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选择才会精进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除了我们的出生、我们的父母我们不能选择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在选择中完成的,如选伴侣、选工作、选房子、选各种口味的冰激凌……

既然总是在做选择,那我们又该怎样选择呢?今天我们继续《精进》。

试着为自己设计一个“人生”的故事,弄明白自己在这个故事里如何成长、变化和坚持,做出尽可能好的面向未来的选择。

首选,一个好的选择可以给人生带来价值和意义,不至于稀里糊涂过完一生。那么我们就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选择的第一原则。

因为如果内心的标准比较低,很快就会找到一个满足标准的选项,从而忽视了更高更优越的选择。

作者说,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雷说:“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而这个“最高目标”是指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文章里作者从目标、眼界、信念划分出四种格局,即零度格局、一度格局、二度格局、三度格局。

零度格局是那些人生毫无目标,只会随波逐流的人;

一度格局是只看见自己的利己主义者,把寻求自身利益作为人生目标;

二度格局是一部分为理念而生的“理念人”,毕生追求捍卫真理,能提出创造性观点;

三度格局是少数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福祉为最高目标的至善之人。

假如有1111人,那么有1000个人是零度格局的盲众,100个人是一度格局的逐利者,10个人是二度格局的理念人,1个人是三度格局的至善之人。

作者的观点是,不管是什么格局,都应该是从自己内心出发的选择,只要在现有格局上,再稍微往上走一步,能够看到一点更大的天地。

当我们面临一堆选择困境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时候,我们要解决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我理解的“隐含假设”:其实就是一些不同形式的“偏见”,它因自身认知有限而顾虑太多才会产生,并于无形中时时刻刻影响着自己的判断。

解决隐含假设需要我们建立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发现其他更多的“可能选项”。

比如针对“赛道假设”,我们要转变“赢在起跑线上”的思维;

针对“低关联假设”,我们要用线性思维,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问题;

针对“僵固型心智”,我们要改用“成长型心智”,要有越挫越勇的心态;

针对“零和博弈”,我们要构建双赢思维。

这时候,我们也可以将目标悬置,先放一放,休息或做另外完全不同的事情,等到时机成熟再重新开始。

重组时间,让理想与现实兼顾而不冲突;也可以将不同领域实现“能力嫁接”;再或者做创造性改造,让工作和爱好相互影响,使工作更像爱好,使爱好更像事业。

作者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放弃“第3选择”,最好的选择往往来自在更高目标指引下的我们的创造。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说“当代社会与过去的一个不同点是,过去人们常常因选择极其有限而痛苦,而现在人们常常因为选择过多而痛苦。”

所以,在这里,作者教会我们一个选择方法——“精细化思考”“维度分析法”。

这个方法其实比较繁琐,优点是:把隐性思维外显化。缺点是:对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强的情况或复杂度过高时不适用。

另外,“拇指原则”适用于由经验形成,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规则。

如果我们从整个人生的视角来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

因为选择是一个不断校正假设、重新选择的过程,选错,可以重新选择,这是人生常态。

重新选择,并不意味着全部推倒重来,只是修缮,或“建设性改变”,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建设性的改变,我们会搭建起自己独特的人生。

无论如何选择,某些深刻的经历和体验会被永久保留下来,成为我们人生中无法改变的印痕。

所以,“去发现和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不是追寻“某种预设期待的轨迹”。

我们应该多想:“我们想要做什么?”“我们擅长做什么?”“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

名词解释

精细化思考——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维度分析法——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你可能感兴趣的:(会选择才会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