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选题之间的宿命对焦

「图源网络,致敬作者」

面对感兴趣的选题,不得不说是天性使然的切近。还有不可冲淡湮灭的情感,我心中明白,接近本身唯美。疏离本身也有价。这本身背后选择一个题材,一个素材,或是想法;就像不能够选择出身,可选的是态度。我们喜欢一个人一件事一点其中波纹状态的感受,我是从一些认真对待的背后看到空无的影。早几年会在心的深处有这样一个声音一句话,对不起,我写我自己。感到疑惑的是,我为何会听见它,这个声音。

自我是好的,无我是好的,非我是好的,情绪流也是好的——这一路上遇见很多的写作者,大家风格迥异又同样初心。对待文章的精准与表述首先是内心自定义标准,就我而言,做自己不是口号,做自己反过来得是,表现我就得从非我入手,甚至是无我来印证。情感的打开,交融,情绪的奔放,自我,我看见的风景流过的泪光。当我对一个人说出我最初的念头,到后来成形,我看见的是人们对自己不感兴趣话题产生的原本的疏离感。还有,是否存在真正的祝福,打个比方,祝福对手,竞争关系的真正祝福。它是心灵的归属感,我能感受到同化情绪背后的奔涌,和我想给这世界的一点心意,你也许不喜欢,你也许很感慨,然是终究我自己喜欢。这就要推出来对于某些人的选题会感觉距离保持一般,保险的题材就是如此,年轻时投稿都会注重到的,早就写过的,原本就非常古旧素材如何焕发新意思。我感受到你们的兴趣点,我自己的兴趣点,以及我本身自如自在的偏颇。然而终究需要的难道不是爱上文中人和文中人物么。会思考无我本身的价值,它给出的开口空间大。还有什么呢,顺流逆流,面对灵魂本身的兴趣,兴之所至,会原始直觉靠近。看过了,知道的,没有真实波动的,就没兴趣,不就是这样。每人都有自己真实的觉受,并不是真实的事件脉络。从小时候就思考的是平衡作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它们本来双向。看到了,思绪万千,喜欢了,本身有所得。一个向外的人,是否能够很好地理解一个绝对向内的人物个性,不一定就本色出演,而是它本身对于你个体的吸引力,达成的就是心流自在感。不要那么多理由,外部的术都可以讲,不是这样么。

当一段情绪波动而向前,无论是否选择节制,它都有自己需要表达的路径。它有自己生命力,不是提供实则无奈,而是真的具有一种「我可以自由决定自己」,即便也的确是向内自我剥削。同样的不自由。我是在说什么呢,找到自己兴趣的选择,走下去,心无旁骛,对于不喜欢的就不要了解,不接期待。轻轻放开手,丢开就丢开。

真实感受的文本。故事本身,多少有真实地方。也或许洋洋洒洒就一段话是真正想说的在里面,自己知道就好。不要以为写作就理所应当被理解被明白,实际也确实获得了这样的机会,也有得到;误解才是常态。静默背后自己想说的那段话,也没必要掩藏,所有想说的都写出来,我也基本做到了。能够为我文字付出只言片语,我都感恩。

想说的心中明白,剥开一切,熟悉的事物,那个选题。你要不要写,对于提供导向和不提供的,是两种人,两个命运,甚至说重一点,不一样的人生。自我解救和他者的课题分离。是不同的事情,最需要的没有得到,不需要的也是意外收获。由此可见,写作真的不用为了谁。灵魂和外部天然就是分得开的。熟悉的人们懂不懂,陌生的人们怎么想,也是世界有趣的地方。

灵魂多么有趣。爱不重要,是一个母题。某些矛盾背后的东西,没有必要,它真实而龌龊,我也有权无感。或,看着而写自己故事。思辩于自我立场。可以更广阔,就等后面再说,再议,再水到渠成。相信时间和生命的本意,体验,爱,交融。释怀,释放,无为,不束缚,无爱无恨。本来就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者与选题之间的宿命对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