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通鉴】司马光篡改历史,造了董仲舒这尊大神

衣赐履按:董仲舒,几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代名词。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正是董子上书汉武帝刘彻,儒学才有了两千年来树为一尊的地位。然而,在读董仲舒的过程中,我被一个很朴素的问题折磨困扰,既然董仲舒这么厉害,为什么没当上官儿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通鉴》。

董仲舒是广川(河北省景县,一说冀县)人,年轻时专攻《春秋》,景帝时期,曾担任博士(研究官),一举一动,都循规蹈矩,严守礼教,学者们都像尊敬教师一样尊敬他。

【西汉大儒董仲舒】

前140年,十月(岁首),汉武帝刘彻下诏,令大臣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刘彻亲自出题,围绕着古往今来治理天下的“道”,进行考试。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董仲舒是其中一位。老董给刘彻洋洋洒洒上了一篇策论,主要讲古代圣明的君主是如何用推行礼乐教化来实现完美治理的,当下的社会为什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弊端从生,云云(文章既长,又云山雾罩,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来看看,此处就不引用了),策论结尾,终于说到了他的核心内容:

《春秋》推崇的天下一统,这是天地之间的永恒法则,是古往今来的大义。现在,教书的都不同源,传授的内容不同,每个人的论点各异,一百个学派,就有一百种治理国家的方法,以致君主没有办法实现统一,法令制度屡屡变化,臣民不知应该遵守什么。我认为应该这样:凡不在六经——《易经》《礼经》《乐经》《诗经》《书经》《春秋》之内的其他各家学派的学说,以及跟孔子思想相违背的学说,都应根绝,不准他们跟儒学并存。那些邪恶荒唐的学说归于灭绝,政令、纲纪,就能统一,法度才能明确,臣民才有所遵循。

衣赐履说:儒者皆骂秦始皇焚书坑儒,然儒者一上台,则把其他学派一网打尽,其用心比秦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彻觉得不错,任命董仲舒为江都国(首府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宰相。江都王刘非是刘彻的哥哥,一向骄傲凶暴。董仲舒为相后,用礼教辅佐,不时规劝,很受刘非敬重。

衣赐履说:老董基本上没有得到重用。

宰相卫绾上奏,说,各地所推荐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才,凡是研究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言论的,都是乱政之辈,请一律罢免。刘彻批准。

【宰相卫绾,也是弘儒功臣】

紧接着,到了当年六月,宰相卫绾免职,刘彻任命窦婴为宰相,田蚡为太尉。刘彻一向看重儒术,窦婴、田蚡也都喜好儒术,于是极力推荐代郡(河北省蔚县)人赵绾担任御史大夫,兰陵(山东省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人王臧担任郎中令(宫廷禁卫官司令)。赵、王二人都是大儒申公的弟子。

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

前134年,十一月(十月为岁首),刘彻根据董仲舒的建议,首次下令,各郡各封国,就“孝”、“廉”两项,每项各保荐一人。

五月,下诏各郡及封国,察举贤良之人及对五经有研究的学者,到长安应试,刘彻亲自出题。

衣赐履说:以上所述内容,脉络非常清晰:刘彻问道——董仲舒对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宰相卫绾上奏,凡研究法、纵横派的,一律罢免——窦婴、田蚡好儒术,推荐大儒申公的弟子赵绾、王臧当官——设立五经博士——刘彻根据董仲舒的建议,下令各郡国举“孝廉”——下诏各郡国,举荐精通五经的学者赴长安应试。

显然,这个链条几乎无懈可击,董仲舒提出了思想,画出了蓝图,借刘彻的力量,“秒杀”百家,“独尊”儒术。老董,好生让人景仰!

然而,略有瑕疵。你们搞独尊儒术,可是太皇太后窦女士还没死诶!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讨厌儒家学派繁琐不堪的那一套,曾经有一次,把名满天下的大儒辕固生扔到野猪圈里去了,原因是老辕说《老子》这书不咋地。前139年,当了御史大夫还没多久的赵绾,向刘彻建议,以后别什么事儿都跟窦太后汇报了。不知谁告诉了老太太,老人家大怒,立即下令调查赵绾、王臧,交付审判。赵绾、王臧自杀,连带着把宰相窦婴、太尉田蚡也免职了。

【田蚡真的是“独尊儒术”的有力推手】

衣赐履说:窦太后死于前135年。好,我们的问题来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一个国家的大战略,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事,前140年,窦太后身体杠杠的,你董仲舒提出来,你刘彻批准,就没窦太后什么事儿了?老太太能随时杀了御史大夫和郎中令,她会由着你们这帮货在那里胡来?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翻《史记》、《汉书》,《史记》是纪传体,时间记得不很严谨,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汉书·武帝记》载:前134年(元光元年),五月,刘彻“诏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如果老董此时才出现,那先前那些“弘儒”的事儿,就跟他没什么关系了诶!但,有没有可能是《汉书》记错了时间呢?

