让我想起了《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的定义是: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深度工作往往都是专注的,因为只有专注了,大脑才会沉浸在深度的思考中,思考质量高了,这时候的产出或者练习才是有价值的。相反,当你不够专注,大脑没有使劲时,虽然你在思考,但调用的还是大脑中原有的那套方法和理论,技能自然无法得到提升。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我的大脑不专注时,比如你的大脑正在思考一件事,自己思绪乱飞思考另一件事情或者有其他外界事物干扰你时,你的大脑其实是在从这件事情切换到另一件事情,这种切换实际上是在消耗大脑的能量,关键是这件事情你还没有想的特别深,被打断了,那么你的认知就只能提留在这里。

在这个不断追求协作,信息共享的时代里,随时被打扰成为了常态,专注已然成为了人们的奢侈品,然而,想要提升我们的技能,打造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摈弃干扰,学会专注。

我有个朋友非常热爱摄影,周末基本上就是拿着相机拍摄人和景,她有一次告诉我,当她在西湖边上拍摄时,她感觉整个西湖的人都是静止的,她能够完全沉浸其中享受拍摄的过程。这大概就是专注的力量,难怪她的拍摄水平很高。

3.有目的的练习必须是有反馈的

如果说我们每次都练习完,都不知道练习的效果怎样?没有然后了,有没有向着目标进行练习,有没有提升?又何谈下次如何更好的练习呢?更关键的是,这个时候我们中途会放弃练习,因为没有反馈看不到希望。

很多人为什么能坚持写文章,写文章其实很反人性,但每次写完之后的评论和留言等各种数据对作者而言是最好的正反馈,让作者很有成就感,另外一方面通过这些反馈知道如何改进文章。


怎么刻意去练?


作者告诉我们,刻意练习的过程其实是建立心理表征,这个词很高大上,我翻译过来其实就是“套路”,套路这个词现在被贬义了,我们经常说某个人套路很深,但我觉得只要套路前加上真诚,其实掌握套路还挺好的。

专家级的人物在做事情前,往往就能够知道这件事应该怎么去做?遵循着哪些框架?可能会出现怎么的意外?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甚至具体到每个小问题如何应对? 这让我想起了我老板,做规划产品时,不仅能够从宏观上去思考产品战略,微观上还能扣各种视觉和交互细节。

有些人说,我是新手,没有做过这件事,怎么掌握这些套路?或者说如何更好地学习?


1.学习书籍里作者的心理表征

我们想要学习某个知识,往往会选择阅读书籍,因为阅读书籍是一种最简便的方式了,作者将多年的研究心得凝聚在书本中,你只需要阅读几个小时就能获取,这简直太棒了。

然而很多人不会阅读,他们的阅读其实是不带目的,没有建立这本书和自己的关联,自然没有从书本中收获新知,作为成年人,我们学习的目的本身就是解决相应的问题,所以阅读前应该带着问题来。

正确get 心理表征姿势是:

1.阅读前自己思考下怎么遇到这个问题的?我自己为什么没有解决?或者我的解决思路是怎么的?

2.思考下作者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觉得他的解决思路是怎样的?比你的好吗?如果好的话,为什么好? 如果觉得不好,那这一段可以跳过。

3.吸收作者好的心理表征,然后不断纠正自己的心理表征。

真正阅读其实是在和作者对话,因为你们是在交换彼此的心理表征。

2.学习牛人的心理表征

学习牛人的心理表征,这种方式效率上会比书籍来的更高,因为牛人已经将书本上的知识融汇到自己的大脑里,等你去咨询他的时候,他能马上根据问题来提供解决解决方案,这就好比你临近考试了,你不用书上的知识点都要复习一遍,你找到大神,他能给你划重点,你效率自然提升不少,如果这个牛人还非常了解你,那就更好了。

当然我们不可能老是请求牛人,他的时间非常宝贵,那么你可以去观察牛人是怎样做事的,即便这件事和你没有任何关系。

比如你注意到公司里有一个你非常佩服的人,老板或者同事,平时多观察他们怎么去做一件事情的,他考虑了哪些点,为什么他总是很靠谱,他的思路是怎样的? 以第三者的身份客观去观察他们,然后不要觉得这件事和自己没有关系就不去思考了,你要去想,咦,如果是我来做相同的事情,我应该怎么做? 他的思路好在哪里?我下次应该怎么去改进。


3.了解自己从而改善心理表征

如果你觉得,我本身就不喜欢读书,每次读书都是睡过去的节奏,而且身边环境特别糟糕,就是没有看到牛人或者我觉得可以学习的人,这个时候怎么办,是不是歇菜了?又或者,你会遇到这种问题:毕业该去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当前的工作应不应该辞职? 你可能会去求助书籍和别人,但其实最佳方式是求助自己。

你可能会问,哇,还可以向自己学习,怎么可以向自己学习?

前面两种方法都是向外界学习,但问题在于,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何来求助,这也许才是最大的问题。

为什么我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呢?因为你不够了解自己,所以你没有发现问题。

看过《西部世界》第二季的同学应该知道,这一季大呼过瘾,因为机器人rebel了(造反),试图控制人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机器人有自我意识了,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能主动选择什么,还意识到可以自由相爱,外面还有更大更真实世界了,机器人不再执行人类给他们设定的程序了。这个时候人类自然就无法控制他们了。

所以人类和其他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拥有自我意识,而正是这种自我意识,我们才知道自己此刻在做什么。

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有运用人类这独有的高级功能,我们从来或者很少思考某个想法从何而来,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自己的决策是否合理,如何做到合理。我们总是被大脑控制而不是控制大脑,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

所以我们应该不断针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去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从感受和情绪出发了解想法从何而来,去思考自己当时的思路是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纠正这个思路。然后慢慢你就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如何做出改变。

很多时候我读了很多书,知道了一些道理,没有改变,不仅仅是因为不想跨出舒适区,而是内在的性格或者习惯将我们往回拉。

不断的复盘和反思内心的思路和想法会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当你不断了解自我,发现底层原因后,后面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成长或者学习就是不断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慢,是因为你没有安装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