我继续看,《汉书·董仲舒传》里,详细记载了刘彻和董仲舒之间来回问对的文字(就是上文中,前140年董的策论),虽然我很不喜欢看这些歌功颂德、空洞无物、大而不当、无法落实的文字,但还是硬着头皮一点一点看。董文有一段话:

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

读者发现什么没有?不用看懂哈,发现“夜郎”二字没有?对,就是“夜郎自大”的那个夜郎。

夜郎国王问汉使,中国和夜郎国哪个大?

你们甭笑,夜郎使者要到中国,汉武帝也得这么问。之前,根本互相就不知道。

汉朝什么时候知道夜郎的?

前135年,闽越国攻击南越国,南越王向汉朝求救,刘彻下令大行(外籍官民接待总监)王恢、大农令(农林部长)韩安国出兵,攻击闽越国。王恢派番阳(江西省波阳县)县令唐蒙出使南越国,发现了一个叫“夜郎”的国家。从这个时候起,大汉才知道在中国与南越之间,还有这么个国家(今贵州省关岭县)。

回到董仲舒的对策来,董既然知道夜郎国,这篇对策不可能早于前135年,也就是说,《汉书·武帝记》里讲的,董仲舒是在前134年才与刘彻第一次见面,应当属实。

这下子坏了,我们前面所列的“独尊儒术”的行动链,全都反了!再捋一下哈:

前140年,宰相卫绾上奏,凡研究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学说的,都是乱政之辈,一律罢免——前140年,六月,卫绾免职,窦婴任宰相,田蚡任太尉,两人都好儒术,推荐大儒申公的弟子赵绾当御史大夫,王臧当郎中令——前139年,因得罪窦太后,赵绾、王臧自杀,窦婴、田蚡免职——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前134年,十一月,刘彻下令各郡国举“孝廉”(这是刘彻的意思,不是董仲舒的建议,因为,老董还没出来呢)——前134年,五月,下诏各郡国,举荐精通五经的学者赴长安应试。此时,董仲舒才得以见到刘彻,上了他的对策,提出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靠!这么一看,独尊儒术,跟董仲舒关系不是太大啊!最搞笑的是,《史记·儒林传》上记载,窦太后去世后,田蚡任宰相,驱逐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云云。我了个去!罢黜百家是这个人渣渣去落实的啊!行,现在我们知道了,在推行这个政策过程中,可能还有其他人出了大力,但贡献最大的两个,一个是武帝刘彻,一个是大汉宰相田蚡。

司马光为什么要篡改史实呢?我猜,是这样的,儒家树为一尊,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要条件,孔、孟是开启者,而朝廷方面得有政策配合,需要有个人提出来。目前看,功劳最大的是刘彻、田蚡。而刘彻行事,他当了五十多年皇帝,除了“独尊儒术”之外,其所作所为,与儒家宣扬的东西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显然,儒学,在刘彻而言,只是一个统治工具而已,如果把儒学脱颖而出的功劳记在他头上,有点像个笑话。另一个功臣就是田蚡,我们前几讲已经说过了,田蚡就是一个超级渣渣,如果把儒学胜出的大恩人定给他,那不是丢尽天下儒生的脸吗?司马光思来想去,得,这不有一董仲舒吗?他不是给刘彻上过对策、提过建议吗?行,就他吧,于是,把时间改吧改吧,把有可能产生矛盾的地方删掉,比如,《通鉴》里摘引的董文,就把“夜郎”那段话删掉了。这样,独尊儒术,里子面子都有了,司马光生生把儒生董仲舒,造成了一尊超级大神

再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司马光这样的所谓道德真君,严重弄虚作假,说明儒生的两面性和虚伪性,万世彪炳的大儒司马光,也是如此。其实呢,也能理解,我前面一直说,这些人都是政治人,不能用一般标准去衡量他们,儒者,一入官场,就不是纯粹的儒者了,其行为方式必须符合政治逻辑,从这个角度看,司马光也没什么可遭谴责的。

另一个是,董仲舒究竟执政能力如何?可能也就那么回事儿。刘彻先让他当江都国宰相,后来被贬,回到长安当中大夫,主要是在家著书立传。再然后,公孙弘推荐董仲舒任胶西国宰相,胶西王刘端骄横放纵,多次违犯法令,杀掉二千石高官多人。有人说公孙弘是嫉妒董仲舒的学问比自己好,故意陷害董,让其到胶西国任职,想借刘端之手干掉董。我不反对这个观点,但我想,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董仲舒道德文章写得灿若桃李,胸脯拍得啪啪作响,真正做事,行不行?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董仲舒到了胶西国,刘端还算客气,但没过多久,老董害怕被害,就称病回家了,继续著书立传去了。

董子,究竟有多强的执政能力,跃然纸上。董仲舒们给刘彻们提出的行仁政而王天下的道理,刘彻们想必一边在心里发笑,一边说爱卿有理。刘彻们要的是你儒家“君臣父子”这一套东西,无条件服从皇帝的这一套东西,皇权的合法性这一套东西,至于你们标榜的什么仁爱礼乐、凤凰龙马、厚古薄今,对刘彻们而言,什么都不是。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酱香通鉴】司马光篡改历史,造了董仲舒这尊大神)